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種合理放養技術

魚種合理放養技術

魚种放養的合理規格 放養魚種應根據輪捕輪放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體生產率的要求,在養成食用魚符合上市規格的前提下,適當降低放養魚種規格,以利提高養殖產量和效益。

魚种放養規格,放養模式,

魚种放養規格

白鰱是輪捕輪放的主要品種。150克-200克/尾的大規格魚種作為早期輪捕的基礎,其放養量約占15%。其在水溫18℃以上時,強化餵養60-70天可達到550克一600克/尾,即6月底7月初可捕撈上市。在常規養殖條件下,達到上市規格的時間約90天。投放20%的100克/願中等規格的白鰱,在水質肥沃的情況下,80天左右後即可達到上市規格。50克/尾的魚種是7月底8月初輪捕上市的主體,投放量占65%。
鱅魚以浮遊動物為主食,生長速度極快,但爭食能力較弱,放養規格以100克/尾為宜。
青魚放養500克-700克/尾的二齡魚種,能吃掉池中的大型螺蚌和水生昆蟲,既能控制這些底棲動物大量繁殖消耗肥料和氧氣,又可減少它們作為宿主傳播疾病。
草魚放養規格分別為:以400克-500克/尾的二齡魚種20%;300克/尾的40%;100克/尾的20%;另外放養20%尾重30克-50克的小草魚,經過一年的飼養,一部分可達到上市規格,未達到上市規格的可用作第二年的魚種。
鯉魚自爭食能力極強,還有很強的挖掘底泥生物的能力,使池水變渾濁,影響其它魚類生長。還損壞池埂,放養規格不宜過大,一般30克-50克/尾即可。
團頭魴的放養規格為50-75克/尾,當年可養成較大個體的商品魚。
鯽魚放養規格在30克/尾左右,既可節省魚種開支,又能獲得較高的魚產量。
魚种放養的適宜密 度魚种放養密度過小,單產低,效益差;密度過大,超出水體承受能力,就會造成缺氧死魚或者魚的個體瘦小達不到上市規格。

放養模式

下面介紹幾種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放養模式:
高產高效型
畝平投放魚種100-120公斤,魚種增重6-7倍,增重率提高30%,生產成本降低10%-15%,還減少了發病和泛池現象的發生,降低了養殖風險。養殖產量仍可達到600-700公斤/畝。中產效益型 這种放養模式適宜於新開挖的精養魚池和投資不足的地方,其特點是養殖產量適中,畝產300-400公斤,但效益甚佳。畝放魚種50-60公斤,利用魚種投放少,魚類生長快,投資較小,飼料和肥料利用率高,便於瞄準市場行情的優勢,獲得較高效益。
以套養為主的分批放養型
對於大中型水面和魚種來源困難的地方,這種模式較為適用。冬、春季按計畫養殖產量的要求放養30%-40%的魚種,夏季(6月中)營養餘下60%-70%的魚種。這樣既解決了魚種不足,外購魚種開支大,成活率低的矛盾,又可將外購魚種的資金用於飼料、肥料投入,實行強化餵養,使當年營養的火片魚種大部分達到商品規格。
合理搭配放養比例
魚种放養搭配比例目前尚無嚴格規定,從大多數經濟效益好的養殖模式看,以畝產成魚400公斤為例,其放養搭配比例為:白鰱450尾、35.5公斤;鱅魚40尾,4公斤;草魚60-80尾,15-20公斤;鯉魚20尾,1公斤;團頭魴50尾,2.5公斤;鯽魚100尾,3公斤;青魚6-8尾,4公斤。這种放養搭配雖然優質魚比例不高,但魚種成本低,投資風險小,養成優質魚的個體大,增重倍數較高,效益較好。也可將這一模式改為以優質魚為主,草魚數量增加到100尾以上,團頭魴增加到150尾以上,白鰱降至350-400尾。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投入較高,效益較高。 (本文已被瀏覽 586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