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慶吹吹腔

鶴慶吹吹腔歷史悠久:據傳,系由彝族先民狩獵凱旋歸來祭祀獵神的“巴烏”歌舞衍化而來。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清朝末期,滇戲劇種在鶴慶興起,吹吹腔這一古老劇種,也像其它劇種一樣,從劇目、服裝、臉譜、道具和表演程式、身段各方面,吸收了滇劇的不少精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鶴慶吹吹腔
歷史悠久,特點,

歷史悠久

鶴慶吹吹腔歷史悠久:據傳,系由彝族先民狩獵凱旋歸來祭祀獵神的“巴烏”歌舞衍化而來。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清朝末期,滇戲劇種在鶴慶興起,吹吹腔這一古老劇種,也像其它劇種一樣,從劇目、服裝、臉譜、道具和表演程式、身段各方面,吸收了滇劇的不少精華。

特點

它的最大特點是民眾性的集體娛樂活動,始終是傳承這一藝術形式的主要渠道。演出時,沒有固定的舞台,在村中空壩上、家中台階和田邊地角不同場合均可上演。不論白天,還是夜晚,在上演場地四周燒幾堆柴火就可演出,另有一番風韻。演戲時,不論是白族演員,還是彝族演員,均用白語道白、唱詞,形成人人都會演戲。演出當中,若在“台”上演戲的演員出現“卡殼”現象,看戲的任何一個觀眾,都可上“台”去接替其演出。演員沒有專一的戲劇服飾,演戲時,很少穿戴莽袍、盔甲,多穿自己平時常穿的白汗衫、羊皮卦、黑寬口褲子、氈帽、草鞋……使用的道具是真弓實箭;松枝當馬鞭;牛、馬尾當坐騎;鋤頭、鐮刀也用上,既真實、又直朴,令人感到親切。
樂隊分文、武樂組。文樂沒弦樂,全用嗩吶伴奏。武樂有大鼓、鋩鑼、缽並配以竹梆、羊蹄、牛角合聲,熱鬧而熾烈,頗有氣勢。演出時載歌載舞,嗩吶奏過門,武樂伴聲,氣氛濃烈。唱詞為上、下句對仗的民歌體。唱腔高亢粗獷,尾音適當襯以鳥鳴獸吼之聲,遇到精彩唱段,觀眾幫腔合唱,鄉土味特濃。所演劇目,多為現實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以歌頌真、善、美,鞭撻假、醜、惡為主旋律。也演唱一些促人向上的傳說、故事和創世史歌,借其謳歌民族美德和弘揚民族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