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源山溪鯢

鹽源山溪鯢

鹽源山溪鯢全長163毫米~211毫米,雌鯢135毫米~175毫米。體細長,頭甚扁平,其長大於寬,唇褶很發達,成體頸側無鰓孔;犁骨齒2短列,相距遠呈“/ \”形,前頜囟較大。軀幹背腹扁平,皮膚光滑,肋溝11~12條;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相距1條肋溝或略重疊;掌、跖部腹面無角鞘,掌、跖突各2,很清晰;指、趾各4,均扁平。尾長大於頭長,尾鰭褶高而薄。體黑褐或黃褐色,或藍灰色,有不規則淺色雲斑;腹面色淺。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鹽源山溪鯢
  • 拉丁學名:Batrachuperus yenyuanensis Liu Yenyuan Stream Salamander
  • 別稱:羌活魚
  • 二名法:Batrachuperus yenyuan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兩棲綱 Amphibia
  • :有尾目 Caudata
  • :小鯢科 Hynobiidae
  • :山溪鯢屬 Batrachuperus
  • :鹽源山溪鯢 B. yenyuanensis
  • 分布區域:四川(鹽源、西昌、冕寧)
  • 保護級別:易危(VU),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生活環境,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生活特性,鹽源氣候,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鹽源山溪鯢 Batrachuperus yenyuanensis Liu Yenyuan Stream Salamander,體型細長,雄鯢全長163~211 mm,雌鯢全長 135~175 mm,雄、雌鯢尾長分別為頭體長的119%和107%左右。頭甚扁平,頭長大於頭寬; 吻端圓,唇褶發達,上唇褶包蓋下唇後部; 成體無鰓孔或外鰓殘跡; 前頜囟大,犁骨齒2短列, 左右相距寬, 呈 “”形, 每側有齒3~6枚。軀幹背腹扁平; 尾鰭褶高而薄,起自尾基部,後部1/4幾乎成刀狀,末端圓。皮膚光滑,眼後至頸褶有一條淺溝,肋溝11~12條; 頭腹面有多條縱褶,頸褶弧形。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略重疊或相距2條肋溝之間距; 掌、跖部無黑色角質層,掌、跖突各2個,前足4個指,後足4個趾。體背面黑褐色、黃褐色或藍灰色,其上有雲斑; 腹面為灰黃色,褐色雲斑少。卵粒白色。雄鯢肛部微隆起,肛孔呈 “↑” 形,其前端中央有一個小乳突。
鹽源山溪鯢鹽源山溪鯢

生活環境

生活于海拔2900米~4400米植被較為豐茂的山溪內。

生物學資料

該鯢生活于海拔2 900~4 400 m植被較為豐茂的高山區的山溪內,成鯢以水棲為主,多棲於溪內石塊下。成鯢主要捕食蝦類、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偶爾吃種子和藻類等。
鹽源山溪鯢鹽源山溪鯢
10月至翌年2月多在深水石下冬眠,有幾尾蟄眠一處的情況。雌鯢3月下旬至4月下旬為繁殖盛期,卵袋成對黏附在水內石塊底面; 卵袋長70~125 mm,直徑8~15 mm,呈圓筒狀,呈 “C”形; 每條卵袋含卵6~13粒,每一雌鯢可產卵12~25粒。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鯢有藥用價值,因過度利用和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其種群數量減少。受脅等級: 易危VU。

生活特性

成鯢以水棲為主,多棲於溪內石塊下,個別在溪邊石縫或土穴中。10月至翌年2月部分個體在陸地上冬眠,此期可發現幾尾山溪鯢同棲於一塊石塊下。成鯢以昆蟲、蝦類、藻類等為食。分布於四川(鹽源、西昌、冕寧)。
鹽源山溪鯢鹽源山溪鯢

鹽源氣候

四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全年無霜期201天,平均氣溫12.1℃,最高溫度30.7℃。全縣冬春乾旱,夏秋雨量集中,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立體氣候特徵,年均降水量為855.2mm。這樣的氣候適合山溪鯢的遺傳和繁殖。
鹽源山溪鯢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鹽源山溪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