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山越國玉器

無錫鴻山戰國貴族墓地經過兩年時間(2003-2004年)的發掘,共出土了2000多件隨葬器物,絕大多數為精美的成套(組)玉器、青瓷禮器和樂器,風格獨特,年代考證大約為公元前4世紀,距今有2300多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鴻山越國玉器
  • 性質:文物
  • 時期:公元前4世紀
  • 文化:吳越文化
簡介,器型,文化,

簡介

無錫鴻山戰國貴族墓地經過兩年時間(2003-2004年)的發掘,共出土了2000多件隨葬器物,絕大多數為精美的成套(組)玉器、青瓷禮器和樂器,風格獨特,年代考證大約為公元前4世紀,距今有2300多年歷史。《辭海》附錄《中國歷史紀年表》有這樣一段注文:“越國世系,今人雖有考訂,但異說頗多,亦從略。”連越國諸王都難以理清,可知越國史文獻的匱乏。鴻山是吳越古國核心地域,而鴻山越墓未被盜掘,禮、樂器組合完整,為越國史的研究和解決一系列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學術課題提供了一批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尤其是越國的禮樂文化如何將中原禮樂文化系統和諧地融入越文化之中。這裡出土的絕大多數玉器其造型和紋飾都將作為“越文化”玉器的標準器型。
玉覆面玉覆面

器型

玉覆面:長7.8厘米,寬5.8厘米,厚0.2厘米。青白玉,夾有白斑。長圓形,兩耳略外凸,各有兩穿,正面以條帶分為四區,各雕一淺浮雕龍紋,周邊及條帶間飾以雲紋、斜線紋、細方格紋,背面內弧。
玉帶鉤:長5.8厘米,寬3.6厘米,厚1厘米。青白玉,局部呈黃褐色。鉤作蛇首狀,陰刻鱗形紋和細斜線紋,間以淺浮雕谷紋和斜方格紋。帶身正面透雕四條長蛇,身飾細鱗紋,蛇穿過中心的圓環並盤繞四周,圓環陰刻細斜方格紋,背面光潔,有一圓扣。
石璧:內徑10.8厘米,好徑4.2厘米,厚0.45厘米。青灰色滑石。雙面均陰刻雲紋,好為單面管鑽,內外緣各有一周弦紋。
雙龍佩:長4.6厘米,寬2.4厘米,厚0.6厘米。青白玉,上部呈橘紅色,半透明,大部分受沁呈白色。中部為方形管,有穿孔貫穿上下,方管的正反兩面陰刻雙鉤雲紋和斜格紋,間以細網紋。兩側各有一透雕的長龍,張口回首,身彎曲呈“s”形,陰刻絞絲紋,間以細鱗紋。
龍形璜:長12.6厘米,寬4.7厘米,厚0.4厘米。青白玉,龍身體捲曲,回首卷尾,背部隆起,頭部有一角,角部、面部、爪及尾部陰刻平行線紋,身部陰刻雲紋,局部邊緣陰刻絞絲紋,背部有一穿孔。
龍鳳璜:長9.6厘米,寬1.7厘米,厚0.3厘米。青白玉,一端為龍首,一端為鳳首,身部呈“s”形,陰刻淺細的鱗形紋、弧線紋和捲雲紋,並間有細方格紋,首、身及尾部各有一小孔。
雲紋璜:長8.9厘米,寬1.9厘米,厚0.35厘米。青玉,受沁後青白相間,兩端呈黃褐色。上下均出牙,兩端有長條形槽,陰刻雲紋,中部上方有一穿。
雙龍首璜:長7.5厘米,寬1.6厘米,厚0.4厘米。青白玉,兩端作龍首形,口內獠牙構成一圓環,飾谷紋,谷紋減地呈淺浮雕,邊緣內有凹槽,中部上方有一穿。
龍首璜:長6.5厘米,寬1.4厘米,厚0.2厘米。青白玉,一端為龍首,一端為尾,尾部上卷,陰刻雲紋和捲雲紋,間以弧線紋和斜線紋,中部上方有一穿。
雲紋:長6厘米,寬1厘米,厚0.2厘米。青白玉,受沁呈白色,彎月狀,一端較寬,上有一穿,一端細尖,陰刻捲雲紋間小谷紋,邊緣有斜線紋。
玉玄鳥:長3.7厘米,寬2.6厘米,厚0.4厘米。青白玉,局部受沁呈白色,伴有黃褐色沁。呈展翅欲飛狀,陰刻鱗形紋和斜線紋,體中部有一孔貫穿。外形娟秀俊美,剛柔相濟,線條流暢,紋飾精緻,充滿韻律和動感,藝術價值極高。此器兩面用微雕工藝陰刻細密的鱗形紋和羽線紋,體態優雅飽滿,厚重而又不失輕盈,造型既平衡又有不對稱的張力,體現了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國內發現最早的微雕玉器。
形佩:長3.9厘米,寬2.6厘米,厚0.5厘米。白玉,略有淺黃色沁。孔一端大,一端小,一側出一,正面淺浮雕一獸面紋,四周飾捲雲紋,內面飾淺浮雕獸面紋和陰刻捲雲紋,壁上方有一穿。

文化

《越絕書》載:“吳越為鄰,同俗並土”,“吳越二邦,同氣共俗”。可見“江南文化”是以江、浙文化為核心和代表,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中共同形成合力推進區域文化。以鴻山戰國貴族墓出土玉玄鳥為例:2件呈雞骨白,為南方地方玉質;1件為和田玉質,有沁色,都小巧精緻。眾所周知,玄鳥是殷商的圖騰,1976年殷墟婦好墓出土過1件玄鳥。可見3件玉玄鳥的造型,深受中原玉文化的影響。而紋飾的雕琢工藝,其精美細緻的風格和線條的尖刻流暢是和良渚文化一脈相承的,所以它們是由本地玉匠所制,並非中原流入。可以看出越國玉器文化是江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結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