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式爐

鬲式爐

鬲式爐,直口,斜折沿,直頸,扁圓腹,底周裝三足,底與足間有一小孔。肩部飾凸弦紋一圈,腹與足背飾三角形凸棱,施青釉,足底無釉,呈灰紅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鬲式爐
  • 所屬年代:宋
  • “鬲”讀音:鬲 [lì]  式爐
  • “鬲”另音:鬲 [gé] ,用於地名,如鬲津河
鬲式爐,歷史,文物價值,

鬲式爐

【年代】宋
【名稱】鬲[lì]式爐
【簡介】圓口,平折沿,短頸,圓肩,扁腹,三實心足,腹、足部有凸起的三條豎棱,肩部飾一道凸弦紋。共出土大、中、小各一件,均為梅子青釉。大者口徑19.9厘米,高16.4厘米。

歷史

鬲[lì]式爐一名系由仿周代銅鬲樣式而來。以宋龍泉燒制的最為出名,造型上通常通體施粉青釉,明澈溫潤,蔥翠如玉,腹部至足突起三條稜線,釉薄處呈白色,俗稱“出筋”。一般認為“出筋”是填白的傑作,在器型邊緣或足部,以及一些凸雕的牡丹等花飾上,往往會在突起的輪廓線上顯出胎骨的白痕,雖經雕琢而不露痕跡。
自兩晉南北朝佛教傳入中國後,爐這種器型便作為佛教禮器流行開來,到了宋代,瓷爐的品種已非常豐富,除了鬲式爐還有鼎式爐、樽式爐、簋式爐等等。南宋官窯燒制的鬲式爐,便專為供皇帝祭祀或陳設之用。而南宋龍泉窯燒制的鬲式爐則很有可能也是官物,其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並不在官窯之下。

文物價值

南宋龍泉窯燒制的鬲式爐,其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並不在官窯之下。2003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南宋龍泉窯粉青鬲式爐成交價達到近340萬人民幣。所拍賣的這件鬲式爐與本文介紹的鬲式爐同是出自南宋龍泉窯,釉色均為上乘的粉青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