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藤(中藥)

魚藤(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魚藤,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魚藤Derris trifoliata的根或莖葉。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散瘀止痛,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於跌打腫痛,關節疼痛,疥癬,濕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魚藤
  • 別稱:毒魚藤、蔞藤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魚藤屬
  • :魚藤
  • 分布區域: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 採收時間:根全年均可;莖葉夏、秋季
  •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 毒性:有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根或莖葉。

性味

味苦、辛,性溫,有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散瘀止痛,殺蟲止癢。

主治

跌打腫痛,關節疼痛,疥癬,濕疹。

相關配伍

1、治關節腫痛:(魚藤)枝葉搗爛,酒水各半煮熟,溫敷患處。(南藥《中草藥學》)
2、治皮膚痒疹、疥瘡:(魚藤)枝葉適量,煎水洗。(南藥《中草藥學》)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禁內服。外用過量可通過皮膚吸收引起中毒,亦應慎用。中毒後主要出現消化及神經系統症狀,如噁心、嘔吐、陣發性腹痛、煩躁、呼吸緩慢、肌肉顫動以及陣發性痙攣,嚴重者出現昏迷,並可因呼吸麻痹和心力衰竭而死亡。其根粉塵對人的皮膚有一定刺激性。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禁內服,以防中毒。”

採集加工

根全年均可採挖,洗淨,切片,曬乾;莖葉夏、秋季採收,多鮮用。

形態特徵

攀援狀灌木。枝葉均無毛。羽狀複葉長7-15厘米;小葉通常2對,有時1或3對,厚紙質或薄革質,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5-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鈍頭,基部圓形或微心形;小葉柄短,長2-3毫米。總狀花序腋生,通常長5-10厘米,無毛,有時下部的花束軸延長成一短枝;花梗聚生,長2-4毫米;花萼鐘狀,長約2毫米,無毛或近無毛,萼齒鈍,極短;花冠白色或粉紅色,各瓣長約10毫米,旗瓣近圓形,翼瓣和龍骨瓣狹長橢圓形,雄蕊單體。莢果斜卵形、圓形或闊長橢圓形,長2.5-4厘米,寬2-3厘米,扁平,無毛,僅於腹縫有狹翅,有種子1-2粒。花期4-8月,果期8-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河岸、沼澤地、路邊。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性狀鑑別

藤莖圓柱形,木質化,質較硬。完整葉為羽狀複葉,小葉多為3片,也有5片。小葉展平後呈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淺心形或圓形,全緣。黃綠色,光滑,革質。氣微,味苦;有毒。

藥理作用

1、魚藤酮對一切動物均有顯著的毒性。
2、魚藤可先使動物的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麻痹,遂致全身運動及呼吸麻痹致死;又可使溫血動物屢發間歇性痙攣。
3、細胞毒活性。

現代套用

治療疥瘡。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濕疹,風濕關節腫痛,跌打腫痛(皮膚未破)。”
2、《浙江藥用植物志》:“主治關節疼痛。”

附註

魚藤作為農業殺蟲劑,成分中以魚藤酮的毒力最強,魚藤素次之,其餘極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