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彥周

魯彥周

魯彥周(1928年—2006年11月26日),出生於安徽省巢湖市,中國內地作家、編劇。

1954年,發表個人第一篇短篇小說《雲芝娘和雲芝》。1957年,創作電影文學劇本《鳳凰之歌》,該作品獲得中國文化部舉辦的中國電影文學劇本徵文三等獎。1958年,創作散文集《淮北寄語》。1966年,魯彥周下放幹校勞動。1973年,創作文集《魯彥周文集》。1979年,創作中篇小說《天雲山傳奇》,該小說獲得中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3年,憑藉愛情電影《廖仲愷》入圍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88年,創作長篇小說《古塔上的風鈴》。1992年,出版小說《陰陽關的陰陽夢》。1997年,出版小說《雙鳳樓》。2005年,創作長篇小說《梨花似雪》。2006年11月26日晚,魯彥周因病在合肥去世,享年78歲。2007年,由其擔任編劇的年代劇《雙鳳樓》播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彥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省巢湖市
  • 出生日期:1928年
  • 逝世日期:2006年11月26日
  • 職業:作家、編劇
  • 主要成就: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提名)
    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提名)
  • 代表作品鳳凰之歌三八河邊風雪大別山天雲山傳奇廖仲愷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編劇作品,文學作品,獲獎記錄,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經歷

1948年,魯彥周高中畢業。1949年初,在家鄉參加地方工作隊的工作。1950年,調入期刊《皖北文藝》擔任編輯。1954年,在上海《文藝月報》第6期上發表了個人第一篇短篇小說《雲芝娘和雲芝》。
魯彥周魯彥周
1956年,創作獨幕劇劇本《歸來》,該作品獲得中國話劇會演劇本一等獎;同年,擔任劇情電影《春天來了》的編劇,該片由孫道臨李保羅共同主演。1957年,創作電影文學劇本《鳳凰之歌》,該作品獲得中國文化部舉辦的中國電影文學劇本徵文三等獎;同年,創作獨幕劇本《夢》。
1958年,創作散文集《淮北寄語》;同年,擔任劇情電影《三八河邊》的編劇,該片講述了農村婦女陳淑貞的故事。195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後來,擔任安徽作協、劇協副主席、《清明》雜誌副主編等職;同年,創作兒童小說《找紅軍》,該小說獲得兒童文學獎;此外, 還創作了電影劇本《窩龍湖》。
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與陳登科合著電影文學劇本《相會在天安門前》。1961年,擔任戰爭電影《風雪大別山》的編劇。1962年 ,創作短篇小說集《桃花風前》;同年,創作短篇小說集《送鵝》。1966年,魯彥周下放幹校勞動。1973年,創作文集《魯彥周文集》。
1976年,與江深合著話劇劇本《大河春秋》。1979年,擔任劇情電影《柳暗花明》的編劇,該片由郭維執導;同年,創作中篇小說《天雲山傳奇》,該小說獲得中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0年,擔任劇情電影《天雲山傳奇》的編劇,他憑藉該片入圍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此外,還創作了散文選集《魯彥周小說散文選集》。
1983年,擔任愛情電影《妻子的信》的編劇;同年,擔任劇情電影《廖仲愷》的編劇,他憑藉該片入圍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此外,還出版了長篇小說《彩虹坪》。1984年,擔任劇情電影《他在特區》的編劇,該片以蛇口加工區建設者袁庚為原型;同年,出版中篇小說《春前草》。
1985年,創作電影劇本選集《魯彥周電影劇本選集》。1988年,創作長篇小說《古塔上的風鈴》。1992年,出版小說《陰陽關的陰陽夢》。1997年,出版小說《雙鳳樓》,該小說以1949年前後三十年間風雲動盪的歷史為背景。2004年,創作小說集《找紅軍/少年紅色經典》。
2005年,創作長篇小說《梨花似雪》。2006年11月26日晚,魯彥周因病在合肥去世,享年78歲。2007年,由其擔任編劇的年代劇《雙鳳樓》播出。

主要作品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07年
《雙鳳樓》
電視劇
1984年
《他在特區》
電影
1983年
《妻子的信》
電影
1983年
《廖仲愷》
電影
1980年
《天雲山傳奇》
電影
1979年
《柳暗花明》
電影
1961年
《風雪大別山》
電影
1958年
《三八河邊》
電影
1957年
《鳳凰之歌》
電影
1956年
《春天來了》
電影

文學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05年
《梨花似雪》
長篇小說
2004年
《找紅軍/少年紅色經典》
小說集
1997年
《雙鳳樓》
小說
1992年
《陰陽關的陰陽夢》
小說
1988年
《古塔上的風鈴》
長篇小說
1985年
《魯彥周電影劇本選集》
劇本選集
1984年
《春前草》
中篇小說
1983年
《彩虹坪》
長篇小說
1980年
《魯彥周小說散文選集》
散文選集
1979年
《天雲山傳奇》
中篇小說
1979年
《柳岸花明》
電影劇本
1976年
《大河春秋》(與江深合著)
話劇劇本
1973年
《魯彥周文集》
文集
1962年
《風雪大別山》
中篇小說
1962年
《桃花汛前》
短篇小說集
1962年
《送鵝》
短篇小說集
1960年
《相會在天安門前》(與陳登科合著)
電影文學劇本
1959年
《三八河邊》
電影劇本
1959年
《窩龍湖》(與陳登科合著)
電影劇本
1959年
《找紅軍》
兒童小說
1958年
《淮北寄語》
小說、散文合集
1957年
《夢》
獨幕劇本
1957年
《鳳凰之歌》
電影劇本
1956年
《春到淮北》
電影文學劇本
1956年
《歸來》
話劇劇本
1956年
《春天來了》
電影劇本
1954年
《雲芝娘和雲芝》
短篇小說

獲獎記錄

榮譽成就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4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廖仲愷》提名
1981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天雲山傳奇》提名
1979----中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天雲山傳奇》獲獎
1959----兒童文學獎《找紅軍》獲獎
1957----中國文化部舉辦的中國電影文學劇本徵文三等獎《鳳凰之歌》獲獎
1956----中國話劇會演劇本一等獎《歸來》獲獎

人物評價

魯彥周的作品一方面堅持自己的獨立思考,淡化現實,放大人性;另一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審美追求和敘事藝術品格(《時代文學》評)。他長篇小說的最大特點就是宏大敘事與個人敘事相糾纏,這在他長篇小說的主題、人物塑造、技巧等諸方面均有體現。在敘事技巧層面,魯彥周的小說具有明顯的模式化傾向,首先是情節設定上的模式化,二是小說中心情節上的“路線鬥爭模式”(《江西社會科學》評)
魯彥周在創作小說的早期,主要將筆墨放在了對農村事物的描寫上,他的作品大多為歌頌農民的辛勤勞動、黨的偉大領導以及描繪生活的美好藍圖。而“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重新提起筆來創作的魯彥周,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題材的小說,他的敘述重點大多是在對歷史進行反思和批判,這些小說的主題多呈現為人性或者人物命運與革命歷史的衝突。他在表達小說主題時,更加側重對人性的表達,側重於人們如何通過努力與逆境作鬥爭(廣西師範大學傅雪評)

後世紀念

2011年11月26日,為紀念魯彥周逝世5周年,電影博物館舉辦了“傳達集體情感,謳歌美好人性”的活動,並放映了由魯彥周編劇的電影《天雲山傳奇》和《廖仲愷》。
2016年,在魯彥周逝世十周年之際,由唐先田溫躍淵合著的評傳《魯彥周評傳》出版,該書籍記錄了魯彥周近八十年的人生經歷,全面展示了魯彥周六十餘年的創作生涯和畢生為人民寫作的文學理念、藝術追求和文學成果,並闡釋了魯彥周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和審美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