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尋菊花無有戲作

《鷓鴣天·尋菊花無有戲作》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所創作的一首詞。該詞的上片直斥官場為臭腐之地,說自己退隱閒居,飲酒歌舞,與雲煙為伴之後才感受到輕鬆愉快,透露出歸隱林下的自欣自慶;下片由尋菊起興,讚美菊花凌寒怒放的品格,既是對不屈於權貴的抗金志士的讚頌,也是作者的自許自況。該詞全篇言辭淺淡,意境清新,卻言淺意豐,寄慨遙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鷓鴣天·尋菊花無有戲作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辛棄疾
  •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鷓鴣天尋菊花無有,戲作
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來惟有酒偏香2。自從來住雲煙畔3,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4?要知爛熳開時節5,直待西風一夜霜。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1.鷓鴣天:詞調,雙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五句三平韻。唐人鄭喁詩“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調名取於此。
2.古來:王詔刊本、四印齋本作“古今”。
3.雲煙畔:雲煙繚繞的山邊,形容瓢泉一帶景致。
4.黃花:菊花。重陽:傳統節日,在農曆九月九日。民間歷來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等習俗。
5.爛熳(làn màn):同爛漫。

白話譯文

捂著鼻子急忙離開臭腐的官場,從古以來只有酒漿甘甜清香。自從搬到這雲煙繚繞的地方,直到如今我忙於歌舞心情舒暢。
秋高氣爽,我呼喚老伴一起出外,共同欣賞重陽佳節的美麗秋光。遍尋菊花卻不知它在何處,可是故意要避開喧鬧的重陽?要知道須等西風吹過,嚴霜下降,燦爛的黃菊才會凌寒怒放!

創作背景

辛棄疾隱居瓢泉(在今江西省鉛山縣),達觀樂天,由閩放廢原因是遭忌被讒,蒙受不白之冤,但他從未被擊倒服輸。一年到頭,一天到晚,自己給自已找到無窮無盡的賞心樂事。此詞約作於慶元四年至六年(1198—1200)期間,時作者在鉛山瓢泉閒居。依據詞人另一首同調同韻作品《鷓鴣天·席上吳子似諸友見和再用韻答之》,可知是詞人重陽時節與友人聚會宴飲時即席抒懷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辛棄疾的詞,大多借景抒情、詠物言志,他的這首《鷓鴣天·尋菊花無有戲作》也不例外。自從南歸之後,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權的重用,報效國家,恢復中原,展露才幹,但沒想到他的這些志向不僅未能實現,反而遭奸臣讒害,落得被迫過上閒居生活。他雖寄情山水,但仍時常流露出一股憤憤不平之氣。此詞雖題為《鷓鴣天·尋菊花無有戲作》,但整個上片都未直接接觸題目,只是憤世嫉俗之情的抒發;就是下片,對題目說來,也只是點到而已。
此詞上片開頭兩句:“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今惟有酒偏香。”仿佛憑空而來,卻又發自心靈深處,是飽經風霜,到過了廟堂官場、都會邊疆,目睹了官場醜惡之後的十分痛苦的總結和極端厭惡的心態。在辛棄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慣了當時投降派掌權,正人君子遭受打擊,狗苟蠅營的小人氣焰囂張,故斥官場為“臭腐場”,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掩鼻”二字,本於《孟子·離婁下》的“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充分展示了詞人自己品格的高潔和對醜惡的厭惡。正因為面對的是“臭腐場”,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於它的味,而在於它能“解憂”。“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說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間”與“古今”連用,即空間與時間結合,橫與縱交織,意謂不僅眼前的“人間”是“臭腐場”,“惟有酒偏香”,而且從古到今,莫不如此。接著“自從來住雲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兩句,情調一轉,由對“人間”深深的厭惡,變為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悅,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雲煙畔”,指詞人閒居的鉛山鄉間別墅。這裡依山臨水,雲煙縹緲,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寫詞人閒適瀟灑的生活和志得意滿的情愫。他在閒居鉛山時所作的詞,多有類似語句。
上片敘寫人間是“臭腐場”,詞人慾遠務之,從而為下片“尋菊花”作了鋪墊。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轉入正題。前兩句點“尋菊花”,後一句明“不見”。“老伴”,據另一闋《鷓鴣天·席上吳子似諸友見和再用韻答之》的題目可知,當為“吳子似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來表現菊花。如杜甫《課伐木》詩說:“秋光近青岑,季月當泛菊。”張孝祥《鷓鴣天》詞說:“一種濃華別樣妝,留連春色到秋光。解將天上千年艷,翻作人間九月黃。”因而“共秋光”,即隱含了“尋菊花”之意。“黃花”,即菊花。“重陽”,即農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這天登高賞菊。結尾兩句:“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秋風一夜霜。”是說菊花的開放,還得等待刮一陣秋風,落一夜嚴霜。這只是字面意思,實際是讚美菊花不趨炎附勢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讚美菊花的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名家點評

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何均地:這闋詞的寫法頗不符合常規,但稼軒意不在按題作文,而在借題發揮,表現他憤世的情懷和高潔的志趣。(《宋詞鑑賞辭典 》)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曾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