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嘴魚科

鸚嘴魚科

鸚嘴魚科(Scaridae)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魚亞綱鱸形目的1科。約有11屬68種魚。分布於各熱帶海區。

基本介紹

概述,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特徵,產地及產期,

概述

中國產7屬33種,主要分布於南海,有絢鸚嘴魚屬纖鸚嘴魚屬、大鸚嘴魚屬、鸚嘴魚屬鈍頭鸚嘴魚屬等。
鸚嘴魚科的魚類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之間,以珊瑚、貝類、海膽等無脊椎動物及藻類為食,體色甚為鮮艷,雄魚多為藍色,雌魚較暗淡。

形態特徵

體一般長橢圓形,側扁;被大形圓鱗,側線中斷或少數呈連續狀;頰部具鱗1~4行,背鰭起點前方正中有3~8鱗片;上頜骨固著於前頜骨,口不能向前伸出;兩頜齒多數癒合成齒板,形如鸚鵡嘴;齒板表面或有尖銳的齒存在;少數種類頜齒僅在基部癒合,前部排列呈重疊狀;犁骨和齶骨無齒;上咽骨1對,其上具1~3行扁平齒;鋪石狀排列,多數在外側尚有一行退化齒,少數無;下咽骨癒合為一,齒盤長方形,齒亦寬扁呈鋪石狀排列;上唇分裂成內、外唇,大多數種類內唇僅存在於唇的後部,前端與外唇連合,少數內唇沿唇的全長存在;鼻孔每側2個,一般甚小;鰓蓋膜相連或完全分離。背鰭Ⅸ-10;臀鰭Ⅲ—9。側線鱗22~24。椎骨25。

生活習性

鸚嘴魚是珊瑚礁魚類中有特色的一類,幾乎都居住在熱帶海域的珊瑚礁區,但也不乏棲身於藻場者。鸚嘴魚與隆頭魚類緣頗近,但是它的嘴巴不能伸出來,而其上下頜的牙齒可接合起來且其上下咽頭骨很堅固,可以磨碎珊瑚。為了取食其喜愛的附生藻類,鸚嘴魚經常成群結隊巡遊珊瑚礁區,將長有藻類的死珊瑚枝咬斷磨碎並吞下,將藻類消化後排出已成粉沙狀的珊瑚枝,據科學家研究證實,鸚嘴魚是珊瑚礁區細珊瑚沙最重要的製造者。
鸚嘴魚科

特徵

和隆頭魚一樣,鸚嘴魚在雌魚成熟後會發生性轉變。一般來說雄魚體呈光藍色,雌魚則帶有紅色,從外觀看很難辨別出雌魚是否屬於同種。大多數鸚嘴魚的幼魚和成魚在色彩與斑紋上也有不同,甚至有差別巨大者。幼魚和雌魚全身棕色,體側有5~6條藍色橫帶。雄魚全身青色,鱗片前緣淡棕色。背鰭、臀鰭和尾鰭皆具藍色條紋。尾截形。體長可達80厘米。但由於鸚嘴魚體色多以藍色和綠色為主,且色彩上的差異並不明顯,所以要從外觀上辨認鸚嘴魚的品種是比較困難的,相信這也是大多數潛水者的同感。
夜間鸚嘴魚科魚類會藏身於珊瑚縫或岩石隱蔽處睡覺,並且它們睡覺時會分泌一層透明的薄粘液膜將身體全部覆蓋住,據說此舉是鸚嘴魚為了防止睡覺時被獵食者嗅到自身發出的氣味而免遭殺身之禍。
鸚嘴魚的體型從數十厘米到超出一米不等,全世界約有96種,大多數是重要的食用魚類,且都有可能被釣到或網到。不象其它可作為觀賞魚飼養的珊瑚礁魚類,鸚嘴魚較難在水族箱內供養,因為它們為了防止牙齒長得太長而不得不經常刮食死珊瑚枝。

產地及產期

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海域。成魚大部分獨游於接近珊瑚礁的沙地。幼魚大都成群在珊瑚礁和海藻叢中覓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