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店莊

鹽店莊

鹽店莊地處東和店鎮最東端與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廟岔鎮(皖)接壤。東臨106國道,交通十分便利。平輿縣第②路公車川流不息的從村中穿流而過。距阜陽潢川駐馬店均為180公里,戲稱為三個180。據2008年12月10~2009年1月12日的人口統計為2671人,全村可用耕地為2819。5畝,人均1。05畝。土質肥沃,富產芝麻、玉米、大豆等經濟農作物,其中70%的比重是芝麻,畝產150~230公斤。芝麻,小麥和甘薯是鹽店莊人民的生活開銷的一切來源。1991年秋,實現了電力村村通。2004年,鄉村公路實現了村村通。2007年管理完善的鄉村公交也實現了村村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東和店鎮鹽店莊
  • 地理位置:東和店鎮最東端
  • 人口:2671人
經濟特色,歷史概況,

經濟特色

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土改之後,鹽店莊的農作物仍是以傳統的小麥、芝麻、甘薯、大豆為主,民眾生活仍十分清苦。回響國家號召,以為民謀福,為民謀利為農村建設的工作重點,1991年在村支書巍保國的積極帶領和推動下,全村2000餘人開始了興建蔬菜塑膠大棚300畝的大構想,並在次年創造經濟效益20餘萬元,之後到1998年大棚持續建設,經濟收入持續突出,人均收入從之前的不足500元增加到3000餘元。1999年,平輿縣及東和店鎮領導遠赴素有“薄荷之鄉”安徽省太和縣調查取經,並在次年大力推廣薄荷的種植。事實證明,縣和鎮領導以及農村建設促進辦公室的眼光是長遠的,實際的,農民的創收也是富有成效的。但勤勞善良的鹽店莊人民並不滿足於現狀,在2000年薄荷種植引進之前,便有大量的待業青年遠去北京,上海,昆明,義烏等地打工,並在極短的時間內組建了自己的建築隊。在與當地和各方的建築公司經過熱烈長期而堅苦的競爭之後,如長線建築公司,逐漸打出自己的品牌,建成了以粉刷、裝潢、防水等為主打特色的建築公司。據保守估計,早在2003年僅建築行業創收就已遠遠超過了蔬菜大棚和薄荷待經濟農作物的收入。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開發中付出了他們辛勤的汗水,也在建高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貢獻了微薄的力量。這一點是無庸質疑的。鹽店員莊已經逐步形成了半工半農為主收入的中國新農村,現更有許多農戶跑起了運輸,做起了皮革,菸草的生意。並在可以預見的歲月里,持續著富足。

歷史概況

在已知的可以追溯的最早歷史裡(筆者曾粗略翻過《平輿縣誌》和其他文獻,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間,在蔡州(更遠為蔡州為區別計,今新蔡縣)有一個劉姓的大族,謂之大族源於此族中出了一個當時叫做鹽運司庫大使的官,官也不大,正八品,相當於現在科級,算一個管理商品食鹽的收支及調運管理的這么一個官。但是油水特別大,所以這劉姓大官,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千萬富翁之流,家大業大。鴉片戰爭之後,中原內地,民不聊生。現在河南許多地方還流行一個口頭語,窮的鹽都買不起。說明當時基層社會普遍貧窮,另一方面也說明鹽的昂貴。當時鋌而走險販私鹽的鹽販子很多,價格也比所謂的官司鹽便宜了近一半。劉為打擊鹽販,除了不斷抓捕,居然也用了懷柔政策,在官道旁開起了一個十分寵大的鹽店。這就是現在鹽店莊的雛形,據說當時最多時曾派百五十士兵駐紮。由此可見,鹽莊幾近於錢莊。
在現鹽店莊以南曾有過一個“王莊”,莊內全為王姓。據說世代書香。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個叫王熙恩老秀才,現在居住在莊內的王姓已是王熙恩老人的五代子孫。1960年建國不久,王熙恩長孫王文軒以優異的學分考上了蘭州大學地質系主攻地質學,事隔4年,1964年次孫王文學考上了武漢大學理化系,後改化學系。一時傳為佳話。迄今為止,王熙恩的直系後人只有其四孫王文亮一戶居住,仍然務農。民國初年,匪盜四起,鹽店莊建起了村寨,不久王莊也舉村搬入寨內。據說李姓的後寨既鹽店最初的遺址。已不可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