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門關(天門關別稱)

鬼門關(天門關別稱)

天門關,又稱鬼門關。

天門關位於廣西北流市北流鎮甘村天門山,古名鬼門關。明宣德四年(1429年)改為天門關,位於玉林市東部與北流縣交界處的天門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門關
  • 外文名:Tianmen
  • 別稱:鬼門關
  • 地理位置:玉林市東部與北流縣交界處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 著名景點:天門亭
天門關,又稱鬼門關。在玉林市東部與北流縣交界處的天門山上。石壁上"天門關"三個大字十分醒目。天門山與龍狗嶺兩座山脈相對而立,山峰高聳,至天門關處緊收狹小,成一要隘,是古今交通要道。現今新修的玉(林)北(流)柏油公路從這裡通過,是溝通梧州、廣州、香港、深圳、北海、合浦的重要峽口。
明宣德四年(1429年)改為天門關,時人並在山東側石壁上刻“天門關”三大字,旁有小詩“行行萬里度天關,天涯遙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尋舊刻,依然便擬北流還”。今天門關三大字仍赫然入目,那首小詩因歷史久遠,字跡已漫患不清。
北流市天門關石刻北流市天門關石刻
據《辭海》條目載:“鬼門關,古關名。在今廣西北流縣西,介於北流、鬱林兩縣間,雙峰對峙,中成關門。鬼門關,古籍有記載,說它“高崖峽谷,形勢險要,有雙峰對峙,狀如關門,若經此處,尤入鬼門”。在古代,這裡是中原到欽、廉、雷、瓊和交趾的一條必經通道,有不少名人經過這裡。自漢到宋統治者一直把它作為謫配罪徒之地。如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文學家蘇東坡被貶海南都是從這裡經過。李德裕到海南後曾寫詩一首:“一去一萬里,千知千不還,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以描述過鬼門關時環境荒僻及路途的艱險。《興地紀勝》作桂門關,明宣得中改名天門關”。明代傑出地理學家徐霞客,於崇禎十年(1637年)由陸川經塘岸至北流考察,在《徐霞客遊記》中記道:“鬼門關在北流十里,顛崖遂谷,兩峰相對,路經其中,諺所謂‘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言多瘴也。”
1986年3月,北流縣人民政府(現北流市)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天門關,又稱鬼門關。在玉林市東部與北流縣交界處的天門山上。石壁上“天門關”三個大字十分醒目。天門山與龍狗嶺兩座山脈相對而立,山峰高聳,至天門關處緊收狹小,成一要隘,是古今交通要道。現今新修的玉(林)北(流)柏油公路從這裡通過,是溝通梧州、廣州、香港、深圳、北海、合浦的重要峽口。
明代徐霞客在《粵西遊日記》中寫道:“北流縣西十里為鬼門關,東十里為勾漏山,二石山分支聳秀,東西對列,而鬼門顛崖遂谷,雙峰夾立,路過其中,勝與勾漏實相伯仲。予自橫林北望即奇之,不知為鬼門也,至縣始悟已從東南越入之過,以不及經其下為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