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藩煙火

《魯藩煙火》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魯藩煙火妙天下”起始,前半部分作者先排比鋪張魯藩張燈結彩盛景,再極寫魯藩的煙雲燈海、物我混一的境界;後半部分作者詳寫施放煙火之火器及火器架,尤以火器的造型設計和噴射過程奇巧絕倫為重點,最後以蘇州人似痴似誕的誇張描述結尾。文章精細生動,諧趣橫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魯藩煙火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岱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魯藩煙火
兗州魯藩煙火妙天下。煙火必張燈,魯藩之燈,燈其殿、燈其壁、燈其楹柱、燈其屏、燈其座、燈其宮扇傘蓋。諸王公子、宮娥僚屬、隊舞樂工,盡收為燈中景物。及放煙火,燈中景物又收為煙火中景物。天下之看燈者,看燈燈外;看煙火者,看煙火煙火外。未有身入燈中、光中、影中、煙中、火中,閃爍變幻,不知其為王宮內之煙火,亦不知其為煙火內之王宮也
殿前搭木架數層,上放“黃蜂出窠”“撒花蓋頂”“天花噴礴”。四旁珍珠簾八架,架高二丈許,每一簾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大字。每字高丈許,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塑獅、象、橐駝之屬百餘頭,上騎百蠻,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諸器,器中實“千丈菊”“千丈梨”諸火器,獸足躡以車輪,腹內藏人。旋轉其下,百蠻手中瓶花徐發,雁雁行行,且陣且走。移時,百獸口出火,尻亦出火,縱橫踐踏。端門內外,煙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奪,屢欲狂易,恆內手持之
昔者有一蘇州人,自誇其州中燈事之盛,曰:“蘇州此時有煙火,亦無處放,放亦不得上。”眾曰:“何也?”曰:“此時天上被煙火擠住,無空隙處耳!”人笑其誕。於魯府觀之,殆不誣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兗州魯藩:山東兗州的魯王藩府。明太祖第十子朱檀封于山東兗州,檀及其子孫都稱魯王。
②燈中景物:張掛萬千彩燈所形成的燈海中的景物。
③煙火內之王宮:焰火煙霧瀰漫籠罩中的王府之宮殿樓閣。
④火漆:又叫封口漆,以松脂和石蠟為主要原料製成的貼上劑。
⑤橐(tuó)駝:即駱駝。橐,盛物的袋子,此狀駝峰。
⑥躡:踏。
⑦百蠻:古代泛指南方各少數民族。
⑧雁雁行行:像大雁排排行行,依次而行。
⑨且陣且走:一邊行走,一邊布隊形。
⑩移時;一會兒。
⑪尻(kāo):屁股。
⑫耳目攫(jué)奪:視聽全被吸引,無法旁鶩。
⑬狂易:癲狂而變易常性。
⑭恆內手持之:常想用手抓住它。
⑮殆:幾乎,大概。不誣:不妄;不假。

白話譯文

兗州魯王藩邸的煙火妙絕天下。放煙火時一定要掛花燈,魯王藩邸的花燈,要在大殿上掛燈、在牆壁上掛燈、在楹柱上掛燈、在屏風上掛燈、在座位上掛燈、在宮扇傘蓋上掛燈。各位王爺公子、宮女屬官、舞伎樂工,全被收為燈中的景物。等到放煙火時,燈中的景物又被收為煙火中的景物。天下那些看燈的人,是在燈外去看花燈的;那些看煙火的人,是在煙火外去觀看煙火的。沒有像這樣置身於燈中、光中、影中、煙中、火中,在閃爍變幻中,不知道這是王宮內的煙火,也不知道這是煙火之中的王宮。
在藩邸的大殿前搭起了有數層的木架子,上面放了“黃蜂出窠”“撒花蓋頂”“天花噴礴”之類的煙火。四周又有珍珠簾八架,架子高二丈多,每一個花簾上鑲嵌上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各一個大字。每個字高一丈多,晶瑩輝映、高大明亮。下邊用五色的火漆塑成獅子、大象、駱駝之類的巨獸百餘頭,上面騎著各方少數民族人物,他們手中拿著諸如象牙、犀牛角、珊瑚、玉斗等各種器具,其中裝上了像“千丈菊”“千丈梨”各色的火器,百獸腳上裝著車輪,獸肚子裡藏有人,在下邊轉動輪子。百名少數民族人物手中的瓶花慢慢開放出來,像群雁排成行列飛行一樣,一邊排成佇列一邊行進。過了一會兒,百獸口中開始噴火,屁股也噴出火來,縱橫交錯、穿梭。此時,端門內外,煙火的彩焰蓋住了天空,月亮的光明被遮蔽了,露水也下不來了。觀看煙火的人耳目像被人攫奪而去一般,他們的心極其興奮,時時像要瘋狂一般,總要伸進手去捂住它。
過去有一個蘇州人,自誇他們蘇州正月十五燈節的盛況,說:“在蘇州,此時就是有煙火,也沒處去放,即使放出去也上不了天。”眾人問:“為什麼?”這人回答說:“這時天上已經被煙火擠住了沒有空隙地方了!”人們譏笑他說話荒誕不經。在魯王府看到這樣的煙火,想來他大概不是瞎說。

創作背景

張岱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而在國破家亡之後,避跡山居,冷落孤寂,自然會對昔日的繁華生出無限依戀與思念。而張岱平生所遇最繁華熱鬧之事,則要屬魯藩的煙火盛況,因此作者創作了此文。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觀燈、放煙火,本屬民俗,極熱鬧,也極俗。以張岱慣常的寫山水、敘園林,評書畫的清雅之筆,來描繪繁華熱鬧的煙火之狀似乎難以協調。但張岱自有他的寫法,這篇《魯藩煙火》,既表現出煙火的繁麗,又保持了作者一貫的風格I具體點說,就是作者用小品的筆法表現出了盛大熱鬧的場面。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常把作者所描繪事物的特徵與作者文章的風格混淆。作者所表現的風光綺麗,就說作者的文筆綺麗,作者筆下的事物雄奇,就說作者的風格雄奇。但在張岱的這篇作品中,被表現事物與作者文筆之間的差異很明顯,容不得那些蹩腳的批評家予以混淆。在這篇作品中,作品表現的煙火盛況是五彩繽紛,笑語雜沓,而作者的文筆卻是清雋的;場面是爭擁喧鬧,亂無頭緒,作者的文筆卻清晰條暢,極有層次。文中寫魯藩煙火之妙,先寫燈及燈中景物,再寫煙火與煙火中景物,然後寫出燈與火的閃爍變幻,令觀者撲朔迷離,迷失於煙火之中。這樣一層層寫來,復蓋迭加,同時筆端具有分析性,既表現出魯藩煙火之妙,又是對這種“妙”的美學削析,使人讀之既領略到煙火盛況又明白其中的奧妙。這段文字中句式的使用也很新穎,別致,獨具匠心。如第一層寫燈,作者為突出燈,將燈由名詞作動詞用,形成了以“燈’’領頭的新鮮句子,“燈其殿、燈其壁、燈其楹柱、燈其屏,燈其座、燈其宮扇傘蓋。”這一串燈字句式的運用,使人頓覺滿眼皆燈。又如“不知其為王宮內之煙火,亦不知其為煙火內之王宮也”的句子,故意採用重複的句式,而僅顛倒“王宮”“煙火”兩個關鍵字的次序,造成一種恍惚迷離的感覺。這種對字、句的精心安排,與後世桐城派文人呆板嚴謹的所謂字法,句法大不相同,張岱的如此安排,主要是突出趣味,所以並不使人覺得有斧鑿之痕。
以下作者又寫煙火施放的場面,這種場面鬧而雜,但作者寫來卻有條不紊,既細緻又清晰。更妙的是文末移用一蘇州人的話評兗州煙火之盛。文末引用他人的話對所寫人物事物進行評價,雖不能說是張岱的首創,但卻是他的慣用手法,如在《砎園》中引用二老的話夸砎園勝過蓬萊閬苑;《瑞草溪亭》文末以“窮極秦始皇”一語概括其堂兄燕客的豪奢,等等,皆用此法。張岱使用此法的主要特點有二。一是引用的他人語多帶誇張性質,等於在文末對所寫事物的評價進一步加倍,二是引用的他人語多屬質語、俚語,俗語。張岱對語言的語感和韻味很敏感,他曾諷刺曹臣編輯的《舌華錄》將張東谷的一句質語加以文飾為“點金成鐵”,他自已對文末的關鍵之語自然更加講究。但他的講究並不是修飾,卻是相反,越俚俗、越質樸越好。如文中引用蘇州人“此時天上被起火擠住,無空隙處耳”的話,俚俗可笑,土得掉渣,但被張岱妙手拈來放在文末,卻是極富趣味和韻味。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原主編林邦均:文章記述誇張、真實、生動。文之上半段為全景掃描式的總覽,後半段為精細生動的特寫,相得益彰。(《陶庵夢憶注評》)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夏鹹淳:文章第一段描繪出一片燈的海洋、煙火的世界,寫得比較概括、渾淪。排迭的句子用得很多,也很妙。第二段著重描寫百獸機關,是魯藩煙火最為奇妙的地方。寫得非常具體細緻,筆觸與上段不同。第三段,以一則笑話作結,諧趣橫生,饒有餘味。全文突出一個主題,即文章第一句:“兗州魯藩煙火妙天下。”(《當代散文叢書 張岱散文選集》)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後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出生於官僚之家,家境富裕,年輕時四處遊歷,見識頗廣,又時常休閒遣興於各類藝術之中,生活可謂安逸清閒、豐富多彩。明朝滅亡之後,張岱因拒絕進入清廷任職,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下層貧民,生活窮困潦倒,後來更是以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擅長散文,一生著作頗豐,包括《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夜航船》《石匱書後集》 《四書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