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國正在攻打燕國,蘇代認為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因此比喻雙方爭持不下,而使第三方從中獲利。

基本介紹

  • 書名: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 同義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 相關人物蘇代
  • 出處:《唐史演義》
釋義,出處,意義,

釋義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三回:“俟關中平定,據險養威,看他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也不為遲呢?”

意義

今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趙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了燕國,去勸趙惠王說:“臣這次來的時候,(我)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張著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河蚌也就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打漁的人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鷸蚌相爭中“漁父”那樣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慮考慮。”惠王聽了,說:“對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