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流

魏晉風流

魏晉風流也稱作「魏晉風度」為文化史上的專有名詞,「風度」原是魏晉時用來品評人物的詞語。魏晉時期,人們對人物的品評由道德風範轉向人物外貌,進而發展到人物的精神氣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晉風流
  • 別名:魏晉風度
  • 創立朝代:魏晉
  • 主要作品:《蘭亭序》《道德論》《達生論》
  • 主要事件:蘭亭盛會
基本介紹,主要內涵,基本特徵,迷惘的年代,桃花源,輕聲和唱,

基本介紹

魏晉名士有一種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歷史時期的言談舉止。風度不僅僅是個人文化素質與精神狀態在言談與儀表上的反應,對於一定的社會階層來說,風度集中體現了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集中塑造了他們的社會形象。它不僅是一種政治和文化現象,而且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與行為,從而構成了這一時代所特有的社會現象。以“竹林七賢”和“蘭亭名士”(謝安王羲之、王徽之、劉惔、王濛、支遁、孫綽、許詢等人)為代表的魏晉名士,以狂放不羈、率真灑脫而著稱,形成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魏晉風流”。
魏晉書法平復帖魏晉書法平復帖
魏晉風流是魏晉士人所追求的一種具有魅力和影響力的人格美,或者說是他們所追求的藝術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詩文、藝術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這是在魏晉玄學的大背景下出現的,魏晉玄學的形成改變著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時尚、價值觀念。構成魏晉風流的條件是:玄心、洞見、妙賞、深情,其外在特點是,思想上:穎悟。性格上:曠達、真率,亦可概括為豁達。行為上追求脫俗。代表人物是:陶淵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賢等。

主要內涵

魯迅魏晉風度歸結為藥與酒、姿容、神韻,李澤厚則補充說:“還必須加上華麗好看的文彩詞章。”是的,無論是正始名士,還是竹林七賢等都是以文才見長,各有其風采的詩文妙章行世。如何晏著有《道德論》及文賦多篇,王弼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阮籍著有《達生論》、《大人先生傳》,嵇康著有《遊仙詩》、《養生論》、《管蔡論》、《與山巨源絕交書》等,向秀作《莊子注》、《思舊賦》,劉伶作《酒德頌》等。不過人們認為在文采詞章後,還應加上玄談、書法與雅集,才能夠上真正的魏晉風度。所謂服藥乃為求長生是對人生生命的珍視自覺;飲酒以放浪形骸任情恣性;談玄逸世優遊林下;為文則以寫志;揮毫作書則以直觀表象直表人格性靈風神;飲酒、玄談、為文、作書則必雅集。
介紹魏晉風度的書籍《魏晉風度》介紹魏晉風度的書籍《魏晉風度》
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王夫之說這話時,一眼就看出曹操為兒子曹丕司馬昭為兒子司馬炎在知識分子中各殺了一隻駭“猴”的“雞”。魏晉文壇,便沒有了文人的噪音;魏晉風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風采。
爭勢篡位,司馬氏父子殺“雞”要來得更為爽利,司馬懿宰了何晏,司馬師宰了夏侯玄,使正始之音斷了兩根弦。至於前前後後而遭殞命的其他著名文人,李澤厚余秋雨都曾列過清單加以追悼。原來篡位者竟是這么振振有詞,原來殺人者真是這般有恃無恐!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壓抑的恐怖,致使魏晉文人一邊精心避禍,一邊強行理解,倉猝之間行為乖張,出現了種種獨特的風度。
魏晉風度究竟是什麼?是春秋戰國後第一個分裂期知識分子被迫依附某個政治集團的散漫心境;是獨尊儒術後儒術又不值錢因而“援老入儒”的尷尬處境;是哲學討論日常化的大眾情境。清談、吃藥和喝酒,組成了風度中的風度。
清談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王謝世家、桃源陶令。“同志”一詞最初使用於東漢末年,可見當時的文人對著名的東漢宦禍是何等的同仇敵愾,這種傳統也使魏晉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不文人相輕的時代。可是,政治是不甘仁慈的,建安七子的頭把交椅孔融就是死於多嘴,於是正始名士轉而清談不涉及時事的老莊哲學,何晏、王弼還以“無”字對宇宙的追問開闢了本體論的哲學天地。但何晏是不該帶頭吃“五石散”的,越吃越精神,越精神越多嘴,隨後竹林七賢接班清談,且一齊喝酒,嵇康還獨個兒堅決吃藥,結果被魯迅先生一語道破了天機:加夏侯玄在內吃藥的三個都被殺,只喝酒的阮籍混過去了。
魏晉風度之竹林七賢魏晉風度之竹林七賢
竊想,藥使人死,酒使人活,無非因為藥越吃越筆挺,酒越喝越搖晃,正的都得殺,歪的才留下。嵇康的白紙黑字是《與山巨源絕交書》,阮籍不與司馬氏談婚論嫁是因為連續醉了兩個月:正的殺以示嚴厲,歪的留以示寬宏,司馬昭的兩手,不亞於曹孟德的兩手。精通文史哲、會耕地施肥、開處方、打鐵的嵇康,就這樣彈完了人世間最後一曲《廣陵散》。第四代清談核心是謝安。倘若說,起初阮籍們是為了避政治而清談,那么清談愛好者發展到晉簡文帝後,清談反而相當於現代的文憑吃香了,成了晉人攀升的依據,著名的王導謝安就是因為清談而成名而當官的。
當然,滿肚子淝水戰略的謝安是一貫抵制“清談誤國”的說法的,那些真正的清談名士本質上是更為務實的。魏晉風度的極至,是陶淵明提出桃花源的構想。知識分子是社會上信仰最為虔誠的一群,即使政治逼迫他們放浪形骸,他們骨子裡也不敢忘掉憂國,陶淵明“歸去來兮”最後還是充滿政治熱情地留下了桃源情結。
魏晉風度其實是一種人格範式,清談鞏固其志氣,藥與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應之下,清談、藥與酒漸漸在魏晉社會流行起來了。但是,流行性正是純品格的終結,千秋而下,高談闊論不絕,觥籌交錯不止,風度卻只能是魏晉的風度了。

基本特徵

1.自然的發現
“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淵明謝靈運這般人的山水詩那樣的好,是由於他們對於自然有那一股新鮮發現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宗白華《美學散步》,第183頁。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歸園田居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登池上樓》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謝《晚登三山還忘京邑》
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朦籠其上,若雲興霞蔚。”——《世說新語·言語》
“以玄對山水”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
2.深情的發現
“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渺渺而臨雲。”——陸機《文賦》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何所見,憂思獨傷心。”——阮籍《詠懷詩》
“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晉書·阮籍傳》
3.玄談
或稱之為清談。以三玄為宗:《周易》、《老子》、《莊子》。魏晉真名士,非於世無涉,在其放達歸隱之際,心懷家國、人事,然世道不濟,才無所用,故多為出世之流。清談,一則因其社會,一則因其情節清逸。所論者,皆為老莊之言,志在玄遠高潔之境。
4.越名教而任自然
越名教者,任自然。放達無羈,不事權貴,既於入世之時,亦心懷出世之志。所謂“形在廟堂之上,而心懷江湖”是也。此間真名士,性真情純,形容俊逸飄灑,常為越禮之姿勢儀態。後人多垢之。然真名士者,非為作態效顰,率性之舉也,以成就一瀟灑之人生境界。
魏晉間,名士多為文學藝術名流,其作情真、自然,如出水芙蓉,一反錯彩鏤金之俗美,佑軍之書清灑飄逸,一反隸書之厚重之氣。陶詩亦清純淡雅,入於悠然之境。明教多入世之志,雖有入世之志,然多以禮教、名實束人,況乎其間家國之亂甚矣,故魏晉之流多退而任自然。
魏晉之風,可謂人、文自覺之肇始,思想解放發端也。
5.音容笑貌
“海西時,諸公每朝,朝堂猶暗。惟會稽王來,軒軒如朝霞舉。”、“時人目王佑軍,飄如游雲,矯若驚龍”——《容止》
“時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懷;李安國,頹唐如玉山之將崩。”——同上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迷惘的年代

三國和兩晉是一個統一王朝消失的時代。漢末到魏晉,階級矛盾、社會矛盾不斷惡化,統治階級內部相互傾軋,致使社會動盪不安,政局變幻不定。東漢末年的政治敗壞引發了黃巾起義,隨後軍閥割據,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到了西晉,雖然實現了統一,但不久爆發了“八王之亂”,北方遊牧民族趁機入侵,西晉的統治也隨之結束,中原成了諸族爭鬥的戰場。晉室南渡後,建立了東晉王朝,偏安半壁,但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不斷,農民起義的高漲,最後劉裕取代了司馬氏政權,建立了劉宋王朝。
這些混亂而痛苦的歷史事實,讓當時的名士們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於亂世,對文化、思想和社會風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些循規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個個玩笑,傳統的力量在無形里消失,越來越多的名士在無望的明天面前選擇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與沉醉里優遊,在痛苦和癲狂里迷失。於是就有了所謂的“魏晉風流”。看《世說新語》,感受到的就是與整個封建統治時期格格不入的豪邁與不羈。書中有載: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禈衣,諸君何為入我禈中!”如此放浪形骸,逐漸成了一種風氣,“故去巾幘,脫衣服,露醜惡,同禽獸”。在名士中甚至有男人追求外貌女性化,塗脂抹粉,“服婦人之服”的畸形的社會現象。

桃花源

竹林七賢”的酣飲醉談,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和夢裡那個桃花源……
晉代陶淵明晉代陶淵明
是什麼支撐著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什麼攜領著他們飛蛾撲火般的旅程?
魏晉的名士都注重精神世界的純淨,無視功名利祿和富貴,內心曠達,形跡放浪,這就反映了整個時代對傳統禮教的挑戰,對腐朽文化的不滿。老莊思想就是最銳利的武器。
魏晉最為特殊的意識形態就是玄學了。老莊思想可以讓人們擺脫現實的紛爭回歸自然,回歸自我。而儒家思想陷入了矛盾:它在這個動亂的年代已經實在無法成為社會的規範和主流,可也不能完全從人們的思想里消失,於是就有了“援道入儒,儒道合流”的玄學。
“魏晉名士好老莊,何晏有《無為論》,王弼有《老莊注》,阮籍有《達莊論》,郭象有《莊子注》,嵇康則標榜‘老子莊周吾之師也’”(《國史概要》)
而真正反映“魏晉風流”的精神特質的,是不為外物所累,率性而為的言行風範: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斟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世說新語》)
莊子自然純樸的審美觀,為我們展現了一種恬淡純樸的自然意境,它要求人們去掉人為造作,提倡回歸自然,持守自身質樸的本性。在他看來,符合自然本性的才是美的,自然而然就是美。陶淵明描寫他的恬淡純樸的生活,寫出了生活的脫俗超然,正應和了道家的藝術境界:“少無失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間。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
這樣的逃避現實的方式是很多名士所選擇和追求的,這是他們潔身自好的最好途徑:既表露了自己對當權者的不滿,又比較安全,也符合老莊思想反對功利的價值觀。他們也嚮往著烏托邦式的“桃花源”:無君無臣,自耕自織,無憂無慮。
可現實生硬地刺痛著夢想:曹操為消除異己,就殺死了孔融楊修等名士;到了魏晉政權交替,曹氏和司馬氏殊死鬥爭,被害的就有何晏、嵇康、夏侯玄等人,到了兩晉,政治環境不斷惡化,以至於“名士少有全者”(晉書·阮籍傳)。評論政治是不敢的,為了填補精神空白,專談玄理的清談風行,而清談的內容,主要就是《周易》、《老子》、《莊子》這“三玄”,突破了“獨尊儒術”,又結合了儒家思想,達到了哲學上的一個高峰。

輕聲和唱

它們的意義也在於它們的存在和影響,魏晉有了玄學,讓儒、道、佛合一。
竹林七賢壁畫竹林七賢壁畫
在今天看來,魏晉風流似乎成了中國古代史中抽象的一個部分,但細細體味,當今人們也總嚮往著回歸自然、超然灑脫的生活方式,那么這段歷史也隨著那些詩篇和故事留在我們的記憶里。
魏晉風度,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真正的名士風範,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雋秀王衍樂廣至於江左領袖王導謝安,莫不是清峻通脫,表現出的那一派“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度,幾追仙姿,為後世景仰。
魏晉風度,它作為當時的士族意識形態的一種人格表現,並成為當時的審美理想。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晉朝屢以歷部尚書請官王右軍,但遭屢拒絕。我想,正是因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勝,遠詠莊老”、“以清淡為經濟”,喜好飲酒,不務世事,以隱逸為高等這樣的人事哲學觀,才能造就那傳奇的《蘭亭序》。
然而,魏晉風度為什麼在歷代每每遭貶,究其原因,大略是這幫名士們飲酒過度,醉生夢死;再就是放達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談誤國。據傳說“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縱酒佯狂,經常是抬棺狂飲,且身上一絲不掛於屋中,人見均嗤之,他卻反唇相譏:“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你們幹嗎要鑽到我褲襠里來呢?這些名士們為求長生而煉丹服藥,穿衣喜寬袍大袖且經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捫虱而談”,在當時是件很高雅的舉動。
其實以魏晉風度為開端的儒道互補士大夫精神,從根本上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基礎,影響的相當深遠。可是,魏晉風度的所及,也帶來了弊端,許多人趕時髦,心情也並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卻也學他們的放達。其實現在年輕人作為對人生的愛戀,自我的發現與肯定,與東漢末以魏晉風度的價值觀念是一脈相承的。而現在年輕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個性上,又和魏晉風度的美學關相輔相成。
魏晉殘紙魏晉殘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