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寺和陸子壽

《鵝湖寺和陸子壽》是南宋詩人朱熹於淳熙五年(1178)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前四句表達朱熹對陸子壽道義風度的欽佩、敬仰之情,後四句轉入對鵝湖之會上學術之爭的看法。全詩古今渾合,深沉真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鵝湖寺和陸子壽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朱熹
  • 作品出處:《朱文公文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鵝湖寺和陸子壽1
德義風流夙所欽2,別離三載更關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3,又枉籃輿度遠岑4
舊學商量加邃密5,新知培養轉深沉6
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鵝湖寺:故址在今江西鉛山縣鵝湖山上。陸子壽:陸九齡,字子壽,其弟陸九淵,合稱“二陸”,都是南宋儒家心學一派的代表。
  2. 德義風流夙所欽:是說陸氏兄弟的道德修養和風度一向是朱熹所欽佩的。
  3. 扶:拿。藜(lí)杖:藜枝製成的手杖。寒谷:冷落的山谷,這裡指福建崇安武夷山朱熹自己的居處。
  4. 枉:枉駕,屈尊。籃輿(yú):竹轎。
  5. 邃(suì)密:精深細密。
  6. 轉:轉加,更加。
  7. 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意思是說,朱熹擔心討論到精深微妙、語言難以表達之處,精神和古人貫通,那就沒有古今的區別了,到這樣的境界,就達到思想的極致了。愁:這裡是反話。

白話譯文

你的道德修養倜儻風度我一向仰欽,別離三裁我時刻把你系掛在心。
我偶然扶著手杖走出冷落的山谷,你卻屈尊乘竹轎遠道前來翻山越嶺。
舊學問相互商量更加精密,新知識經過切磋培養愈益深沉。
當我們討論到非常精深的地方,精神同古人貫通真令人高興。誰說古今有別無法感應?對這一點我決不相信。

創作背景

淳熙二年(1175),朱熹曾與陸子壽兄弟在鵝湖寺討論過哲學上的問題,彼此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當時,陸子壽曾作詩一首,表明自己的觀點。三年後,朱熹從福建崇安往南康軍(今江西星子縣),路過鵝湖寺,陸子壽又專程從撫州趕來會晤,所以朱熹寫下這首詩追和陸的前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鵝湖寺和陸子壽》書法作品《鵝湖寺和陸子壽》書法作品
首聯寫朱熹對陸子壽道德與義理的稱讚,它們是自己素所欽服的,此時別離三年,更是常常掛念在心。以彼之“德義”見其謙遜,言己之“關心”表真實情誼,出語樸質,言淺意長。
頷聯寫陸子壽自撫州遠道而來,一路奔波辛苦。前言自己出“寒谷”,後述子壽度“遠岑”,以實情實境,補足“關心”之意。
前四句言對方道德修養和品格都讓人佩服,還積極為學術事業奔走,讓人尊敬,是按寫詩的習慣問候、恭維對方的話。
頸聯的本意是學術觀點不是一成不變的,既要注意舊有的,又要注意聽取他人的,有並不贊同對方的觀點和希望對方廣采博覽並接受自己的觀點的含義。在新與舊的問題上引申開來看,任何專業、事業其實都有繼承舊有的優良,吸取新知的營養的基本原則,沒有割斷舊有聯繫而橫空出世的事物。這兩句是對陸子壽學術的稱頌,舊學與新知,在不斷討論砥礪中深化和嚴密。為求知悟得的體驗和概括,亦隱含了對陸氏“心即是理” 空疏之學的非議。
淳熙五年(1178),陸九齡重來鵝湖,是為道歉而來。此時朱熹才將自己的和詩賦出。朱熹接受了陸九齡的道歉,但對心學還不無微辭,這體現在最後一聯中:“卻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這是對心學主張掃書不觀、只求發明本心而造成的空疏滅裂之失的規箴。末聯在“無言”處停住,貫通古今,尤發人深省。
全詩為“議論致辯”之辭,在表現朱熹謙遜的求知求真的學術精神間,還能使讀者感受到那種坦蕩的胸懷和真摯的情誼。這首論學律詩,雖有爭辯的情緒,但氣態儀度均較和緩,有君子朋而不黨、周而不比之致,頗得理學家詩歌的三味。

名家點評

現代教育家程千帆《古詩今選》:“這篇詩中,顯示了作者求真和謙遜的精神以及對不同觀點持有者的尊重。”

作者簡介

朱熹(1130一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號晦翁,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後遷徙到建陽(今屬福建)考亭。南宋理學家、思想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曾任秘閣修撰、煥章閣待制等職。卒謚“文”,世稱朱文公。著述甚豐,有《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周易本義》《楚辭集注》等,後人編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