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石塘

魚鱗石塘

魚鱗石塘在占鰲塔東西兩側的1000米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而聞名於世,其築造結構精巧,氣勢雄偉,歷經數百年的潮水衝擊依然“力障狂瀾扶砥柱”,被譽為“捍海長城”。

基本介紹

景觀,歷史,溯源,明代,清代,新中國,

景觀

魚鱗石塘的修築方法十分特別,全部用整齊的長方形條石,呈“T”形,自下而上順次疊砌。為了解決錢塘江水流沖刷、掏挖塘身造成的技術難題,古代中國人巧妙地運用了中國稻米的一個特點:粘性,來代替慣用的粘合劑。每塊條石之間用最具粘性的糯稻米打漿、灌砌,再用鐵鋦扣榫;石塘頂部使用鐵錠扣鎖,防止鬆脫;塘身後加幫土墩護塘。這樣的塘,從側面看塘身,層次排列如同魚鱗,整齊美觀且堅固,所以就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魚鱗石塘”。
魚鱗石塘
現有海塘高度,只能防禦20-25年一遇的洪潮水位,加固工程將其抬高到防禦百年一遇,還能抵禦12級颱風入侵時掀起的大浪。另外,還根據具體情況,分段採取海塘基礎保護措施。有的塘段,在塘腳密密麻麻地打滿了10-12米的鋼筋混凝土樁,有的塘段,修築了密集的丁壩群。第一期工程,總投資5億6千萬,每加固一米海塘,需要一萬八千到兩萬元人民幣。

歷史

溯源

魚鱗石塘是防錢塘江潮汐之患而築,它始建於1700多年前。五代時吳越錢王在位時,曾征泥工大規模修建海塘。此後歷代均有修築,到了中國的元代,開始使用一種獨特的築塘方法——木樁石塘法。築塘工藝繼續發展下去,明代王璽創縱橫疊砌之法築樣塘大獲成功,浙江水利僉事黃光昇改進此法創築魚鱗石塘。到了公元1718年,中國的清代初期,國家決定在鹽官修築魚鱗石塘。

明代

嘉靖二十一年(1542),浙江水利僉事黃光昇調查研究了海鹽兇猛海潮的特點,找到了修築海塘的辦法。他總結前人築塘的經驗教訓,認為海塘易圮的原因是“塘根浮淺”、“外疏中空”。他精心研究塘基處理和條石縱橫疊砌方法,在海鹽首創築五縱五橫魚鱗石塘,取得成效。所謂魚鱗石塘,簡言之,如魚鱗緊貼,沖吸無罅,即取極厚極大之石縱橫鱗疊,方方向合,面面相重,上面蓋以兩縱一橫大石,稱其謂雙蓋五縱五橫魚鱗塘,內復以土塘。五縱五橫魚鱗樁基石塘直抵潮之正沖巋然不動。從此,海鹽塘線才得以固守不再後退。
魚鱗石塘
此後直至清代,在沿海險要地段所砌石塘,大多採用黃光昇築塘法。人們把魚鱗石塘修築得更臻完善,加大塘身斷面,築雙蓋魚鱗塘,以增強抵禦潮水沖刷的能力。至此,魚鱗石塘屹立在海鹽的海岸線上,並向西錢塘江北岸延伸上百公里,號稱“海上長城”,這是錢塘江海塘工程建築技術上的一項突破。此外,黃光昇還將海鹽海塘按《千字文》字序進行編號、分段,這一措施在清代被擴大用於杭州灣南、北兩岸海塘的建築。

清代

關於乾隆和魚鱗塘,民間還流傳著許多生動的故事。乾隆四駐海寧陳閣老家,野史有它的說法,但清代皇帝特別關注海寧,有著更加重要、更加實際的原因。海寧的錢塘江海塘,北面是寬闊的太湖平原,歷為是富饒的地區,在清代,這個地區上交的皇糧定額幾乎占全國的一半。但這個糧倉並不穩固,歷史上,錢塘江擺動頻繁,北線的杭州、海寧一線海塘,全是危急地段。糧倉告急,皇上不能坐視不管。所以,不惜投以巨資,大規模修築錢塘江海塘。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140年間,規模較大的修築工程有十三四次。每一丈(現在的七尺半)需8000兩白銀,乾隆還親自抓過打樁。清代還建立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如海塘的保固制度規定,在保固期內,海塘如有損壞,承修官員必須賠修,即使官員本人去世,也須由家屬賠修。
正因為從組織上、制度上、經費上對維修海塘進行保障,明清時修建的魚鱗石塘,仍然屹立在錢塘江畔,有33.4公里,如同一座歷史的豐碑。

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對錢江海塘進行了全面的修復整治和擴建,海塘建設技術也有了很大提高。錢塘江北岸海塘加固工程,44.7米的險工地段,作為國家重點扶持項目,1998年5月19日正式開工建設,這是明清以來,規模最大的海塘修築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