鹽皮古道

鹽皮古道

鹽皮古道,顧名思義是以營運鹽滷皮毛為主的道路。渤海灘產鹽,到宋明時期更是在今利津縣城東北七十里建成了北方的鹽運樞紐鐵門關,這便是鹽皮古道的東起點;太行山產山貨,其中以皮毛最貴,以“邢西馱道”的出口邢台為集散點,這便是鹽皮古道的西起點;而在這西起太行、東達渤海的千里平原上,又是棉糧之鄉,物富地饒,需求鹽皮百器;商人由渤海購鹽魚諸貨,一路西行,邊走邊賣,到太行山下,賣盡魚鹽,以獲利之資再購買些皮毛山貨後,沿道東行,邊兜售皮毛山貨,邊購平原物產,到渤海時,再將皮毛、棉糧等物拋售。如此,東運而西售、西采而東銷,一來一往間,商人即得利,此路的沿途之民亦賣去了“田間所產”,獲得了“山海之貨”,雙全而齊美,古道亦因此而延留千年而不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皮古道
  • 時代:明朝以前
別稱,代表,順德古道,德南古道,

別稱

當然,鹽皮古道只是古道的名稱之一,它還有其它名稱。比如這條道還被稱為班方古道,就是因為商朝遷都於邢台時,將邢地一個名叫“班方”的小國打敗,“班方”國民被迫東遷“季則”(今山東廣饒縣)時,行走的就是這一條路;且,秦始皇第四次東巡柏寢台(在廣饒縣),也是由滏口陘東出,走的這條古道。
此外,再比如順德古道、德南古道,還有今人最熟悉的邢德公路等,這些都是以這條古道的超終點來說的。

代表

順德古道

因為古時邢台曾一度喚作順德府,地處井徑口和滏口陘之中,“邢西馱道”東口,又居出北京南來三條大道的西道之沖,是出京西南的一大集會;而德州雖不是這條古道的終點,卻因為地近運河,又居出北京南來三條大道的東道之沖,是出京東南一大集會;所以,百姓遍“以大為封”,將古道叫作了順德古道,邢德古道、邢德公路等亦源於此。

德南古道

而德南古道,則是因為南宮居出北京南來三條大道的中道之沖,又為多條大道的交匯之所,是出京南來的一大商埠,且在民國初年,更是由楊繼皋、段階平等商人,在原來官馬大道的基礎上,修成了南宮到德州的河北南部第一條現代公路——德南公路;而由此公路之修可鑑,這條古道最核心的一段,就是南宮到德州的這一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