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峯縣走馬鎮民族中學

鶴峯縣走馬鎮民族中學

湖北省鶴峯縣走馬鎮位於鄂西南的周邊地區,與湘西石門縣、桑植縣接壤。南來北往,交通方便,自然條件好,資源豐富,山區、平原優勢兼而有之。自古就有“鶴峰江南”之稱。此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上曾多次改轄,為恩施州西南邊陲重鎮,走馬民族初級中學修建在走馬鎮文化區域中心地——楊家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鶴峯縣走馬鎮民族中學
  • 位於:鄂西南的周邊地區
  • 優勢:交通方便,自然條件好
  • 服務:3萬多人口
辦學歷史,辦學條件,辦學成果,文化傳統,地理位置,

辦學歷史

1956年以前,走馬沒有中學。求學者,得到本縣縣城或宜昌上國中,學生肩挑背馱要跋涉3天。讀高中須到恩施州城,步行到校要一禮拜,還需家人護送。
四、1956年秋,國民經濟好轉,全國普教會議確定加速發展教育的方針。是年9月縣人民政府決定在走馬創辦縣立第二中學,名“鶴峰第二初級中學”,招收鶴峯縣的孩子、五里、鐵爐、走馬諸區學生就讀。
“文革”後期,鶴峰二中升格為全日制高中,停止招收國中新生。走馬區從此失去了國中教育的機會,78年至89年這12年期間走馬區國中教育一厥不振,走馬是鶴峰最大的區,不辦國中教育不行,當時1600餘名學生,只好就讀於8個教學點。師資力量分散,資金不能整合,教學設施極其簡陋,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歷史上人才輩出的走馬,在這漫長的12年裡,年年升學成績不如小區五里等地。
80年代中期,走馬作為經濟開發試驗區,需要大量中高級建設人才,進口是單相思,遠水救不了近火。然而,教育現狀又如此不相適應,此情驚醒了走馬的權力機構,因此創建一所條件較好的初級中學勢在必行,迫在眉捷。創辦走馬民族初級中學構思開始孕育,當時區教辦主任李玉政擬好方案,提出議案,走馬區委、區公所當即拍案,痛下決心,發展民族教育,振興民族經濟,決定創辦走馬區民族初級中學。
為了應試,走馬區教育站,於1978年秋招收一個國中重點班,借走馬國小教室上課。79年又招兩個重點班,借二中教室上課,但眾多的國中生仍在星羅棋布的“抗大”度春秋。兩個年級重點班學生借讀也不能長此下去,嚴重影響走馬國小、鶴峰二中的教學和教育工作,且不便於管理。出於無奈,只好把兩個重點班的學生遷到原走馬國小劉家落分校(後改名紅羅中學)就讀。紅羅中學後更名為走馬鎮中,此處勉強能容納六個教學班。
鑒於此,走馬區委、區公所,1988年5月底決定創辦走馬民族初級中學,縣委、縣教育局、民委亦立即拍板,上項。89年上項,爭創資金。89年7月22日破土動工,90年9月教學樓竣工並投入使用。歸併了當時區轄的楠木鄉、陽河鄉、白果鎮、大典鄉、走馬鎮中的二、三年級學生在新建民中就讀,從此,走馬區內域內有了一所獨立的初級中學。結束了國中教學點多處分布的歷史。

辦學條件

創辦民中時期、省、州、縣領導大力支持,批項及時,投放資金25萬元,各級領導個人帶頭為民中捐款,親自到現場視導,現場辦公,解決急難問題。走馬區委、區公所,發檔案,宣傳動員各界民眾捐款16萬元。投放配套資金10萬元,劃拔房產價40萬元。組織機關、企業、廠(場)礦、鄉民十二天搬走土石方三千多立方米,並親自參加義務勞動,個個帶頭捐款。區委、區公所一班人個個在創辦民中過程中主動獻策,排憂解難。尤其管教育的區長李玉政同志,在爭取上項、爭取資金,親自多次跑省、跑州、跑縣,下基層宣傳、發動民眾,走訪單位領導,發同鄉函,爭取外援。同時在工地了解進度,察看質量,廢寢忘食,確保民中教學樓一年如期完工。驗收為優質工程。教學樓竣工典禮慶祝會,省、州、縣級教委、民委發來賀電、賀信,原縣委書記張澤洲,縣長何亞斌為修建民中也積極捐款。民中開學大典,書記張澤洲、副書記譚儒瀚攜手把廖漢生副委員長題寫的校牌,莊嚴地掛在民中校門上,並發表了激情洋溢的講話。
走馬民中開辦後,州、縣教委,民委三次來到民中視導,評估,大力的促進了民中的發展。鎮委、鎮政府領導經常到校了解情況、指導工作。自96年後,又先後修建了學生宿舍,教工宿舍,科教樓,學生食堂,平整了運動場,添置了教學設備。社會各界也對民中的發展傾注了滿腔熱情,世為公司為學校捐建了籃球場,添置了課桌椅,如今的民中已是舊貌換新顏。因此,民中的教書育人工作成績亦年年大幅度上漲。

辦學成果

走馬民族中學服務3萬多人口,少數民族成分占75%,鎮、校領導要求名符其實,注重民族特色教育,學校把民族教育、民族文化融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力求為民族地區服務。專門設定了民族常識課,配有專職教師,使教學有計畫、有內容,有收益,亦進行了民族政策、民族團結髮展教育;少數民族的繁衍生息,歷史沿革民族知識教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民族傳統教育,吃苦耐勞,勤奮執著的民族精神教育。除民族常識課外,凡涉及民族知識的政治、歷史、語文等都自覺地突出了民族特色。學習各級有關檔案、指示。講本民族不同時代的英雄,激勵後人愛自己的民族,為民族利益無私奉獻。民中為提高民族素質,做了良好的開端。
為了突出民族特色,弘揚民族文明, 民中從開辦起。經常開展民族傳統文體活動。唱民族山歌,跳民族舞蹈。師生人人會跳擺手舞,還組織了踏青、登高、遊覽土鄉風情名勝等活動。並開展土家民族風情的運動會,進行民族知識競賽。時時注意培養民族情感,弘揚民族精神。
在上級正確領導、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體師生員工的大力努力下,通過構建嚴謹的管理體系,實行嚴格的過程管理,已取得顯著成績。
近幾年來,學校教育教學秩序井然,校風純正,紀律嚴明,校園環境清晰,校貌明顯改觀,財務制度規範,職工福利不斷改善,“普九”意識增強,民主管理深入人心,教學積級性明顯上長,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兩考”成績進入全縣領先行業。2000年被縣政府授予“普九先進單位”;2001年被縣教育局授予“教育科研基地”;2002年被縣團委授予“紅旗團支部”,縣教育局授予“示範學校”,縣政府、縣公安局授予“治安先進單位”;2003年全縣中學生運動會,團體總分名列第二;2004年被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2005年在全縣第一屆中國小運動會中,團體總分再次名列第二;2006年被州教育局授予“教育宣傳先進單位”“第七屆黃鶴美育節先進單位”,縣教育局授予“勤工儉學先進單位”、“年度教育目標考核第一名” ,縣團委授予“青年文明號”;2007年被縣政府表彰為“教學先進單位”,教職工參加全縣教育系統男子籃球賽獲得第一名;2008年全縣第二屆中國小運動會,團體總分名列第一,參加第五屆全國中學生創新作文大賽獲“組織獎”。
我校是恩施州民族教育園地的一朵奇葩,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大廈中。

文化傳統

八十年代起,學校實行地方黨政和教育行政雙重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由校長全面負責,下設政教處、教務處、總務處。政教處負責協助校長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組織德育工作與管理;教務處則協助校長進行教學的組織與管理;總務處負責協助校長進行計財,後勤和勤工儉學的組織與管理。
教務處下設文理科等7個教研組,負責按教務處的教研計畫,組織教研活動,檢查評估教與學的情況。學校黨、團、工會、職代會、學生會組織健全,設有黨支部、團總支、基層工會委員會,教代會、學生會。學校成立有校長主持下的校委會、負責處理學校管理中的重大問題。走馬鎮不僅地肥水美,山清水秀,民風淳樸,而且是一塊被革命先烈鮮血染紅的土地。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賀龍、段德昌、廖漢生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創建革命根據地,七進七出走馬,歷時5年之久。紅四軍就誕生在走馬鎮杜家村,紅軍醫院舊址至今猶存。鼓鑼山32名紅軍指戰員,當年身陷絕境,臨危不懼,集體跳崖,全部壯烈犧牲。其悲壯、其慘烈,有如狼牙山5壯士。
革命遺址比比皆是。當年,走馬各族人民投身革命1萬餘人,犧牲1千餘人,走馬民族中學校址就是當年紅軍安營紮寨之地。故此,曾轉戰鶴峰走馬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廖漢生同志欣然揮毫,為走馬鎮民族初級中學題寫校牌。92年廖漢生夫婦到校視察,作報告,並與教職工合影留念。

地理位置

湖北省鶴峯縣走馬鎮位於鄂西南的周邊地區,與湘西石門縣、桑植縣接壤。南來北往,交通方便,自然條件好,資源豐富,山區、平原優勢兼而有之。自古就有“鶴峰江南”之稱。此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上曾多次改轄,為恩施州西南邊陲重鎮,走馬民族初級中學修建在走馬鎮文化區域中心地——楊家堡。
它將被民中人開得更加鮮艷,更加光彩奪目,成為鄂西南這塊紅色土地上空的一顆耀眼的民族教育新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