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高效養殖技術

鯽魚高效養殖技術,從鯽魚分辨、种放養密度、搭配品種、魚種馴化、飼料粒徑和投飼率、魚病防治等方面介紹養殖技術。

1 正確分辨魚種優劣 養殖戶在購買鯽魚魚種時,應根據主要鯽魚養殖品種的生物學特徵,正確分辨魚種的優劣,避免上當受騙。
2 設計好魚种放養密度 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最好自己培育大規格魚種。
用池塘培育鯽魚魚種,每畝放養鯽魚0.80萬--1.20萬尾,可以達到養成規格50--60克的目的。
進行鯽魚成魚養殖時,魚種平均規格為50--60克時,每畝放養鯽魚魚種1500--1800尾最為理想,養成商品魚規格可達到350--400克。
3 確定搭配品種 培育大規格鯽魚品種不要搭配草魚和鯉魚,而應選擇鰱魚和鱅魚,數量應占主養鯽魚的20%左右,鱅魚則占鰱魚的10%左右。搭配品種的放養時間不宜過早,尤其是過早投入鱅魚對鯽魚馴化的影響更大。
4 魚種馴化 鯽魚是生活在水體中下層的魚類,主養鯽魚的魚塘,魚種經馴化後才能夠降低飼料成本,增加效益。
培育魚種階段的鯽魚馴化相對容易。馴化後的魚種在成魚養殖時上浮搶食時1日短,便於管理。
馴化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添加劑,可以縮短馴化時間,增加鯽魚攝食麵積和數量。
密度大,群體數量大,易於馴化,反之則馴化時間長且上浮搶食的百分率低。在密度已確定不能改變時,可以降低池塘水位,相對增大密度,則既利於馴化,又能提高池塘水溫,促進魚生長。
搭配鰱、鱅魚種應在主養鯽魚不上浮搶食習慣形成之後投放。
馴化期的水質宜“清瘦”不宜“濁肥”。
5 飼料粒徑和投飼率
鯽魚飼料粒徑的選擇標準應“就小不就大”。一般鯽魚規格在10克/尾以下時,飼料粒徑選0.50毫米;10--30克/尾時選1毫米;30--75克/尾時選1.50毫米;75--100克/尾時選2毫米;150--300克/尾時選2.40毫米;300克/尾以上時選3.20毫米。
魚的攝食能力受魚的規格及池塘水溫的直接影響,故投飼率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而不應該一成不變。
6 魚病防治 鯽魚的抗病能力強,但近年來發現了鯽魚出血性錨頭鰠病,雖然此病的發生率不高,但一旦染上任其發展,則會導致鯽魚大量死亡。該病重症患病鯽魚主要表現為:浮水漫遊(乏力),色澤淡白,魚體表的腹部、背脊兩側(細鱗部位)可見針狀蟲體寄生。蟲體著生處有綠豆或豌豆大小的充血紅斑,病灶部位鱗片鬆動或脫落,黏液增多,少數形成明顯的潰瘍。病原體為鯉錨頭鰠。主要病因:一是清塘不徹底或不清塘,病原體待機孽生;二是投入體表受損傷(或生產操作不慎致使魚體表受傷)的魚種,為病原體寄生創造了可乘之機。預防方法:
在鯽魚種下塘前1--2天用2.50%敵百蟲粉劑全池潑灑。
小面積主養池,可在發病季節每半月全池潑灑90%晶體敵百蟲0.30克/立方米;大面積鯽魚混養池,可在鯽魚生長季節,進行敵百蟲掛簍(袋),每月1--2次,每次連掛2天。治療方法:在養殖中,出現患病徵兆時,及時觀察檢查,確認後可一次性全池潑灑0.50克/立方米90%晶體敵百蟲0.20克/立方米硫酸亞鐵合劑。對於繼發性鯽錨頭鰠病(或已多次使用敵百蟲的池塘),可改用農用敵殺死全池潑灑,用量為每畝水深1米用6--10毫升。 (本文已被瀏覽 117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