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周作人

魯迅與周作人

魯迅與周作人》講述了魯迅與周作人,是現代中國文化史上兩個獨特的存在。二人對啟蒙的沉思,對國故的凝視,對異域文化的選擇,對人的存在意義的探究,對己身與社會、與歷史乃至人生永恆之謎的斷想,都是迷人的遺產。周氏兄弟,是一對相互襯托的存在,理解他們中的每一個,都必須對看。歷史無奈,他們的同路是必然,分開也是必然,正如天底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魯迅一生燃燒自己,在黑暗中發光,周作人卻常守在十字街頭的塔上,遠遠眺望。相似的是,他們都糾纏在生存最困惑的一隅,對抗虛妄,挑戰絕境,讓思想折射智性之光。尋找真實與愛意乃人生之夢,在歷史中思考生命,大概是實現思想攀緣最好的方式。要么魯迅,要么周作人,只要我們思考,便無法遘離兩顆靈魂的余影。

基本介紹

  • 書名:《魯迅與周作人》
  • 作者:孫郁
  • ISBN:9787202021033
  • 頁數:375
  • 定價:20.00元
  •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7
  • 裝幀:Unknown Binding
作品目錄,後記,

作品目錄

目錄
初夢
域外
愛意
尋路
恩怨
苦雨
互證
殊途
書趣(上)
書趣(下)
榮辱

後記

這本書完稿後,我到西山住了兩日。我曾打算繞到香山碧雲寺一帶,尋訪周氏兄弟當年的足跡。然而這願望卻未能實現。我住在八大處的“大悲寺”里,第一次感受了佛門的煙火。夏夜的西山涼爽極了,從山頂遙望北京城,有著說不出的感覺。那一刻我想起了魯迅到山上為弟弟周作人送佛經的故事,似乎隱隱覺出其逃逸人間的悲苦之心。然而,周氏兄弟,還有我們這些後人們,都是人間的過客,一張無形的網,把我們罩在塵世里。人生是極苦的,在“大悲寺”里,看到虔誠的人們頂禮膜拜的場景,我感到了生而為人的無奈。這感覺,周氏兄弟恐怕比我們要深刻、要高遠吧?但他們不是佛,也不是普通的常人。在山上的幾日,我突然感到,周氏兄弟,似乎是介於佛界與俗界間的苦渡者。這種感覺,是那么強烈地襲擾著我,以致使我覺出自己寫的這本書,並未真正還原評價的精神原態。我很有些後悔自己的草率,在“大悲寺”悠然的誦經聲里,我感到了心頭的茫然。
我無法說清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在回到城裡後,一時間竟什麼也不願做,什麼也不願想,當出版社的良元君打電話要取書稿時,我才想起應在這書後寫下點什麼。坦率地說,當我試圖沿著歷史的舊跡去復原歷史的過程時,我發現其實自己並不真正地了解過去。歷史積下的塵土太多,要畫出歷史人物的靈魂,有時就不得不做一些鏟土的工作。中國向來是以史學的博大而著稱於世的,但我們的史書里,卻有著那么多虛假的東西。魯迅當年痛恨舊史書上的“瞞”與“騙”,便是對國民舊的積習失望的結果。所以,這本書如果說還有值得看的地方,那便是自己寫作時的真實感覺。我把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告訴給了讀者。它記錄了我與已逝的靈魂交流時的心態。
魯迅與周作人,在我們的歷史上,曾被扮成“神”與“鬼”,兄弟間不同的身後命運,仿佛是歷史開了一個玩笑。迎“神”容易接“鬼”難,中國人向來是民成敗論英雄的。所以要還原歷史是一件極苦的勞作。此書完稿的那一瞬,我竟沒感到絲毫的輕鬆,仿佛自己身上也帶了鬼氣,不知是在解析歷史呢,還是歷史在解析我。我曾和自己的朋友說過,在我的身上,附著兩個靈魂,一是魯迅,一是周作人。這很類似周作人所說的“兩個鬼”。有了這兩個靈魂,便常使我徘徊於崇高與平凡、悲慨與閒適之間。我不知道為何選擇了他們,心靈深處長久地纏繞著這兩顆痛苦的靈魂。這本書的問世,便是我心境的一次袒露。我的一切信念與焦慮、希望與苦訴,都彌散在這些枯燥的文字里了。
聽說在一些高校里,魯迅與周作人,已成了許多人不屑一顧的骨董,而“××”主義,“××”思潮,正在征服著一代青年的心。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應感謝吧?但實際上是,這古老的土地,還生著周氏兄弟時代那樣的叢林、那樣的兒女,我常常懷疑西洋的學說,能否真正概括中國的事物。相反,倒是周氏兄弟那裡,卻寫著我們民族的讖語。這是我們無法掙脫的“劫運”,而在這個“劫運”里,我們不得不一次次地與周氏兄弟重逢著,交流著。在這個基點上重新去認識周圍的一切,包括對西洋知識的認識,總比單一性要豐富一些、熱烈一些吧?
其實,魯迅與周作人,是歷史上不易重複的兩種文化人標本。我相信下個世紀,他們對文化人的興趣,會更大一些。周氏兄弟的真正價值,是中國人生存危機以及向這一危機挑戰的兩種不同的範本。進入現代以來,還沒有哪些作家,像他們那樣,折射著如此複雜的文化之光。這光澤今天依然在延續著,它實際已消融在當代文化的新的振盪之中。
幾年來,陸陸續續寫了幾本關於魯迅的著作,它耗去了我青春時代最好的時光。我毫不後悔這樣的選擇。也許,明天我會去做些別的什麼,但不論命運把我帶到哪裡,魯迅兄弟的余影,大概都將永隨著自己罷。這也是一種宿命。我帶著它進入了中年,也將進入下一個世紀。
這裡,我感謝我的朋友在這本書寫作過程中給我的幫助。王得後、王世家、張傑、高遠東、黃喬生,他們或從思路上,或從資料方面,給我以支持,這些魯迅研究界的學人,在過去的歲月里,給過我無數真誠的撫慰。我將永遠記著。
歷史不都寫在書里,還寫在無詞的言語中。在這有形無形的時空間,我感到了生命的律動。無論這律動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我會珍惜它帶來的一切。正如同珍惜已逝的青春一樣,在向它揮手的那一瞬,我意識到了今天的意義。
孫郁
1996年7月3日於北京城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