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反應第二

鬼谷子·反應第二

本篇主要講了刺探情況的謀略,鬼谷子提出:想要聽到對方的話,反而應沉默;想要敞開,反而應收斂;想要升高,反而應下降;想要獲取,反而應給予;想要知道對方的心裡話,就要用模仿、比較的方法,以便把握對方講話的實質。正如同老子所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這就是利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規律,從反面達到正面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鬼谷子·反應第二
  • 創作年代春秋
  • 文學體裁:詩詞
  • 作者:鬼谷子
  • 作者別名:王名詡
  • 作品題材:兵書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1)俱生。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己。動靜(2)虛實之理,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者,聖人之意(3)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4);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5)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6)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7)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遠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8)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9)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觀其所託,故用此者。己欲平靜(10),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11)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螣蛇(12)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13);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如舌之取燔骨(14)。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15)。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16),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17),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作品注釋

1,無形:沒有形跡。
,2,動靜:是指動和不動。
,3,聖人之意:這是聖人的主張。
,4,比:比較,和原則比較確定正否。
,5,會:聚集。
,6,襲:重複、重疊之意。,
7,當:適合,得當。
8,開情:開啟實情。,
9,情詐:實情和欺詐。
10,己欲平靜:本句意為聽言之道,自己先要平心靜氣。,
11,探人:探測人的實情。
12,螣蛇:亦作“蛇”。傳說中一種能飛的蛇。,
13,比目之魚:只有一隻眼睛的魚,經常是兩尾同時並游。這裡比喻人與人相知,就像比目魚須兩兩相隨一樣不可分。
14,燔骨:燒過的骨頭。,
15,這一句是強調對立面相成相形,不可分割的關係。
16,進退左右:指用人升遷、黜退、左貶、右升。,
17,事用不巧:處理事情不靈活。

作品譯文

古代以大道教化天下的聖人,是與無形的道共生的。反顧而回溯以往,再來察驗未來,既可以知古,也可以知今;既可以了解別人,又可以認清自己。動靜虛實的道理,如果在後來一段時間難以驗證,那么,就要回到歷史去探求。事情有折返以後又能回來的,這是聖人的主張,不能夠不認真考察。
對方發言,是處於動的狀態;自己沉默,是處於靜的狀態。所以,要根據對方所說的話來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假如對方所說的話有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反過來探求,對方必然會有應對之辭。語言有可模擬的形態,事理有可類比的規範;既然有“象”和“比”,那么就可以用來觀察下一步言行。形象就是事物的外在形貌,比較就是類比對方的辭意。以無形無聲的玄微之理求得對方有聲的語言,以誘導的話引出與事理相符合的發言,就能得到實情,就像張開網捕捉野獸一樣,要多打開幾張網,等待對方進入。方法符合情理,對方自然就會表現出來,這就是釣人的網。常拿著網追逼對方,對方言辭仍無表露而失去比較,就要改變方法。用“象”來促動對方,以便使對方將心裡的東西說出來,暴露實情,從而控制對方。對方就會有所改變。用法象來使敵人受感動,進而核對敵人的思想觀察實情,隨後進行調查加以闡明。這樣反覆試探,所說的話可以類比模仿,因而奠定了基礎。再三詳細重複審視,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所說的那些情況。聖人以此誘導愚者和智者,都能得到實情而無疑惑。
古代善於反覆詳審的人,可以透過隱秘玄奇而獲得實情,對手的變化是得當的,因而掌握對手的情況要周密詳細,不詳細調查了解,得到的情況就不明確,得到的情況不明確,奠定的基礎就不會周密。假如改變“象”和“比”,那么就一定會有相反的言論,這時還要回來詳細探聽。欲讓對方發言,自己反而保持緘默,欲讓對方張開,自己反而收斂,想要升高反而下降,想要獲取反而給予。想要開啟實情,就要模仿比較,以便掌握對方的講話。這時相同的聲音就會彼此呼應,就能得到真實情況。或者因為這種道理,或者因為那種道理;或者用來侍奉上司,或者用來管理下屬。這就是聽取真假,知道同異,以便刺探敵人的真情或者欺騙。舉止行為、言語或緘默,與此相關,喜怒情緒都可以從這裡見到端倪,都是事先定於情再作出法則。以反求復,觀察對方心理的寄託,所以就使用這種辦法。自己想要平靜,以便聽取對方的言辭,目的是觀察事情、討論萬物、辨別雄雌。雖然所談的事不是當務之急,從表現出來的細微之處就可以了解總的變化。聽取對方言辭以揣測對方實情,就像刺探敵情而深居敵境一般,要首先估計敵人的能力,其次再刺探敵人的意向,像合符契一般來回響,像螣蛇所指一般的神奇,更像后羿拉弓射箭一般的準確。
了解別人必須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然後再去了解別人。人與人相知,就像比目魚兩兩相隨相親相愛。當看到對手的形象時,就像光與影的關係一般。審察對方言論了解實情,不可有所疏忽,就像用磁石吸細針,就像用舌頭汲取燒過的骨汁一樣。把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而發現對方的行動卻十分迅速。如陰、陽、圓、方相成相形,不可分割。形貌未顯時以圓的方法引導他,形貌已顯就以方的法則對待他。不論前進還是貶退,是左遷還是右調,一切都要用上面的方法管理。如果自己不先定下標準,那么管理任用人員就不恰當。假如對事情運用的技巧不夠了解,這就叫作“忘懷感情,喪失正道”。自己先詳細掌握處世用人法則,再去管理人才,施用謀略而不露痕跡,不見門戶,這就叫作“天神”。

作者簡介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