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子山遺址

鴿子山遺址

鴿子山遺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蔣頂鄉蔣西村西,賀蘭山前鴿子山盆地東緣。該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遺址年代距今1.27—0.8萬年。

鴿子山遺址發現於20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摸查和發掘,鴿子山遺址在15平方公里範圍內共發現15個地點,發掘出距今4800年、1萬年和1.2萬年3個文化層位,出土萬餘件舊石器時期文化遺物。

鴿子山遺址出土的大量尖狀器、磨食器等石製品和動植物標本,對研究中國西北地區古人類文化、植物類食物加工馴化和原始農業萌生具有重大意義;出土世界最小的舊石器時代裝飾品,在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首次發現房屋建築遺蹟,刷新了世人對萬年前人類認知水平和複雜技術能力的認識。

鴿子山遺址被全球最權威的高等歷史理論刊物劍橋大學古物研究》確認,使之成為寧夏境內為數不多的、能夠確認的中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2006年,鴿子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鴿子山遺址
  • 別稱:鴿子山古遺址
  • 所屬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蔣頂鄉
  •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處年代:中石器時代
  • 發現時間:20世紀80年代
  • 規模範圍:約15平方公里
  • 編號:Ⅰ-213
  • 批准單位: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遺址分布,地層構造,石器特徵,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舊石器時代晚期,有人類在鴿子山周邊生息、繁衍。隨著這一時期的人類經歷漫長的歲月,不斷發展變化,到了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遠古人活動逐漸增多,頻繁地出現於青銅峽廣大區域,在當地留下了大量的生活遺蹟。
鴿子山遺址遠景鴿子山遺址遠景

遺址特點

遺址分布

鴿子山遺址主要分布在鴿子山北、西南方圓約2平方公里的沙礫台地上。鴿子山遺址周圍5平方公里內有7處泉墩,泉墩周圍地面上均散布有大量的遺蹟。

地層構造

鴿子山遺址地層共分5層:
1層:約4米現代工程擾動層,雜色砂土,出土有石製品、動物化石、裝飾品等;
考古人員在發掘出土臨時性建築遺址考古人員在發掘出土臨時性建築遺址
2層:0—0.45米灰色細砂;0.45—0.65米白色條帶狀細砂,質地較堅硬;0.65—1米細砂中含有黃褐色鐵鏽斑及灰燼;1—1.2米灰色細砂,部分含植物根系,石製品多出土於該層底部1.2—1.3米深處。該層頂部和底部光釋光測年結果分別為4.9及4.8千年;
3層:黃色細砂,約2米厚,含大量銹斑和植物根孔,下部有較多石製品,也有一些火塘和灰燼遺蹟。碳14測年結果顯示其時代約為1.0萬年;
4層:灰褐色細砂層,約1.5米~1.8米厚,含有一些植物根系,出土大量石器、動物化石、裝飾品以及火塘遺蹟,底部有泉眼湧水。碳14測年結果顯示其時代約為1.1—1.2萬年;
5層:紅褐色砂礫石層,厚約0.2~0.4米,無文化遺物。

石器特徵

鴿子山遺址的石器加工方法呈現多樣化,用料多為各色細石英岩和少量瑪瑙、燧石、細泥岩和水晶等,原料來自數十公里之外。石核多採用從四周向中心剝片,形成圓錐形、楔形或船底形。鴿子山發現的細石器用料質地都很純細,以瑪瑙燧石和蛋白石為主,也有水晶(純石英),這些細石器的加工方法較為先進,間接、軟錘及壓剝法普遍使用,通過指墊法技術產生剝痕清晰規整的石片、石核比較多見。石核多採用從四周向中心剝片,形成圓錐形、楔形或船底形石核,色彩艷麗,外形美觀。
鴿子山遺址的石器鴿子山遺址的石器
鴿子山遺址文化面貌有兩個特點,一是大型打制石器與細石器共存,並在較短的時段實現了形態轉化;二是遺址內出土的各類石器均表現出較成熟的製作技藝。

文物遺存

自1984年鴿子山遺址在文物普查中被發現以來,中美聯合考古隊先後採集、發掘各類石器、動物化石2500多件。採集石器有磨製石斧磨盤、魔棒、打制敲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核等,還有少量的泥質紅陶,夾砂紅陶片。
2006年,鴿子山古遺址中心向東南1千米處發掘出土數件石器和骨器。其中石磨盤、石磨棒各1件,骨制月牙形飾器1件,質地呈乳白色,基本完整,中間有一小孔,是頸上佩戴裝飾品的一部分。
2014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9000多塊被火長時間燒烤、表面已經龜裂變色的燒石,出土了600多件打制石器、70多件細石器類石器、200多件磨製石器和磨盤、磨棒等磨食工具,此外還發現了用水晶、瑪瑙、蛋白石鴕鳥蛋皮製成的工藝品和數量可觀的食草類哺乳動物牙齒及其他骨骼。
2016年,聯合考古隊在鴿子山遺址第10地點發掘出數十件由鴕鳥蛋皮製作而成的串珠、約7000件大於2厘米的石製品和超過500件動物化石、大量的小於2厘米的石製品(不包含細石葉產品),採集得到近400件木炭標本。發現有超過20處用火遺蹟及炭屑密集區,大量的燒石散落於發掘區內,周圍散落大量燒骨,包括完整脊椎骨動物下頜等;發現數個直徑約10—20厘米,深度約5—20厘米不等的近圓形遺蹟,在約20平方米範圍內呈帶狀分布。
鴿子山遺址第10地點發掘探方鴿子山遺址第10地點發掘探方

研究價值

鴿子山遺址遺物密度大、文化內涵豐富,對研究人類生存環境、動植物演化與消長具有環可替代的意義。遺址出土的石器製品從加工方法到成品的形制,都可以代表當時華北細石器製作的最高水平,鴿子山遺址出土的石器,見證的是遠古人類遷徙和文化傳的經歷。
發掘現場發掘現場
鴿子山遺址的發掘首次在西北沙漠邊緣區建立了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的年代序列,為研究這一特殊地理單元史前人類活動及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材料。鴿子山遺址的原地埋藏文化堆積,使其成為探討中國國西北地區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文化演化、舊新石器過渡階段不同區域文化特徵、沙漠邊緣區文化演化與史前人群活動等多個重大課題的典型地點。

保護措施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管理部門開展了一系列保護工作,劃定公布了鴿子山遺址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建立健全了鴿子山遺址“四有”檔案資料並報國家文物局備案;實施了鴿子山遺址文物保護性利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遺址環境風貌整治;編制了鴿子山遺址保護規劃。
鴿子山遺址文物保護區示意圖鴿子山遺址文物保護區示意圖
2014年以後,隨著考古發掘研究不斷深入,鴿子山遺址文物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各級政府加大了投入和保護力度,立項建設了7000米的保護圍欄、界碑界樁,和考古隊急需的工作站。

歷史文化

距今1.2—1.0萬年前,環境變化和人類演化,都在向“現代”的方向快速奔跑著。當時大自然剛剛掙脫末次盛冰期嚴酷氣候的桎梏,冰雪消融,大地回春,雖然還有新仙女木事件的短暫波折,但自然環境總體上一路向好;人類在這樣適宜的氣候和生態中,帶著百萬年文化的積澱,從舊石器時代一頭闖入了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孕育在加速進行著:許多新的技術被發明和創造,更多工具、用具被製作出來,打制石器開始讓位於磨製石器陶器的使用日漸廣泛,精美的骨器、裝飾品成為人類的新寵,遷徙遊動的狩獵—採集生計模式漸被定居的農業生產所取代,人口增加,社會複雜化,人類演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賀蘭山腳下的“鴿子山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了歷史的舞台。這裡山前盆地開闊的地貌環境和生態多樣性,不遠處的黃河所帶來的水汽和石器原料,區域內汩汩流淌的泉水,覓食的動物和豐富的可食性植物果實、種子、根莖,吸引著先民來此製作工具,狩獵採集,宴飲小憩,進而安營紮寨,勞作繁衍,生生不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生產、生活的遺物、遺蹟被一層層的沙土掩埋、封存。
鴿子山先民篝火前歌舞鴿子山先民篝火前歌舞

旅遊信息

旅遊地點:鴿子山遺址文物陳列展廳
鴿子山遺址文物陳列展廳
地理位置:青銅峽鴿子山遺址保護工作站內
交通自駕:
青銅峽市——漢壩西街——小大公路——鴿子山遺址文物陳列展廳
銀川市——麗景南街——京拉線——小大公路——鴿子山遺址文物陳列展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