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嶺港

鳳嶺港

鳳嶺港是宋代潮州地區船舶停泊、航海的對外貿易港口。《潮州府志》第十六卷第54頁載:“旗嶺港,距城十五里,南洋大洲之北,自韓江發源而來,凡來往之客舟多泊於此。”[1] 《澄海縣誌》載:“艨艟幅奏”,“負山陰海”、“為潮郡之襟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嶺港
  • 又稱:岐嶺港、旗嶺港
  • 地點:澄海程洋崗鄉外
  • 記載:《澄海縣誌》
鳳嶺港,歷史沿革,港口,祈拜廟宇,

鳳嶺港

鳳嶺港是宋代潮州地區船舶停泊、航海的對外貿易港口。《潮州府志》第十六卷第54頁載:“旗嶺港,距城十五里,南洋大洲之北,自韓江發源而來,凡來往之客舟多泊於此。”《澄海縣誌》載:“艨艟幅奏”,“負山陰海”、“為潮郡之襟喉”。

歷史沿革

據地方史志載,鳳嶺港創立於“興國丁丑年”,即宋太宗大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當時經過開發建設,港埠擁有永興街、新興街下市、店鋪頭、源興街、沙尾營盤市等建築物和建成區,形成“之”字形的街頭網路。市西有官司厝、營盤;港東側有“建炎大道”,直通小江驛、來賢驛,溝通與閩西南的關係。港背還有程洋瓷窯群以及北宋時開挖的運河沙尾溪。在鳳背與南峙山坳處有強纜工場,以供應遠洋船航海之用。上述有“永興街、興國丁丑年”碑文為證。

港口

程洋崗的鳳嶺港,作為潮汕最古老的對外貿易口岸,當時出口外銷主要是陶瓷產品。唐代後期,潮州的陶瓷工業已經相當發達,當時唐朝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我國沿海的膠州、揚州、泉州和廣州列為四大貿易口岸,有“海上絲綢之路”之稱。潮州貿易口岸是鳳嶺港,潮州筆架山上有百窯村生產的大量陶瓷產品,用小船經過韓江運抵鳳嶺港集中,然後用大船或遠洋船過往上海、廣州以及東南亞等地銷售。從史志中發現,程洋崗及附近的前埔周圍,有很多瓷窯,至今已發現宋代窯群17座,其窯磚經鑑定為六朝年代產品。程洋崗附近河裡,發現大量陶瓷碎片,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先後幾次在韓江防洪固堤時,從該處挖掘出碎瓷片數千擔作為填堤之用,並多次發掘瓷碗、船桅、錨練等物。近幾年來,在韓江原鳳嶺古港地下挖出完整和碎片近10萬件不同形狀的古瓷產品,僅鳳嶺村村民收藏保存在家欣賞玩物達3000多件。

祈拜廟宇

隨著鳳嶺的發展,帶動了其他事業的發達和經濟的繁榮。鳳山崗上建了鳳嶺宮、天后廟等供古代航海者祈拜的廟宇。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鹽運官李前在鳳嶺山同步鑿通了韓江東溪與北溪之間的運河,稱為南溪,並題詩刻石云:“築堤開井易通津、神宇鹽亭又鼎新,力小沿能支五事,增光更俟後來人。”從石刻詩看,當時李前發啟開拓運河,應是為了鳳嶺港鹽運需要。鳳嶺山下的海澳,也是北宋時期的一個較小海港,到南宋末年,韓江東溪的出海口已延伸到現在的澄海南門外的辟望港了。
北宋時,韓江三角洲上的中部平原已經形成,這個區域以現庵埠至程洋崗至東隴一線為分界,這一分界就是當時潮州地區沿海岸線。隨著韓江三角洲的發展,海岸線不斷向東南延伸,韓江下游西溪、東溪和北溪的港口也隨之遷移演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