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病毒性肝炎

鴨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病毒I型屬於小RNA病毒科,呈球形或類球形,直徑在20-40NM,無囊膜,無血凝性,可在鴨、雞、鵝胚尿囊腔增殖。病毒抵抗力強,在自然環境中可較長時間存活。DVH病毒II型屬於星狀病毒,DVH-III屬於小RNA病毒。DVH病毒三種血清型之間無交叉保護作用。鴨病毒性肝炎病毒與鴨B型肝炎病毒無任何相關性。

病症屬性,病症簡介,流行特點,病理變化,臨床診斷,傳染病學,治療方法,預防指南,(1)綜合措施,(2)預防接種,類症鑑別,

病症屬性

中文名稱:鴨病毒性肝炎
典型症狀:精神萎靡
易感種群:
疾病類型:傳染性疾病

病症簡介

病毒肝炎是由鴨肝炎病毒引起雛鴨的一種傳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傳染病。主要特徵為肝臟腫大,有出血斑點和神經症狀。在新疫區,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達90%以上。
病毒性肝炎簡稱鴨肝炎,是由鴨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雛鴨的一種以肝臟呈現出血性炎症為特徵的急性烈性傳染病。1945年在美國首次發現本病,並命名為I型鴨病毒性肝炎,1965年在英國發現了鴨病毒性肝炎II型,1969年在美國發現了鴨病毒性肝炎III型。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並曾報導在印度、埃及和美國發現I型鴨肝炎病毒的變異株。II型和III型鴨病毒性肝炎分別局限於英國和美國,未發現變異毒株。在國內,鴨病毒性肝炎的初次流行,20世紀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國再次流行,此後,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疫情能夠被鴨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的免疫所控制;1997年以來,本病在某些地區出現較嚴重的流行,其疫情不能被標準鴨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完全地控制,懷疑有I型鴨病毒性肝炎病毒變異株出現。鴨肝炎I型引起雛鴨的嚴重死亡,死亡率高達90%,中成鴨一般不發病,病雛鴨的特徵是意識紊亂,頻頻抽搐,肝臟呈斑點狀出血,膽囊腫大,膽汁顏色變淡。

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發生於4~20日齡雛鴨,成年鴨有抵抗力,雞和鵝不能自然發病。病鴨和帶毒鴨是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飼養管理不良,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鴨舍潮濕、擁擠,均可促使本病發生。本病發生於孵化雛鴨的季節,一旦發生,在雛鴨群中傳播很快,發病率可達100%。

病理變化

本病潛伏期1~4天,突然發病,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靡,不食,行動呆滯,縮頸,翅下垂,眼半閉呈昏迷狀態,有的出現腹瀉。不久,病鴨出現神經症狀,不安,運動失調,身體倒向一側,兩腳發生痙攣,數小時後死亡。死前頭向後彎,呈角弓反張姿勢。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齡而有差異,1周齡以內的雛鴨可高達95%,1~3周齡的雛鴨不到50%;4~5周齡的幼鴨基本上不死亡。剖析可見特徵性病變在肝臟。肝腫大,呈黃紅色或花斑狀,表面有出血點和出血斑,膽囊腫大,充滿膽汁。脾臟有時腫大,外觀也類似肝臟的花斑。多數腎臟充血、腫脹。心肌如煮熟狀。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氣囊中有微黃色滲出液和纖維素絮片。
肝臟水腫,並有許多針尖大至黃豆粒大出血點。膽囊腫大,充滿膽汁。顯微鏡下觀察,肝細胞在感染初期呈空泡化,後期則出現病灶性壞死,中樞神經系統可能有血管套現象。脾腫大,呈斑駁狀。腎腫脹,血管明顯,呈暗紫色樹枝狀。

臨床診斷

目前,我國只發現鴨肝炎I型,本病型多見於20日齡內的雛鴨群,發病急,傳播快,病程短,出現典型的神經症狀,肝臟嚴重出血等特徵,均有助於作出初步判斷。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臨床上在較大日齡鴨群或已作免疫接種的鴨群發生本病時,病例常缺乏典型的病理變化,僅見肝臟腫大、淤血,表面有末梢毛細血管擴張破裂而無嚴重的斑點狀出血,易造成誤診漏診,必須經病原分離與鑑定確診。臨床上診斷鴨病毒性肝炎還應注意與鴨疫里氏桿菌病、雛鴨副傷寒、禽霍亂麴黴菌病等作鑑別;
還應注意有無鴨肝炎II、III型的發病情況。

傳染病學

本病在自然條件下主要感染鴨,不感染雞鵝,一年四季、不同品種、性別的鴨均可感染,健康鴨通過接觸被患病毒性肝炎鴨和帶毒鴨污染的飼料、水、墊草、車輛等傳染而流行發病,也可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雛鴨的發病率病死率均高,1周齡內的雛鴨病死率可高達95%,而1月齡以上的鴨則很少發病死亡。因飼養管理不善,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鴨舍陰濕,鴨群擁擠等均可促使本病發生。

治療方法

一旦確診可注射
病毒性肝炎卵黃抗體

預防指南

(1)綜合措施

對雛鴨採取嚴格的隔離飼養,尤其是5周齡以內的雛鴨,應供給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嚴禁飲用野生水禽棲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雛、育成、肥育均應嚴格劃分,飼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後出殼的雛鴨,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黃)或康復鴨的血清,每隻0.3~0.5毫升,可以預防感染或減少病死。

(2)預防接種

在收集種蛋前2~4周給種鴨肌肉注射雞胚弱毒疫苗,可以保護所產種蛋孵化的雛鴨不受感染,具體方法是給母鴨間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雛鴨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內刺種或氣溶膠噴霧等方法接種,均能有效地預防本病。
對鴨肝炎一型的防治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從健康雞群引進種苗,嚴格執行消毒制度。
(2)免疫防治:用鴨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成鴨於產蛋前半個月,肌注1-2頭份/只,產蛋中期,肌注2-4頭份/只。雛鴨出殼後1日齡或7日齡皮下注射1頭份/只。在疫區對雛雞也可於1-2日齡皮下注射DVH-1高免卵黃液或高免血清作被動免疫預防。
(3)一旦暴發本病,立即隔離病鴨,並對鴨舍或水域進行徹底消毒。對發病雛鴨群用標準DVH-1高免卵黃抗體注射治療,1-1.5頭份/只,同時注意控制繼發感染。
(4)對採用標準DVH-1弱毒疫苗或抗體控制不良的病鴨群,在排除該疫苗與抗體質量不良和合併感染等前提下,應分離鑑定病毒,探討有關DVH-II型、III型感染及DVH-1型變異株感染的情況,嘗試使用本地毒株製備疫苗與抗體,用於防治。

類症鑑別

(1)鴨瘟
鴨瘟雖然各種日齡的鴨均可感染髮病,但3周齡以內的雛鴨較少發生死亡。而鴨病毒性肝炎對1~2周齡易感雛鴨有極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超過3 周齡雛鴨不發病,這在流行病學上是重要的鑑別點。鴨瘟病鴨食管、泄殖腔和眼瞼黏膜呈出血性潰瘍和假膜為主要特徵性病變,與鴨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必要時,用鴨胚和雞胚做病毒分離檢驗。
(2)鴨霍亂
各種年齡的鴨均能發生,常呈敗血經過,缺乏神經症狀。青年鴨、成年鴨比雛鴨更易感,尤其是3周齡以內的雛鴨很少發生,這在流行病學上是重要的鑑別內容。病鴨肝臟腫大,有灰白色針尖大的壞死灶和心冠溝脂肪組織有出血斑,心包積液,十二指腸黏膜嚴重出血等特徵性病變,與鴨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肝臟觸片、心包液塗片,革蘭氏染色或美藍染色見有許多兩極染色的卵圓形小桿菌。用肝臟和心包液接種鮮血培養基,能分離到巴氏桿菌,而鴨病毒性肝炎均為陰性
該病多發生在2~3周齡的雛鴨,病鴨眼,鼻分泌物增多,綠色下痢,運動失調,頭頸發抖和昏睡,主要病變是纖維素性心包炎、纖維素性氣囊炎和纖維素性肝周炎,腦血管擴張充血,腫脹呈斑駁狀。不感染雞和鵝。
(4)雛鴨副傷寒
該病常見於2周齡以內的雛鴨。主要特徵是嚴重下痢,眼有漿液膿性結膜炎,分泌物較多。肝有細小的灰黃色壞死灶,腸黏膜水腫、充血及點狀出血。
多發生於1~15日齡的雛鴨。主要症狀為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剖檢時見肺和氣囊上有白色或淡黃色乾酪性病灶。檢查飼料可發現飼料霉敗變質,或墊料嚴重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