鰍魚

鰍魚

鰍魚即泥鰍,有須5對,最長須後伸到達或稍超過眼後緣。無眼下刺。鱗小,埋於皮下。尾柄上皮褶棱低,與尾鰭相連。尾柄長大於尾柄高。尾鰭圓形。肛門靠近臀鰭。鰍魚為小型底層魚類。生活在淤泥底的靜止或緩流水體內,適應性較強,可在含腐殖質很豐富的環境內生活。當水缺氧時,可進行腸呼吸,而在水體乾涸後,又可鑽入泥中潛伏。發各類小型動物為食。為批產卵,繁殖期主要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個體可長達300毫米,肉質優良,為出口水產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鰍魚
  • 拉丁學名:Oriental weatherfish
  • 別稱:泥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鰍科
  • 亞科:花鰍亞科
  • :泥鰍屬
  • 分布區域:天然淡水水域
  • 功效:暖中益氣,醒酒,解消渴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物成分,主要功效,食用注意,主要產地,養殖方法,

形態特徵

鰍魚,又稱泥鰍,體細長,前段略呈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頭小,口小,下位馬蹄形。眼小,無眼下刺。須5對。鱗極其細小,圓形,埋於皮下。體背部及兩側灰黑色,全體有許多小的黑斑點,頭部和各鰭上亦有許多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顯的黑斑。其他各鰭灰白色。

生活習性

鰍魚喜歡棲息於靜水的底層,常出沒於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對環境適應力強。生活水溫10~30℃,最適水溫為25~27℃,故應屬溫水魚類。當水溫升高至30℃時,泥鰍即潛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溫下降到5℃以下時,即鑽入泥中20~30cm深處越冬。鰍魚不僅能用鰓和皮膚呼吸,還具有特殊的腸呼吸功能;當天氣悶熱或池底淤泥、腐植質等物質腐爛,引起嚴重缺氧時,鰍魚也能躍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氣,而由腸壁輔助呼吸,當它轉頭緩緩下潛時,廢氣則由肛門排出。每逢此時,整個水體中的泥鰍都上升至水面吸氣,此起彼伏,故西歐人對它有“氣候魚”之稱。冬季寒冷,水體乾涸,鰍魚便鑽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膚不致乾燥,並全靠腸呼吸維持生命。待翌年水漲,又出外活動。由於鰍魚忍耐低溶氧的能力遠遠高於一般魚類,故離水後存活時間較長。在乾燥的桶里,全長4~5厘米的鰍魚幼魚能存活1小時,而全長12厘米的成魚可存活6小時,並且將它們放回水中仍能活動正常。鰍魚多在晚上出來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甲殼動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類等,有時亦攝取水底腐植質或泥渣。

生物成分

經測定,每100克可食鰍魚肉含熱能98千卡,水分70.9克,蛋白質17.9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1.7克及維生素A、B1、B2、E,視黃醇當量,尼克酸、硫胺素,還含有多種氨基及微量元素鈣、鉀、磷、鈉、硒、銅、鎂、鐵、錳等成分。此外,鰍魚還含有西河洛克蛋白質,此蛋白質對強精有顯著效果。因此中醫一般認為,鰍魚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氣、祛濕邪之功效。鰍魚補而味清,諸病不忌,是肝病、糖尿病、泌尿系統的食療上品。

主要功效

鰍魚有效降低轉氨酶,故對防治肝炎有效,可用於治療傳染性肝炎等疾病,能使肝炎患者乏力、厭食油膩、噁心等症狀消失,肝脾腫大消退,肝功能恢復正常,療效明顯優於一般保肝藥。特別是對急性肝炎患者療效更為顯著,可以促使黃疸迅速消退,轉氨酶下降,對慢性肝炎的肝功能恢復同樣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食用注意

鰍魚為含鉀量高的食物,因此服用螺內酯、氨苯喋啶及補鉀藥等可使血鉀升高的藥物時,不宜食用本品,以免引起高鉀血症。

主要產地

泥鰍廣泛分布於亞洲沿岸的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及印度等地。其中我國主產於除西部高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花鰍主產于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江蘇、福建等地;大鱗泥鰍主產於我國長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屬湖泊、水體之中。

養殖方法

苗種培育以土池為好, 面積以30~100平方米為宜, 池深40~60厘米。池中開挖魚溜, 以利其棲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實, 進、排水口設攔魚網。池底鋪墊15~20厘米淤泥層, 池中投放浮萍, 覆蓋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4。鰍苗下池前10天, 每100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20~30千克帶水清塘消毒。消毒後畝 (667平方米) 施300~400千克腐熟的人畜糞作基肥培水, 池水加至30厘米。待水色變綠, 透明度在15~20厘米時, 即可投放鰍苗。
鰍苗出膜第2天便開口進食, 飼養3~5天, 體長7毫米左右, 卵黃囊消失, 依靠外源性營養, 能自由平泳, 此時可下池進入苗種培育階段。鰍苗的放養密度以每畝800~1 000尾為宜, 有微流水條件的可適當增加。同池中要放養孵化規格一致的鰍苗, 以確保苗種均衡生長和提高成活率。
按苗種培育方法進行清塘消毒, 池水深保持30~50厘米, 並施入豬糞等有機肥培育水質, 用量為每100平方米水面20~30千克。待藥性消失、池水轉肥後, 即可投放鰍種。3~4厘米的鰍种放養密度為50~60尾/平方米, 有流水條件的可適當增加。
在這個時期可投餵人工配合飼料, 一般每天上下午各餵1次, 日投飼量為泥鰍體重的5%~10%。投飼應視水質、天氣、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水溫15℃以上時, 泥鰍食慾逐漸增強, 20~30℃是攝食的適溫範圍, 25~27℃食慾特別旺盛, 超過30℃或低於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飼。此外, 還應根據水質、肥度進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 水色以黃綠色為好。當水溫達30℃時要經常更換池水, 並增加水深。當泥鰍常游到水面浮頭“吞氣”時, 表明水中缺氧, 應停止施肥, 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 並可在池角施入牛糞、豬糞等廄肥, 以提高水溫, 確保泥鰍安全越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