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文化研究

魯文化研究

《魯文化研究 》是2007年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宗賢。本書是一部關於山東古代文化研究的理論專著,內容涉及齊魯先民與華夏文化,適合文化研究人員參考學習。

基本介紹

  • 書名:魯文化研究
  • 作者:劉宗賢
  • ISBN:9787533317379
  • 出版社:齊魯書社
  • 出版時間:2007-1-1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旨是,先為魯文化研究劃定一個範圍,作一個基本界定。尤其對於魯文化與周文化,齊魯文化與魯文化,魯文化與儒家文化,齊魯文化與中華傳統主流文化等概念進行分析爬梳,勒出魯文化的概貌;然後以此為基礎對魯文化的範圍、魯文化的特色,魯文化的內容,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演變,魯文化的主要人物、思想學說,魯文化與中華傳統主流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關係等問題進行闡述。全書的最後,筆者力圖從中華文化大傳統、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及儒家學在全球多元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來展示魯文化的現代價值。全書兼職對魯文化的縱向與橫向研究,並儘量保持不同作者之間寫作體例與內格的一致。
本書是山東社會科學院齊魯文化研究叢書之一,是一部關於山東古代文化研究的理論專著,內容涉及齊魯先民與華夏文化、齊魯文化的分野與魯文化範疇、魯國概況及魯文化的地域範疇、魯國宗周的文化傳統、孔門弟子及左丘明、墨子與墨家學派、孟、荀對魯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等,適合文化研究人員參考學習。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齊魯先民與華夏文化
第一節 沂源猿人與齊魯先民
一、沂源人
二、新泰人
三、東夷人
第二節 東夷古國與少昊之墟
一、太昊
二、少吳
三、蚩尤
四、炎帝及其後裔所立之國
五、其他東夷古國
第三節 夷夏之爭與商奄之民
一、夏初夷夏之爭
二、夏商兩代的夷夏關係
三、周初夷夏之爭
四、商奄之民
第二章 齊魯文化的分野與魯文化範疇
第一節 周初分封、齊魯立國與魯文化的形成
第二節 齊之為齊與魯之為魯
第三節 齊文化、魯文化與齊魯文化
第四節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齊魯文化的不同氛圍和特點
一、齊、魯各屬不同的文化類型
二、齊魯兩國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的不同
三、齊魯兩國經濟政策、政治方針、民俗風情的差異
四、齊、魯之間思想學術文化的不同
第五節 稷下學官與齊魯文化
一、齊學和魯學的淵源及衝突
二、齊、魯之學在稷下學宮的融合
第六節 齊魯文化的碰撞、匯合與傳統主流文化
第三章 魯國概況及魯文化的地域範疇
第一節 魯國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
第二節 魯國在周初封國中的特殊地位
第三節 魯國的政治歷史狀況
一、魯國的發展與強盛
二、三桓專政與家臣執政
三、魯國衰亡
第四節 魯國的重農經濟
第四章 魯國宗周的文化傳統
第一節 文王與周公
一、文王
二、周公
第二節 宗周禮樂文化
一、宗周禮樂文化——西周的制度文化
二、魯文化與周文化的關係
第三節 宗法貴族政治體制
第四節 魯國宗廟祭祀制度
一、祭祀的原則
二、祭祀的對象
三、祭祀的時間
第五節 魯國的禮樂傳統
一、魯國禮樂傳統的形成
二、魯國禮樂傳統的特點
第五章 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第一節 孔子的家世與生平
一、殷商後裔
二、幼志於學
三、初離魯國,廣泛學習、施教
四、仕魯為政
五、周遊列國
六、返回魯國,整理文獻
第二節 孔子對殷周思想文化的繼承
一、上古時代的神權統治
二、殷周之際的思想轉換
三、孔子對殷周思想的繼承
第三節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與禮
第四節 孔子的忠孝信義觀
第五節 孔子的天命觀
一、迴避天命
二、畏天命
三、知天命
第六節 孔子與儒家經典——《六經
一、《詩》
二、《書》
三、《禮》
四、《樂》
五、《易》
六、《春秋》
第七節 孔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
第六章 孔門弟子及左丘明
第一節 左丘明與孔子
第二節 《左傳》與《春秋》、《國語
第三節 孔門弟子概述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成就
二、孔門弟子舉要
第四節 子夏、子游、曾參對孔子思想學說的傳播
一、子夏對儒家文化傳承的貢獻
二、子游對禮學的貢獻
三、曾子傳《孝經》
第五節 孔氏家學
一、《孔子家語》
二、《孔叢子》
第七章 墨子與墨家學派
第一節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與儒墨顯學
第二節 墨子生平及著述
一、墨子生平
二、墨子的著述
第三節 墨子的思想學說
一、先秦及漢代諸家對墨子的評述
二、《墨子》一書的主要思想
第四節 墨家對儒學的批判
一、關於“親親”、“尊賢”
二、關於“有命”
三、徵引晏嬰批儒之語
四、對孔子之行為的非難
第五節 墨家學派與《墨經》
一、墨家學派
二、《墨經》
第六節 幾點結論
第八章 孟、荀對魯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第一節 子思與思孟學派
一、思孟學派的由來
二、子思的生平與著述
三、子思學術思想的主要傾向
第二節 孟子及其思想學說
一、孟子的生平與著述
二、孟子的思想學說
第三節 周、孔、墨、孟奠定了鄒魯文化的基本格局
一、周公——魯文化的起始與源頭
二、孔子對魯文化的貢獻
三、墨子對魯文化的貢獻
四、孟子對魯文化的貢獻
第四節 荀子對儒家思想學說的繼承與發展
一、荀子生平與遊學
二、荀子的著作
三、荀子對魯文化中儒家思想學說的繼承與弘揚
第五節 荀子對儒學典籍的傳承及對諸家思想學說的融合
一、荀子對儒學典籍的承傳
二、荀子與先秦文化的交融
第九章 儒學獨尊與齊學魯學的鬥爭融合
第一節 焚書坑儒與魯文化的遭際
第二節 齊魯儒生與經學傳承
一、《詩》的傳承
二、《書》的傳承
三、《易》的傳承
四、《禮》的傳承
五、《春秋》的傳承
第三節 魯文化與漢初政治
一、叔孫通制禮
二、陸賈說《詩》、《書》
三、禮葬魯公與漢高祖祀魯
四、黃老學派與儒學
第四節 董仲舒的“獨尊儒術”及其融合型儒學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二、董仲舒對傳統儒學的改造
第五節 儒家經學中魯、齊文化的分野
一、魯文化與古文經學
二、齊文化與今文經學
第六節 鄭玄對今古文經學的統一及齊、魯文化的融合
一、鄭玄生平
二、今古文經學及齊、魯文化的融合
三、鄭氏經學的一統時代
第十章 異彩紛呈的魯文化
第一節 文廟與建築藝術
第二節 教育與書院
第三節 科技、農學、手工業
第四節 文學、藝術
第五節 宗教、民俗、風情
第十一章 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魯文化
第一節 漢代以後山東文化的發展及其特點
第二節 魏晉名士與唐代思想家
一、魏晉名士王弼
二、反佛鬥士何承天
三、顏之推與《顏氏家訓》
四、呂才的無神論與社會思想
第三節 石介與宋初三先生
一、理學先驅——宋初三先生
二、以扶持道統自任的石守道
三、孫復與《春秋尊王發微》
四、胡瑗——創“明體達用”之學的教育家
五、邢禺、孫爽對經學的貢獻-
第四節 明代陽明心學的山東傳人
一、穆孔暉
二、張後覺、孟秋
二、土道
第五節 清代山東經學家
一、張爾岐
二、桂馥、孔廣林
三、郝懿行、王筠
第十二章 魯文化與現代化
第一節 近現代儒學地位的變遷
一、清末至近代“尊孔讀經”與新式教育之爭
二、康有為倡立孔教運動
三、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儒學的批判
四、文革中的曲阜
第二節 牟宗三與中國現代新儒家
一、東西文化衝突背景下新儒家的文化歸根意識
二、牟宗三在現代新儒家中的地位與貢獻
第三節 新時期中國大陸的儒學復甦及山東曲阜的儒學研究
第四節 孔子思想在世界
一、儒學在東亞的傳播
二、儒學在東南亞的傳播
三、儒學在西方的傳播
第五節 儒家倫理成為普世倫理的可能性
一、中國文化有可能成為未來世界的顯學
二、儒家倫理中的普世因素
三、多元複合型的儒家文化新形態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