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鮑克斯(鮑卡斯)

馬克斯·鮑克斯

鮑卡斯一般指本詞條

馬克斯·鮑克斯(Max Baucus,1941年12月11日—),出生於美國蒙大拿州海倫娜,民主黨政治人物,1975年至1978年任聯邦眾議員,1978年至2014年任聯邦參議員,2014年至2017年任美國駐華大使

鮑克斯被認為是溫和的民主黨成員,由於蒙大拿州是傳統的農牧業州,所以鮑克斯在貿易政策上傾向於保護美國農業。在外交政策上,鮑克斯反對美國對古巴進行制裁和封鎖,他曾支持美國對伊拉克動武,但在2007年反對美國向伊拉克增兵,呼籲美國逐步從伊拉克撤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斯·鮑克斯
  • 外文名:Max Baucus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941年12月11日
  • 畢業院校史丹福大學
  • 職業:公務員、外交官
  • 出生地:美國蒙大拿州海倫娜
  • 信仰:基督教
  • 性別:男
  • 愛好:跑步
人物經歷,對華關係,個人生活,

人物經歷

1941年12月11日,馬克斯·鮑克斯出生於美國蒙大拿州首府海倫娜。
1959年,畢業於海倫娜高中。
1964年,畢業於史丹福大學
1967年,獲史丹福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1971年,在蒙大拿州米蘇拉開始法律事務。
1972年,實際安排和居中協調了蒙大拿州的憲法會議的召開。
1973年至1974年,任蒙大拿州眾議員。
1974年,當選蒙大拿州聯邦眾議員。
1975年1月3日,就任聯邦眾議員。
1976年,連任聯邦眾議員。
1978年11月7日,當選蒙大拿州聯邦參議員。12月14日,辭去聯邦眾議員職務。12月15日,被任命接替保羅·哈特菲爾德(Paul Hatfield)辭職後留下的參議院空缺。
1979年1月3日,正式就任聯邦參議員。
1984年、1990年、1996年、2002年、2008年,連續當選聯邦參議員。
2001年至2003年,任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
2007年1月3日至2014年2月6日,再任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
鮑克斯還先後在國會關聯農業、食品、林業、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財政、金融、稅務等領域的委員會任職。
2013年12月20日,被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名為美國駐華大使
2014年2月6日,鮑克斯的提名在參議院以96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通過,同日辭去聯邦參議員職務。2月21日,在美國副總統拜登主持下宣誓就任第11任美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鮑克斯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後上任時年齡最大的駐華大使,是繼普理赫之後首位不會說中文的駐華大使,是第二名國會出身的駐華大使。3月18日,召開上任後的首次新聞發布會。
在任駐華大使期間,鮑克斯訪問了中國大陸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2017年1月20日,卸任美國駐華大使。

對華關係

馬克斯·鮑克斯在擔任駐華大使之前曾八次訪問中國,在華盛頓與蒙大拿州多次接待中國貿易代表團。1993年,首度正式訪華。1997年,陪同時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訪華。2010年10月,以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身份訪華並會見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習近平
馬克斯·鮑克斯
2010年10月13日與習近平會面
20世紀90年代,鮑克斯支持柯林頓政府的對華“接觸”政策,支持無條件延長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主張把人權問題與貿易問題脫鉤。2000年協助推動參議院通過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議案;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中美談判過程中,鮑克斯同樣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擔任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期間,鮑克斯推動民主、共和兩黨議員向歐巴馬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對中國的所謂“不公正貿易手段”採取強硬態度。2013年7月,他和其他三名有影響力的國會議員致信歐巴馬,要求華府在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問題上向中國施壓。
鮑克斯曾任國會中國問題委員會主席,指責中國有人權問題、低估人民幣匯率、限制稀土出口。
2010年10月,在北京與中國官員舉行會晤之後稱,迫切需要讓人民幣更快升值,並敦促制定一個有意義的貨幣升值時間表,並批評了中方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其他幾項經濟政策 。

個人生活

馬克斯·鮑克斯有三段婚姻:1975年與第一任妻子結婚,1982年離婚,有一個兒子;1984年與第二任妻子旺達·明吉(Wanda Minge)結婚,2009年離婚;2011年與自己昔日的辦公室主任梅洛迪·哈內斯(Melodee Hanes)結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