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龜科

鱷龜科

鱷龜,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有淡水動物王者之稱,分為兩大種類,俗稱大鱷與小鱷。大鱷又名真鱷龜(產自北美洲美國東南部),小鱷又名擬鱷龜,有四個亞種,分別是北美、佛州、南美、中美。常見的有北美和佛州,其中佛州因一些人為原因價格較貴。因體型大且攻擊性強,除了短吻鱷較少有天敵。曾由於人類的獵殺失去棲息地,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成易危物種。後因其觀賞價值高,適應性強,深受國內龜類愛好者青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鱷龜科
  • 拉丁學名:Chelydridae
  • 別稱:齧龜科、鼉龜科
  • 二名法:Chelydrae Gray1831,Chelydridae Gray1839,Chelydradae Gray1869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爬行綱 Repitilia
  • 亞綱:無孔亞綱 Anapsida
  • :龜鱉目 Testudines
  • 亞目:曲頸龜亞目/隱頸龜亞目(Cryptodira)
  • :鱷龜科
  • :擬鱷龜屬,大鱷龜屬
  • 分布區域:分布比較廣泛,分布於北美洲東部、中美洲以及南美洲西北部
外觀形態,繁殖,棲息環境,亞種,佛洲小鱷,北美洲小鱷龜,南美小鱷龜,羅式小鱷,習性,

外觀形態

體長8-8 1/2"(20-47 cm)。作為一種“鱷龜”,它們長著碩大的頭部和強勁的顎部。背甲茶色至深棕色,並常常綴滿藻類和淤泥,有3排強弱不等的棱突,鋸齒朝向後部。腹甲黃色至茶色,沒有花紋,相對較小,輪廓呈十字型。尾部和背甲等長;長有鋸齒狀棱突。頸部長有瘤突。野生個體可長到45磅(20.5 kg),而一些比較肥碩的圈養個體可以超過75磅(34 kg)。

繁殖

在4月到11月間交尾;在6月份達到高峰。產卵的數量多達83枚(一般為25-50枚),卵呈球形,長1 1/8" (29 mm),產在4-7" (10-18 cm)深、呈長頸瓶狀的巢穴內。卵依靠後肢的交替動作到達巢內。孵化期,根據氣候不同,由9-18周不等。在溫帶地區,稚龜在巢內越冬。雌龜可將精子保存數年。雌龜時常會爬到離水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去產卵。

棲息環境

淡水。喜歡柔軟泥濘的底部和豐茂的植被。也會進入到汽水區去。

亞種

四種。

佛洲小鱷

佛洲小鱷 C.S.osceola 佛洲亞種。美國佛羅里達半島。頸部突起多且尖利。頭部較尖細,眼睛距吻端較近。尾部中央突起較大。第二、三椎盾幾乎等大。背甲呈長橢圓形,前窄後寬,後部呈明顯鋸齒狀。

北美洲小鱷龜

北美洲小鱷龜也叫模式小鱷,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種(黑色北美),它們的背甲顏色較深,相對平滑,頭部較小,並且脖子上布滿了小突起,注意不是豎刺,這是和佛洲小鱷最大的一個區別。背甲近乎原形,後部幾乎不成鋸齒狀。第三枚椎盾最大,可達到背甲長的31%左右。腹甲前段長應為背甲長的38%左右。

南美小鱷龜

南美小鱷龜相對於前兩種來說比較少,個體非常漂亮,尤其有些個體幼體的肚子發紅,也是大家追捧的對象。 南美小鱷龜相對於前兩種來說比較少,個體非常漂亮,尤其有些個體幼體的肚子發紅,也是大家追捧的對象。

羅式小鱷

羅式小鱷C.S.rossignoni 也叫中美小E。產於墨西哥至中美宏都拉斯地區。中美小鱷是非常稀少的品種,可以說是骨灰級發燒友的對象。它又分為墨西哥和宏都拉斯兩個種群,不過在國內好象都還沒有批量引進,對價格還沒有概念。頭部較寬,頭背部較平。下頜有2對須狀突起。頸部突起尖銳。背甲近乎長方形。第三椎盾最大,占背甲長的25%。腹甲前段占背甲長的40%以上。

習性

高度水棲,喜歡躺在溫暖的淺水中,時常埋在淤泥里,只露出眼睛和鼻孔。在冬季,它們會躲在泥灘的下面,或是枯枝敗葉中,甚或是麝鼠的窩裡。蛇鱷龜們採食無脊椎動物、腐肉、水生植物、魚、鳥和小型哺乳動物。它們的游泳技術絕佳,有些個體被捕獲後,在幾小時內就能游出2英里,回到它們原來的地方。蛇鱷龜一旦離開水或是遭到挑逗,就會變得充滿敵意,咬起人來十分利害。有些人把蛇鱷龜的肉視作美味,並把它做成鮮美的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