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頭村

鯨頭村

鯨頭村境內有鯨頭風景名勝區、楊府殿、三十六灣。該風景名勝區以山清水秀、峰峻石奇、廟宇林立,建築宏偉見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鯨頭村
  • 外文名稱:Jingtoucun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蒼南縣
  • 電話區號:0577
  • 地理位置: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
  • 面積:1.80平方千米
  • 人口:3185
  • 方言閩南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鯨頭風景名勝區、楊府殿、三十六灣
  • 火車站:蒼南火車站
地點簡介,歷史沿革,榮譽,文化建設,教育,文物,景觀,人文景觀,

地點簡介

鯨頭村:浙南革命老區,省級非物質文化旅遊區民俗文化村,位於蒼南縣龍港鎮雲岩社區,距蒼南縣城6.8公里。
駐地鯨頭街。轄鯨頭街、鯨頭內、石崗下、新渡山腳和油車5個自然村。
坐落在橫陽支江邊的浙南宗教民俗文化名村鯨頭,山青水秀,歷史和傳統文化遺存保留豐富。距今900年前的北宋,已形成以楊府殿為中心的古集市風貌的村落規模,現在的集市房屋有清朝與當代建築風格並存。該村因楊府殿聞名於周邊,是個集名宿宗教文化和自然風光於一體的景點村落。此外,鯨頭景區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太平龍迎新春、參龍等非遺保護項目,逢年過節,前來旅遊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
鯨頭村境內有鯨頭風景名勝區。該風景名勝區以山清水秀、峰峻石奇、廟宇林立,建築宏偉見勝。尤其是楊府殿(民間神),飛檐重疊,巍峨壯觀。我國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和謝雲,分別為之題寫了“楊府殿”和“靈岩古殿”匾額。

歷史沿革

1950年為鯨山鄉鯨頭村。
1956年鯨山鄉撤銷,併入雲岩鄉,為雲岩鄉鯨山高級社
1959年改為雲岩管理區(大隊)鯨山生產隊
1961年改為雲岩公社鯨山大隊
1981年改名為鯨頭大隊
1984年改為雲岩鄉鯨頭村
2011年隨雲岩鄉併入龍港鎮

榮譽

2015年 浙江省文化廳和省旅遊局聯合頒發的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區民俗文化村稱號
2013年 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文化建設

蒼南縣供銷文化匯展中心
匯展中心位於龍港鎮鯨頭村,匯展中心建築占地面積650多平米,分上下兩層,現有3000多種物件和1952年以來的上千種各類資料,都堅持以歷史原有模式,用原商品、原櫃檯等歷史物件還原歷史故事。
一樓展區有,中西藥區、文化用品區(門市部)、副食品區、棉布區、日用百貨區、五金交電區、農副產品區(採購站)、農業生產資料區(門店)九大區塊。
二樓分為資料和票證展示區,花票、布票、煤油票、化肥票等各類票據、榮譽證件、牌價表、統計制度、社徽、網點服務章、財務管理材料、社員股金憑證、股金分紅明細表等資料陳列於17個展示櫃中,以不同年代分類擺放。
中國傳統村落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公布2016年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的通知。我市共有兩個村落入選,龍港鯨頭村位列其中。
據悉將獲得中央財政補助300萬資金支持,用於傳統村落的相關保護性建設。

教育

雲岩學校
雲岩學校創辦於1915年,是一所幾經風雨、歷久彌新的近百年老校。校址幾經變遷,2006年8月,“桑美”颱風重創老校後,縣人民政府批覆重建新校。2008年8月,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蒼南縣雲岩鄉學校(2011年8月,因雲岩鄉撤併入龍港鎮,學校更名為蒼南縣龍港鎮雲岩學校)正式成立。

文物

據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鯨頭村石崗下出土文物《朱曼妻地莂》發現,鯨頭村早在東晉鹹康四年(338年)已經有先民在這裡居住。
朱曼妻地莂
據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鯨頭村石崗下出土文物《朱曼妻地莂》於光緒25年(1899)在平陽縣江南鄉鯨頭村石絳下(今蒼南縣龍港鎮鯨頭村)出土。由青磚(《民國志》作甎)陰刻燒制而成,長一尺一寸、寬六寸五分、厚二寸,格界為八行行14字,末行6字,左下方書一半體“同”字,字略大,顯然是仿效古代契約,中央大書“同”字,破字為二份,各執一份之意。通書包括這半個同字,共105字。書體由篆入隸,字型方整,波磔分明。莂文曰:“晉鹹康四年二月壬子朔四日乙卯,吳故舍人立節都尉晉陵丹徒朱曼故妻薛,從天買地,從地買宅。東極甲乙,南極丙丁,西極庚辛,北極壬癸,中極戊己,上極天,下極泉,直錢二百萬,即日交畢。有志薛地,當詣天帝;有志薛宅,當詣土伯。任知者:東王公,西王聖母。如天帝律令。”
鯨頭村

景觀

靈岩七洞、進士洞、觀音洞等洞穴景觀和煉丹岩、登仙門、鯨魚沖天、雷打岩等岩石景觀以及銅錢坑雙瀑布、白岩瀑布等瀑布景觀,九龍崗和筆架山等峰巒景觀。

人文景觀

鯨頭風景區
鯨頭村生態環境保護良好,自然風光優美,山嶽恬靜奇幻、澗險石怪、塔古洞幽、花果飄香。鯨頭村及周邊有“廣福雙塔”、“楊府朝聖”、“庵堂星火”等一批遠近聞名景點。鯨頭山一帶風光宜人,山勢變幻萬千,三峰筆架山、九龍崗自然景觀奇特,令人嘆為觀止。
鯨頭村寺院道觀密布,多種宗教在此留下遺蹟。著名的有楊府殿(民間信仰)、明德堂(民間宗教三一教)、載福堂(傳統宗教與民間宗教三一教並存)、鳳仙道觀、紫霞道觀(道教)、龍隱寺、進仙禪寺、廣福寺(佛教)等。其中以楊府爺信俗最負盛名,信眾遍布浙閩粵、港澳台乃至東南亞地區。此外還有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鯨頭村又是浙南革命老區,有“仰英亭”、“庵基堂會議遺址”等革命紀念地,近年來正計畫創建紅色旅遊線路助推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楊府廟後異峰突起,峻峭嶙峋,雄險拔俗。山上古樹參天。登上峰頂,群山深谷,莽莽蒼蒼,奔涌而來。山巔往西曲徑通幽,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林不大而茂盛,漫山遍野茂林修竹,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仰英亭
仰英亭占地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381.4平方米。紀念亭入口處的門楣上,寫著“雲岩鄉革命老根據地紀念亭”十二個大字,上邊正中鑲嵌著一顆紅五星。大門兩側有一對楹聯:“光輝共日月,英烈炳千秋”。四周有高約3米的粉牆,粉牆上橫寫著“悼念先烈,振興中華”八個大字。邁進大門,登上石階,就是烈士紀念室。紀念室中豎著高約1.2米、寬約0.8米的“雲岩鄉革命老根據地紀念碑”,室中陳列著雲岩鄉革命鬥爭史有關資料、圖片。紀念室前的天井兩邊植有冬青,門樓前有一棵榕樹。整座建築樸素簡潔、莊嚴肅穆。
仰英亭內有革命老前輩陳阜、林克己、魏玉璣、盧聲亮等題詞。自建成開放以來,每年接待前來參觀2萬餘人。1991年,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楊府殿
楊府殿今有上下兩殿,上殿據說始建於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為石制三間小殿,面對龍虎溪深谷,占地僅50步,依偎於鯨山半坡懸崖之下。這裡有個靈岩古洞,傳說是過去楊府爺遊方至此居留修道之所,至今留有煉丹岩遺蹟。因香火日盛,至清光緒年間,又在上殿下坡增建五進新殿,稱為下殿。
鯨頭楊府殿是個集民俗宗教文化和自然風光於一體的特殊景點。幾個世紀來就一直馳名於省內外,來進香朝拜的遊客,北起舟山、寧波、南到漳州、廈門以至台灣、新加坡,每年都有五六十萬人次以上,楊府侯王尤為商人和漁民所尊崇,民間信仰的影響力僅次於海上女神媽祖。
古戲台
鯨頭古戲台位於龍港鎮雲岩社區鯨頭村、楊府殿西側,座南面北,由戲台和後殿組成,清代建築。戲台分前後台,後台位於後殿的前廊,戲台用平面四圓柱,施灰塑“二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對聯,上承圓形藻井,斗瓣雕各種戲曲人物,枋下置掛落,檐口出兩跳,第一跳用瓜籃懸柱,第二跳用裝飾性象鼻昂,柱間用花板,掛落,屋面重檐歇山頂,各施飛椽,戧上雕刻龍頭紋,脊上各灰塑戲曲人物、脊獸,屋面翼角起翹;椽口施筒瓦、滴水、椽子上各刻紋飾;後殿為木構,二層五開間,雙坡面置閣板。古戲台原在楊府殿內,由於建造新楊府殿,遷移至此。鯨頭戲台雖經整體搬遷,但依然整體保存完整,其工藝精湛,灰塑彩繪逼真,造型古樸大方,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2010年列為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隱禪寺
俗稱上庵基堂。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晚清木構建築。具有著重要歷史意義的革命根據地遺址。坐落在紫羅山中。寺廟四面環山,深居幽谷。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建成,幾經重修。1928年6月18日夜,省委特派員林海平召集了永嘉、瑞安、平陽三縣領導幹部王屏周、王國禎、林去病等50人在此秘密召開浙南三縣武裝鬥爭會議,決定用武裝力量攻取浙南重邑平陽縣城,揭開了武裝奪取政權的序幕。解放後,庵基堂成為一所革命紀念地。1988年5月,被蒼南縣評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鯨頭村
鯨頭廟會
鯨頭廟會,一年之中舉行多次,以演戲、趕集為主要內容。就演戲而言,每年農曆五月十八、十月十五為“額子戲”,每次廟會多者三台戲,少者一台戲;四月初一為采戲,正月廿八為福案戲(不定期.時演時停)。據當地耄耋老人回憶,清末和民國時期,為鯨頭廟會匯演的班社有“大三慶”、“金福連”、“同福”、“品玉”、“江南春”、“大馬歌”、“小馬歌”等等;解放後,有“巨輪”(昆班)、“更新”(亂彈)、溫州京劇團、溫州和劇團、溫州甌劇團、平陽京劇團、平陽越劇團等以及外省的劇團,如河北梆子劇團、武漢京劇團、福鼎的“華聲”京劇團、福鼎、松政的越劇團等。
廟會緣起
鯨頭的廟會及其酬願演戲.是為紀念楊老爺而舉行的。
楊老爺何許人也?據明萬曆《溫州府志》以及樂清、瑞安、平陽等縣誌記載:(楊老爺)唐時人,姓楊名精義,安固縣(今屬瑞安市)人。又據1985年從瑞安陶山碧山鄉龜岩村挖掘出土的大清光緒四年(1878)“楊老仙翁正直真君福佑聖王行實”的殘碑記載:楊精義,生於唐太宗貞觀甲辰年(644)五月廿四f鯨頭原祀五月十八,待考),系居安固縣廿八都萇芬西村人也。唐高宗總章己巳年(669),中二甲進士,官封都督大元帥。夫人葛氏,子十人。65歲辭歸原祖山一崗,名日北山,創一松古寺(今名碧山寺)修道。嗣後雲遊至鯨頭龍虎溪畔,見一古硐.即今“靈岩古硐”,後倚天然屏障,前有溪水長流,故而寓居此洞修煉。瑞安陶山白岩山白岩硐楊府廟後山,有一天然大石.至今尚存摩岩石刻“飛參靈岩”四個大字,這說明瑞安陶山“白岩硐”與鯨頭“靈岩古硐”倒有一段因緣。
鯨頭廟會與其他地方廟會有所不同,故介紹鯨頭廟會,先從廟宇、戲台、廟制、廟祝、廟田、廟路等說起:
廟宇
鯨頭楊府廟分上殿、下殿兩部分。上殿始建於采神宗熙寧七年(1074).為花崗岩構築的三間廟宇,偎依於峻岩嶙峋的靈岩古硐入口處。廟柱上有筆者早年所撰的一酬對聯:“西麓龍蟠千秋威靈耀日月;東山虎踞萬載顯赫並乾坤”。下殿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91),鹹豐、同治年間曾多次重修。至民國年間其規模已具五進廟宇。目前廟宇占地面積4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880多平方米。已故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美籍華人(博士)楊忠道先生、原中國書法家協會秘書長謝雲先生、北京大學教授谷向陽先生以及台灣前
海軍參謀長蔡祖象先生分別為楊府廟撰書楹聯或匾額。
戲台
鯨頭古戲台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清嘉慶十三年(1808)重修,保留單檐建築原貌。民國二十七年(1938),由五扇首事魏啟蠶發起修建,改清時單檐為重檐,正面台柱選用深山珠樹,經久耐用,永不蟲蛀,至今完好,尚存亦莊亦諧、耐人尋味的楹聯:“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該戲台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新建的戲台耗資200多萬元.雕樑畫棟.十分壯觀。
廟制
楊府廟下設五扇,分三十東,施行輪流祭祀制度。廟字社下五扇即為鯨頭、山前、山門頭、三峰、梁峰等五個村莊.轄有22個自然村,分別為鯨頭街、鯨頭內,油車、石崗下、陳厝、羅厝、三峰、坑內、四岱、粱厝、山門頭、山前、下棋垟、富邊……等地方,總計2027戶,8573人。
廟祝
鯨頭楊府廟的廟祝(廟裡管香火之人),歷來採用聘用制.但五扇之內的信士不能擔任此職,且三年一屆予以調換。換屆聘用的辦法獨特:先由廟外之人預先報名若於,由值年首事主持。報名應聘者按順序一齊跪在楊府上聖案前祈禱.然後首事在案前通報應聘者姓名,家庭住處,言及某某人能否擔任廟祝,念畢,將“聖卦”(俗稱仙杯)丟上一人多高,落地時連中“三聖卦”者(“一陰一陽”為一聖卦’,)即可取其為廟祝,否則,以同樣辦法另行選用。這種含有迷信色彩的辦法選聘廟祝,表面上看來童叟無欺,但實際上是給首事的一個“退身法”。
人選後的廟祝其主要職責:一是替楊老爺換龍袍和內衣褲、帽、鞋、靴;二是管理燈火,以保全全不出事故;三是給琉璃燈添油,保護日夜長明;四是每逢初一、十五早晨擂鼓三通,以祈求合境和諧平安;五是每天傍晚打掃場地.清理什物,保證環境清潔衛生;六是保管好各地信士以新換舊的物件,並經常進行翻曬,以防蟲蛀而造成不應有的損失:七是三年屆滿必須辦理移交手續,才可離任;八是短少物件應照價賠償。
舊社會農民收入低微,生活貧窮,點佛燈時只用“八燈,,蠟燭,民間俗稱“三拜燭”,意為燃香後拜三拜蠟燭快點完了.故名。當今社會,人們手頭寬裕了,點佛燈也闊氣了.故由當初的“三拜燭”逐步上升為每對蠟燭重10斤、百斤、千斤.甚至萬斤。近年來朝山進香的信士也驟然增加,特別是正月初一,一天一夜,香客就達到數萬人,不亞於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的盛典。
廟田
鯨頭楊府廟的廟田為正月廿八的福案所設。據世居鯨頭的黃加位、李賢清、楊德榮、楊仁趾等耄耋老人回憶.在少年時就曾聽到上輩講述擔任福案首事的經歷。鯨頭福案創立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至今約200多年。昔日,籌辦福酒的經費來源是由江南垟、江西垟的30人人股,即集資設定廟產30畝田地,每年以田租收入作為籌辦福酒費用.人股者30年才輪到一次擔任福首(長壽者一生最多只能輪到兩次)。家底殷實者.可操辦豐盛場面,超過部分自理。家底一般者.在田租收入範圍內開支。凡擔任福案首事者,必須在上,一年飼養一隻福豬,正月二十八上殿酬願那天,請扎紙工匠給福豬(宰殺後)的耳朵戴上金紙耳環,耳朵後插一對神花;米塑工匠做米棵“八仙”、“楊家將”等歷史人物(俗稱擺祭),動用八仙桌五至七張(俗稱一張一貢),上面擺設三牲福禮,桌子背後設定紙紮牌坊。酬願隊伍伴隨著樂隊吹吹打打,從主辦人家出發.備燈山一座,鐵皮香爐一個,以供沿途村莊信士點燈、燒紙迎送之用。最後由老人擎香跟隨福案隊伍到楊府廟.請褫公通詞念祭文,祈保地方合境平安。中午福酒完畢.每股分豬肉一刀.約1.5市斤至2市斤之間,米塑人物各一個。最後舉行來年福首交接儀式,移交田產契據。
解放後.楊府廟的田產全部收歸國有,在土地改革期間,分給缺地的貧苦農民,契據當眾焚化。
廟路
即通往楊府廟的道路,古名“龍船路”。顧名思義,是鯨頭新春正月劃太平龍必經之路。廟路的盡頭,楊府廟前原有旗桿斗四對,於清嘉慶十二年(1808)敕賜,(解放後經幾次運動被毀)和樟、榕兩株大樹,歷時200多年。西首的榕樹被白蟻所毀.東首的樟樹於1958年被砍用於造船,從此廟路失去-一道風景線。廟路的起點為鯨頭橋,原名“石拱橋”.始建於南宋年間,位於鯨岷雄偉之山峽,金靈航道之要衝(1962年為加寬河道,便利江南與南港的水路交通,拆掉石拱橋下的石閘.從此江南各地的船隻可以直通江西垟各村莊)。鯨頭橋的橋頭兩旁,原有榕樹兩株,為興修南港、江南水利挖掉北首一株,現存南首一株,至今仍然枝葉茂盛,覆蓋全橋。是鯨頭百姓酷暑炎天乘涼歇息的好去處.也是鯨頭的標誌性風物(據1998年縣有關部門鑑定,樹齡已達178歲)。從榕樹下的鯨頭埠通往楊府廟的“廟路”.從前為塊石築就。歷經數百年,香客日夜行走,路面被磨礙發出亮光.且年久失修凹凸不平,給來往行人帶來諸多不便。1987年.錢庫信士楊金標、陳士林與本地信士陳達淼、吳傳金、孫步高等人發起重建廟路.鋪設花崗岩石板路面,寬六尺五寸.長二百一十丈。而且,利用建路的餘款新建重檐碑亭兩座.一日:“聖旨亭”,其聯日“古洞光照耀,蒼岩風來儀”;一日“天門亭”,其聯日:“鯨山岌巔千壑秀:靈岩勝跡一泉幽。”上句指鯨山海拔高度363.4米,山上松柏蒼翠長青、下聯指龍虎溪下有一“龍井”.瓮形,口小肚大,潭水長年碧綠(以上兩聯均為筆者撰並書)。龍船路兩旁以楊姓人居多.他們耕種山園以度生計.並賣點香燭以補家庭收入之不足。故鯨頭“楊氏宗祠”於清成豐年間也建在龍船路。每逢會市,各類商販均在路旁擺攤交易.出售各色各樣的農耕器具和日用品。政策開放後.新建的靈溪——宜山公路開通.由五扇信士發起自籌基金,加之各地香客贈助,新建連線宜、靈公路岔口鯨頭新村直通楊府廟的8米寬水泥大道。新村路段取名“紫荊路”,至新橋頭。新橋頭到楊府廟的路段取名“楊府路”。近年又興修鯨頭至流石、後硐宮楊府廟至藻溪;鯨頭至聯友、瑞岩、王公門等內線路段,連線靈宜公路網,大大方便大小汽車往返通行.對雲岩鯨頭髮展工副業和旅遊業起了重大的作用。目前,全鄉建有紡織、造粒、塑膠、固特精膠劑廠等40餘家。
四月初一廟會
四月初一,原來不是“廟會日”,是由鯨頭一些老年信士發起倡儀,於民國十年(1921)創立的,至今僅有85年歷史。四月初一.正處於立夏與小滿兩個節候之間,也是播種和插秧的重要農業生產時間。因當年,這個季節農家具緊缺,於是由當地孫維新為首發起倡議,林、王、陳、楊等姓老人和議,創辦四月初一會市,久而久之,便成為鯨頭楊府廟的廟會。四月初一廟會,一為春耕季節農家具交流,二為人們忙中取閒享受看戲等文化生活,並聘請江南武術名師來鯨頭進行武術表演。此間還有“做百戲”、“變魔術”、“賣膏藥”等等.江淮大力士周榮江表演揮舞一百二十斤大刀以及雜技等。本地吳成權、楊立紫(已作古)、秫香排三位拳師也曾舉過此一百二十斤“鐵柄大刀”,至今傳為佳話。在舊社會,會市主要交流買賣的有鐵器、木器、篾器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
鐵器主要有:犁壁、犁鏵、鋤頭、雙齒、控錐、蕃茹插、鋸板、飽刀、菜刀、柴刀、草刀、田圈、割稻刀、火鉗、鐵錘、鐵勺、鐵鑊(規格尺六至二尺四)。其中鐵鑊是名聞江南的雲兜鑊爐韓氏祖傳工藝。據志書記載,韓氏先祖於清高宗弘曆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福建漳州尤溪遷居我地雲兜,鑄造飯鑊、湯罐、相傳一家人五世同堂,計有60多人口合夥未有分家。
木器主要有:凳、椅、桌、櫃、貢植、吹甑、萍托、谷耙等。
篾器主要有:萍筇、大小籮筐、籮蓋、蕾茹筇(自栽毛竹自編)、谷篩、篾簟、米篩、笊籬、箬笠(閩語笠斗),箍桶篾、畚箕、魚籪、初生“百二天”內小孩筇籃(倒窩),百二天至對周坐椅、對周站窩(小孩站立用);大、中、小竹交椅,六合(擔“四樣”走親戚用具)以及多種多樣日常用的籃,如長柄籃、圓籃、扁籃、腰子籃(一般富戶所用走親戚送禮品的籃)等。
農具主要有:水車骨、水車板、水車頭架、犁腳、大小糞桶、糞揭、尿盤以及老式手搖紡車(後改為腳踏)、掮谷風車等。

楊府廟下設五扇,分三十東,施行輪流祭祀制度。廟字社下五扇即為鯨頭、山前、山門頭、三峰、梁峰等五個村莊.轄有22個自然村,分別為鯨頭街、鯨頭內,油車、石崗下、陳厝、羅厝、三峰、坑內、四岱、粱厝、山門頭、山前、下棋垟、富邊……等地方,總計2027戶,857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