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興萌

魯興萌

魯興萌,男,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動物科學學院副院長,特種經濟動物科學系主任。主要研究家蠶病原微生物對家蠶的致病機理、蠶病發生和流行規律、蠶業消毒和病害防除藥物的作用機制,以及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主持胚種傳染率的研究等多項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發表數十篇專業論文,出版過多部學術專著,曾獲得過國務院教學改革獎等多項獎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興萌
  • 職業:浙江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 主要成就:獲得過國務院教學改革獎等多項獎勵
  • 性別:男
教育背景和工作簡歷,主要學術兼職,主要獎勵,主要研究領域,主持項目,2000年以來項目,90年代項目,發表學術論文,2000年以來論文,90年代項目,出版著作,2000年以來著作,90年代著作,

教育背景和工作簡歷

2000.12 ~ 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教授、副院長等
1998.9 ~ 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副教授、教授
1995.5 ~ 1998.9 浙江農業大學蠶學系 講師、副教授、系主任
1992.4 ~ 1995.3 日本國立京都工藝纖維大學 生物機能科學 博士
1991.10 ~ 1992.3 日本國立京都工藝纖維大學 微生物與病理學研究室 進修
1989.8 ~ 1991.10 浙江農業大學蠶學系 病理學研究室 助教、講師
1986.9 ~ 1989.7 浙江農業大學蠶學系 家蠶生理與病理學方向 碩士
1984.8 ~ 1986.8 中國農業科學學院蠶業研究所 生理與病理學研究室 研究員助理
1980.9 ~ 1984.7 浙江農業大學蠶桑系 學士

主要學術兼職

中國獸藥典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2004 ~)
中國學會理事、生理與病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2003 ~)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2003~)
山東農業大學客座教授(2002~)
浙江省農學會理事( 2002 ~)
浙江省科協委員( 2001 ~)
浙江省蠶桑學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9 ~)
農業部獸藥評審委員會委員( 1999 ~)

主要獎勵

蠶學專業農工貿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國務院教學改革二等獎, 2001 , 4/5
魯興萌
新型蠶室蠶具消毒劑——消特靈的研究,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2 , 3/5
桑蠶細菌性腸道病的研究,浙江農業大學優秀科技成果獎, 1998 , 1/4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2000~)

主要研究領域

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功能:比較不同株系微孢子蟲、病毒和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各種蛋白質和核酸等的差異,分析致病因素和機理,解明基因功能和作用機制。
微生物資源利用:主要研究有用微生物的生態分布、生物學功能和大規模培養技術,以及生物防治微生物資源研究等。

主持項目

2000年以來項目

① 家蠶微粒子蟲發芽抑制因子的基因克隆與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0471311 ), 2005 ~ 2007 ( 20 萬)
② 微粒子蟲的侵染特異因子分離與克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0270898 ), 2003 ~ 2005 ( 16 萬)
③ 家蠶病毒性軟化病的流行生態機制和綜合防治。浙江省科技廳科技重點攻關項目( 2003C 22013 ), 2003 ~ 2005 ( 25 萬)
④ 家蠶微粒子病母蛾檢驗技術和蠶病檢測技術改進研究。浙江省農業廳, 2003 ~ 2004 ( 5 萬)
⑤ 家蠶農藥中毒、母蛾檢驗和蠶病診斷的研究。浙江省農業廳, 2002 ~ 2003 ( 6 萬)
⑥ 蠶腸道細菌微生態抑制微粒子病發生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0070578 ), 2001 ~ 2003 ( 14 萬)
⑦ 家蠶腸道來源細菌抑制微粒子病發生機理的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 318000 ), 2001 ~ 2003 ( 4 萬)
⑧ 胚種傳染率的研究。浙江省農業廳, 2000 ~ 2002 ( 6.5 萬)
⑨ 動物科學類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浙江大學, 2000 ~ 2004 ( 3 萬)
合作項目
① 中草藥蠶體蠶座消毒劑的研究與開發。浙江省湖州市科技局( 2 ), 2002 ~ 2004
② 新型昆蟲桿狀病毒表達載體的構建和改進。浙江省科技廳( 2 ), 2002 ~ 2003
③ 動物科學複合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踐。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 3 ), 2000 ~ 2004

90年代項目

④ 萘胺類化合物緩解家蠶氟中毒機理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9870591 )( 2 ), 1999 ~ 2001
⑥ 雄蠶新品種繁殖技術研究。國務院繭絲辦風險基金( 1 ), 1999 ~ 2000

發表學術論文

2000年以來論文

[1] 兩種微孢子蟲孢子表面蛋白及對家蠶侵染性的比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Spore Surface Proteins of Two Microsporidia and Their Infectivity to Silkworm Bombyx mori )。蠶業科學, 2004 , 30 ( 2 ): 157-163 。黃少康、魯興萌、汪方煒、金偉、陳盛祿
[2] 家蠶病害診斷專家系統的設計( Design of Computer Program for Diagnosing Silkworm Diseases )。蠶業科學, 2004 , 30 ( 2 ): 164-170 。 宋慧芝、魯興萌、沈海
[3] BmNPV 和 AcNPV 擴大寄主域雜交重組病毒表達載體的構建和改進。中國科學 C 輯(生命科學), 2004 , 34 ( 2 ): 156-164 。吳小鋒、曹翠平、許雅香、魯興萌
[4] Expression of human VEGF 165 in silkworm( Bombyx mori L.) by using a recombinant baculovirus and its bioactivity assay.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4, 111:253~261. Xiaofeng Wu, Zhaozheng Yin, Cuiping Cao, Ling Huang, Xingmeng Lu, Jianxin Liu, Weizheng Cui
[5] 家蠶五齡幼蟲後部絲腺細胞 EST 的測定和基因表達譜分析。 中國科學 (C 輯 - 生命科學 ) , 2004 , 34(5) : 436~443 。鐘伯雄, 余迎朴,徐豫松,俞鴻,魯興萌,繆雲根,楊君,徐昊,胡松年,樓程富
[6] 蠶業教育和蠶業發展。蠶桑通報, 2004 , 35 ( 3 ): 60-64 。魯興萌
[7] 不同感染時期和感染量對家蠶微粒子病胚種傳染率的影響。蠶桑通報, 2004 , 35 ( 1 ): 18-21 。徐傑、陳靈方、林寶義、魯興萌
[8] 微量氯氰菊酯對家蠶的毒性( Toxicity of Low Dosage Cpermethrin to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農藥學報, 2003,5 ( 4 ): 42-46 ,魯興萌、周 勤、周金錢、吳海平、沈昱
[9] 種繭育後期死蛹的發生與防止。蠶桑通報, 2003,34 ( 4 ): 11-13 ,魯興萌、吳海平、吳一舟、林寶義、汪方煒
[10] 不同容量母蛾樣本檢驗微粒子靈敏度的測試。蠶桑通報, 2003,34 ( 3 ): 17-19 ,林寶義、吳海平、徐傑、魯興萌
[11] 家蠶微孢子蟲( Nosema bombycis )向家蠶 BmN 細胞接種與增殖的觀察。蠶業科學, 2003,29 ( 3 ): 260-264 ,錢永華、魯興萌、金偉、王建芳、黃金山、李宏
[12] 昆蟲的微粒子蟲病。昆蟲知識, 2003 , 40 ( 1 ): 5-8 ,汪方煒、魯興萌
[13] 微粒子病家蠶消化道內腸球菌的分布( Distribution of the Enterococci Isolated from Intestine of the Pebrine Infected Silkworm )。蠶業科學, 2003,29 ( 2 ): 151-156 ,魯興萌、黃少康、汪方煒、孫振國、張凡、陳盛祿
[14] 家蠶腸球菌體外抑制微孢子蟲發芽的動力學研究( Kinetic Studies of Enterococci Inhibition on the Germination of Nosema bombycis Spores )。蠶業科學, 2003,29 ( 2 ): 157-161 ,汪方煒、魯興萌、黃少康
[15] 家蠶腸球菌對微孢子蟲體外發芽的抑制作用( Inhibition of Cultured Supernatant of Enterococci Strains on Germination of Nosema bombycis Spores in Vitro )。蠶業科學, 2002,28 ( 2 ): 126-128 ,魯興萌,汪方煒
[16] 微孢子蟲變異研究進展。蠶業科學, 2002,28 (增刊): 44-47 ,黃少康,魯興萌,汪方煒
[17] 對蝦白斑綜合徵研究進展。中國獸醫科技, 2002 , 32 ( 1 ): 12-14 ,許雅香,許梓榮,魯興萌
[18] 對我國養蠶業中傳染性軟化病的思考。蠶桑通報, 2002 , 33 ( 3 ): 6-8 ,魯興萌,汪方煒,石彥
[19] 微量菊酯類農藥對家蠶毒性的調查初報。蠶桑通報, 2002 , 33 ( 3 ): 27-29 ,孫克坊、周勤、周金錢、汪方煒、魯興萌
[20] 胎牛血清及熱處理家蠶體液對家蠶微孢子蟲體外增殖的影響。蠶業科學, 2001 , 27 ( 1 ): 72-74 ,錢永華、黃金山、王建芳、李宏、魯興萌、金偉
[21] 微孢子蟲發芽機理。科技通報, 2001 , 17 ( 4 ): 16-19 ,汪方煒、魯興萌
[22] 家蠶體液性防禦因子 - 凝集素。中國蠶業, 2001,22 ( 4 ): 55-56 ,汪方煒、魯興萌
[23] 幾種化學藥物對家蠶微粒子病的治療效果。北方蠶業, 2001,22 ,( 91 ): 14-16 ,錢永華、魯興萌、金偉、王建芳、黃金山、李宏。
[24] 桑蠶微粒子病的胚種傳染率。蠶桑通報, 2001 , 32 ( 3 ): 7-10 ,魯興萌、吳海平
[25] 家蠶微粒子病流行因子的分析。蠶業科學, 2000 , 26 ( 3 ): 165-171 ,魯興萌、吳海平、李奕仁
[26] 吡蟲啉對家蠶的毒性。蠶業科學, 2000 , 26 ( 2 ): 81-86 ,魯興萌、吳勇軍
[27] 家蠶微粒子蟲感染家蠶的病理學研究。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2000 , 26 ( 5 ): 547-550 ,魯興萌、吳忠長
[28] 昆蟲抗細菌蛋白質的研究進展。科技通報, 2000 , 16 ( 3 ): 188-193 ,魯興萌、汪方煒、金偉
[29] 桑蠶來源致病性微孢子蟲的分類學地位。科技通報, 2000 , 16 ( 2 ): 130-137 ,魯興萌、金偉
[30]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進展。中國蠶業, 2000, 82:49-50, 魯興萌
[31] 丙硫苯咪唑等藥劑對家蠶微粒子病的治療作用。中國蠶業, 2000 , 81:19-21, 魯興萌、金偉、吳一舟、吳金美
[32] 野外昆蟲與蠶種生產中的微粒子病防治。蠶桑通報, 2000 , 31(2) : 5-8 ,蔡志偉、魯興萌、吳忠長

90年代項目

[33] 腸球菌在家蠶消化道中的分布。蠶業科學, 1999 , 25 ( 3 ): 158-162 ,魯興萌、金偉、錢永華、貢成良
[34] 微孢子蟲分類學研究進展。科技通報, 1999 , 15 ( 2 ) :119-125, 魯興萌、金偉

出版著作

2000年以來著作

[1] 蠶桑標準化生產技術。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3
[2] 家蠶微粒子病防治的研究。 20 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農業科學,石元春主編), 2002 年 9 月,福州 : 福建教育出版社, 441-442 ,參編
[3] 簡明養蠶手冊。北京 :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2 , 249-290 ,副主編
[4] 家蠶病理學(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1 ,主編:金偉;副主編:魯興萌:編者:萬永繼、貢成良、廖富萍
[5] 昆蟲分子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 , 327-365 ,參編
[6] 蠶桑學實驗指導,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1 ,參編

90年代著作

[7] 養蠶手冊。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1999 , 294-337 ,副主編
[8] 蠶業發展與蠶絲研究。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9 ,副主編
(概述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