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禃

高麗元宗一般指本詞條

王禃(1219年—1274年),高麗王朝第24任君主(1260年—1274年在位)。原名,即位後改名,一度改名為日新,是高麗高宗王㬚長子。1259年以太子(世子)身份赴蒙古朝覲大汗蒙哥,轉而謁見皇弟忽必烈,獲取其信任,於是忽必烈即位後對高麗採取懷柔政策,結束了高麗蒙古戰爭。王禃於1264年親朝蒙古,但因受制於權臣金俊而無所作為。1268年,林衍在王禃旨意下誅殺金俊,翌年又廢黜王禃,另立安慶公王淐。以此事為契機,蒙古加強了對高麗的干涉,王禃以蒙古為後盾恢復王位,推翻武臣政權,出水就陸,還都開京;蒙古則藉助幫高麗平叛的機會先後占領了高麗的西北面與耽羅,並全面控制了高麗。在協助蒙元出征日本的前夕,王禃薨逝,廟號元宗諡號順孝,葬於韶陵,1310年元朝追謚忠敬。他是高麗王朝最後一位擁有廟號的國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禃
  • 別名:曾用名王倎、王釗,字日新
  • 國籍:韓國(高麗王朝
  • 民族朝鮮族
  • 出生地:高麗開京
  • 出生日期:貞祐六年(1219年)三月十九日
  • 逝世日期:至元十一年(1274年)六月十八日
  • 職業高麗國王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推翻武臣政權,還都開京
  • 廟號:元宗
  • 諡號:順孝(高麗謚)、忠敬(元朝謚)
  • 陵墓:韶陵
人物生平,入朝蒙古,即位為王,左右為難,權臣廢位,轉危為安,東征前薨,軼事典故,拒浴華清,改名風波,家族成員,歷史評價,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入朝蒙古

貞祐六年(1219年)三月十九日,高麗高宗的長子降生,取名為倎,母為出身宗室的王妃柳氏(安惠太后)。丁亥年(1227年)正月立太子府,受賜冊印,併入學於寶文閣。壬辰年(1232年)七月隨父王遷往江華島。乙未年(1235年)正月正式被封為王太子,同年六月知奏事金若先之女、同時也是權臣崔瑀的外孫女被冊封為太子妃,此時她已經懷有太子的孩子。丙申年(1236年)二月,太子妃金氏順利產下王孫,取名為諶,也就是後來的忠烈王。其後王倎又和太子妃生了個女兒,但太子妃到丁酉年(1237年)七月二十九日去世,年僅十六歲。甲辰年(1244年)二月,王倎又迎娶新安公王佺(高麗顯宗之子平壤公王基七世孫)之女為續弦,後來成為他的王后。
當時,高麗在蒙古的侵略中不斷被透支,而蒙古的要求除了出水就陸(還都開京)外就是國王入朝,為了緩解蒙古的侵略,從辛亥年(1251年)開始,高麗朝廷內就有太子代父入朝的呼聲。癸丑年(1253年)也窟大王入侵高麗(第五次高麗蒙古戰爭)期間,連權臣崔沆都支持太子入朝,但高麗高宗非常不情願把太子送入虎狼之口,最後以太子的弟弟安慶公侃去蒙古。到丙辰年(1256年)車羅大入侵高麗時,蒙古方面更是點名要太子入朝。儘管如此,高宗對太子入朝的問題仍然是“猶豫未決”,即便是崔氏政權倒台後,依舊以太子有病為藉口拒絕讓太子和蒙古使者余愁達會晤,以防“不測之變”,可見高麗君臣對蒙古的極度不信任。直到蒙古合併了東北面的土地,高麗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在己未年(1259年)三月終於向蒙古屈服,同意太子入朝。

即位為王

己未年(1259年)四月二十一日,太子(對蒙古稱世子)王倎帶著平息戰爭的使命,踏上了前往蒙古朝覲的路途,隨從他去的有參知政事李世材、樞密院副使金寶鼎等40人,百官餞別於郊外,文武四品以上出銀各一斤,五品以下出布有差,作為川資。其時蒙古大汗蒙哥正以余愁達為元帥,準備發動新一輪對高麗的征伐,王倎在東京(今遼寧遼陽)力勸蒙古將領後終於使這場戰爭消於無形。王倎啟程兩個月後,高宗薨逝,由太孫王諶監國。此時王倎抵達燕京,聽說蒙哥正在攻打南宋釣魚城,便前赴六盤山行在所等候蒙哥班師。到了六盤山後,便傳來了蒙哥死於釣魚城的訊息。王倎一行聽說了蒙哥死訊,並沒有留在六盤山,而是南下去投奔皇弟忽必烈。事後證明,這一決定拯救了高麗國。因為不久後六盤山即成為阿里不哥反對忽必烈的叛亂據點之一,王倎卻能提前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把寶押在了忽必烈身上,可以說是改變高麗命運的重要契機。
己未年(1259年)閏十一月,王倎在“梁楚之郊”(一說具體是指汴梁)迎接從襄陽班師北上的忽必烈,當時王倎戴著軟腳烏紗幞頭,穿著廣袖紫羅袍,腰束犀角帶,手執象牙笏,率領身穿品服的隨從官員恭恭敬敬地向忽必烈行禮。忽必烈喜出望外,說道:“高麗是遠隔萬里的國度,連唐太宗親征都不能臣服,現在這個國家的世子居然來主動歸附我,這是天意啊!”對於尚未登上汗位、在與弟弟阿里不哥爭位時支持度處於劣勢的忽必烈來說,高麗儲君的主動投奔雖然談不上多大的支持,卻無疑是一個吉兆,再加上忽必烈的幕僚趙良弼廉希憲勸他對高麗採取懷柔政策,由此忽必烈對高麗的好感倍增,高麗也獲取其信任,於是向蒙古提出哀切的請求,並獲得慷慨的批准。王倎跟隨忽必烈抵達燕京,聽說了父王的死訊,服喪三天。翌年二月,忽必烈北上開平府,命王倎回國就位,並以束里大為駐紮高麗的達魯花赤,派他護送王倎返回高麗。三月十七日,王倎抵達開京,二十日渡海至江都。王倎還國時,謠傳權臣金仁俊作亂,擁立太孫為王,以致王倎一行在西京(今朝鮮平壤)滯留八九天,返回開京後也不敢貿然即位。忽必烈賜書寬赦,並封王倎為高麗國王,王倎遂於四月二十一日即位於康安殿,是為元宗。

左右為難

就在元宗返回高麗時,忽必烈也在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登上汗位,同時他開始把立國重心置於中原,以中國皇帝自居,在正式冊封王倎的詔書中強調“中國之姓雖更,外邦之貴不闕”,由此也帶來了高麗處境的改善。他派往高麗宣詔的第一個使臣是漢人文士荊節,而不是以前那樣派跋扈粗野的蒙古人,還禁止蒙古軍隊掠奪高麗以及歸還在己未年以後逃亡或被擄的高麗人。元宗回國前向忽必烈保證出水就陸,但囿於武臣金仁俊專權而未能落實。庚申年(1260年)八月十七日,去蒙古祝賀忽必烈登基並上表陳情的永安公王僖返回高麗,帶來忽必烈三道詔書,第一道是宣布沿用中原制度,建年號為“中統”;第二道是宣布其對高麗政策,包括不改高麗衣冠、禁止濫派使者、放寬出水就陸、限期秋季撤軍、召還達魯花赤以及追查逃亡高麗的蒙古國人等;第三道則是賜予高麗國王之印等信物。這標誌著麗蒙關係朝著過去高麗臣事中原歷代王朝的軌道發展,從法理上結束了兩國間的戰爭狀態。蒙古方面不再像過去那樣執拗要求國王入朝與出水就陸,對高麗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恩惠”。從此高麗恢復了年號的使用(上個年號是30多年前停用的金朝年號貞祐),並得到了國王的印章。
雖然忽必烈兌現了其對高麗的懷柔政策,但並不是無條件的,也不是高麗就此免於國王入朝及出水就陸,只是放寬了期限。作為交換,高麗須履行蒙古征服他國時所要求的“六事”(納質、助軍、輸餉、括戶、置驛、君長親朝或設達魯花赤)。由於元宗受制於金仁俊(金俊),高麗始終不認真履行蒙古的要求,到中統三年(1262年)時,蒙古索要高麗叛臣陸子襄的家屬,高麗卻沒能交出,使忽必烈第一次忍不住對高麗動怒,在當年十二月利用頒歷的機會向高麗下了一道措辭嚴厲的詔書。高麗急忙送去陸子襄的家屬並上表解釋,但此事只是讓忽必烈發火的契機,更令他不爽的是高麗遲遲不履行蒙古要求的“六事”,高麗只送還陸子襄家屬顯然不能讓忽必烈息怒,因此他拒絕回詔。在高麗陳情後,忽必烈最終還是寬恕了高麗,算是對高麗的一種敲打。
中統五年(1264年)五月,蒙古徵召元宗入朝,這又是對元宗的一大考驗。不僅執政者金俊不同意,就元宗本人而言也是極不情願的,有個叫白勝賢術士揣摩到了元宗的意思,便通過金俊告訴元宗說,如果在江華島的摩利山築城親醮、在神尼洞建臨時宮闕並設道場的話,就能擺脫親朝,甚至還可以使三韓變成震旦,讓蒙古反過來朝貢高麗。元宗竟然信以為真,命人按白勝賢的意思大興土木。但宰相李藏用力主元宗入朝,認為不入朝便會有滅頂之災,並保證入朝無事,執政的金俊只好同意元宗入朝。中統五年(1264年)八月十二日,元宗令金俊監國,自己在李藏用等的隨從下,踏上了前往蒙古的入朝之路,九月二十九日抵達燕京,謁見了忽必烈,十二月二十二日回到高麗江都。他是高麗王朝乃至朝鮮半島歷史(信史)上第一位以君主身份朝覲外國的國王。

權臣廢位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宗拜金俊為門下侍中(首相),封海陽侯,其威勢達到極致。金俊作為武臣政權的首腦,延續對抗蒙古的政策,儘管高麗表面上和蒙古實現和解,卻因金俊陽奉陰違而維持現狀,對蒙古的要求百般拖延或敷衍。忽必烈見他對高麗採取的懷柔政策收效甚微,忍無可忍,在至元五年(1268年)三月向高麗再次下達措辭嚴厲的詔書,質問元宗為何不履行蒙古撤軍三年後便出水就陸的諾言以及“六事”,更點名要求金俊父子及其弟金沖(金承俊)去燕京。在將軍車松祐的建議下,金俊兩度請求元宗殺死蒙古使者於也孫脫等,逃到更遠的海島里,被元宗堅拒。金俊對車松祐抱怨國王不聽,車松祐說:“龍孫不止今上而已,宗室那么多,況且高麗太祖也是以將軍身份舉事,您還疑慮些什麼呢?”於是金俊便打算執行殺蒙使、遷海島的計畫,如果元宗依舊不聽,就自立為王。宰樞兩府聽說這個計畫後,懾於金俊淫威,都不敢作聲,唯有一名叫嚴守安的低級官吏(都兵馬錄事)趕緊勸說金沖阻止其兄的計畫,後來金俊被金沖說服,放棄了這個計畫,但金俊對蒙古更加抗拒,他不但找藉口不去燕京,而且每逢蒙古使者到來時不出迎,如果使者責備高麗,就罵其可殺,令元宗更加怏怏不安。後來金俊誤奪元宗用來祭醮的膳食,儘管元宗不敢怪罪金俊而遷罪他人,但對金俊也愈發厭惡。
當時,金俊與其養子樞密院副使林衍發生糾紛,元宗所寵信的郎將康允紹獲悉這個訊息後,暗示元宗利用林衍除掉金俊,林衍則表示只要國王有命就萬死不辭,元宗聽說後大喜道:“真忠臣也!”林衍、康允紹等在獲得元宗許可後,便開始策劃剷除金俊。此時恰逢蒙古使臣脫朵兒來高麗檢閱軍隊,林衍等試圖利用元宗為蒙古使者餞行的機會殺死金俊,但金俊沒有赴宴,計畫落空。元宗害怕事泄,一晚上沒睡著覺,然後自稱有病,派宦官去各地佛寺神祠祈禱。第二天早晨,金俊不去朝房,元宗派宦官金鏡傳王命召見,金俊便趕緊去王宮。宦官崔𤨒傳旨令金俊到便殿前,稱國王身體不適,把他帶到政堂,然後令士兵金尚用大梃將金俊打倒,金俊大呼,接著被斬,聞訊而來的金俊之弟金沖也被殺。殺死金俊兄弟後,林衍又派人捕殺金俊和家屬和同黨。這是至元五年(1268年)十二月的事。
其後,林衍與在誅殺金俊過程中立功的金鏡、崔𤨒等宦官矛盾漸生,他發覺元宗嗾使金鏡等人謀害他,於是先下手為強,在至元六年(1269年)六月十七日殺了金鏡和崔𤨒,次日在毬庭召集三別抄和六番都房,對宰樞兩府大臣說:“我為王室剷除權臣,國王反過來和金鏡等謀殺我,我不能坐以待斃,準備舉大事,怎么樣?”大臣不敢回答,門下侍中李藏用覺得事已至此,不可挽回,便提議讓元宗遜位,參知政事俞千遇則指出世子正出使蒙古,請林衍等世子回國再說。但林衍還是在六月二十一日迎立元宗的弟弟安慶公王淐為王,自己以教定別監的身份執掌朝政,並派郭汝弼出使蒙古,謊稱元宗病重,令弟弟權知國事。元宗被林衍所逼,冒雨步行出宮,入住別宮,不久後轉移到金皚(金俊之子)舊第,他被尊為太上王,實際上卻被軟禁起來。

轉危為安

林衍廢元宗時,世子王諶剛從蒙古回來,走在鴨綠江時聽到訊息,馬上折返蒙古求救。八月,忽必烈派斡朵思不花、李愕來高麗干預此事,林衍依舊聲明元宗是因病退位,並辯稱自己在高麗百官中排位第八,無權行廢立之事。忽必烈不信其言,派國王頭輦哥率兵入高麗彈壓、以趙璧為東京行省平章政事來招諭高麗,又在十一月派兵部侍郎黑的等來高麗,奉旨召元宗、王淐和林衍入朝,然後又令恢復元宗王位,林衍不敢得罪蒙古,被迫同意,於是元宗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復位。但林衍依舊掌握實權,且拒絕入朝,元宗則在十二月十九日啟程去蒙古,這是他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入朝。林衍派其子林惟乾隨從入朝,以防泄露真相,元宗在途中也順著林衍的意思,稱自己因病退位。元宗於翌年二月初一抵達燕京,先前被林衍派去蒙古祝賀節日的李藏用不顧元宗反對,從東京趕到燕京,向忽必烈如實稟告了林衍廢立的經過。於是忽必烈逮捕了林惟乾,傳林衍入朝對質,又在元宗的請求下發兵護送元宗和世子回國,並作為剷除林衍的後盾。與此同時,元宗還向忽必烈請求下嫁公主於世子和設定達魯花赤於高麗,忽必烈批准後者,對於前者則要求元宗以實際行動報效蒙古後方能應允。二月十六日,元宗和世子在頭輦哥所部蒙古兵及達魯花赤脫脫兒(脫朵兒)和焦天翼的護送下啟程返回高麗。二月二十五日,林衍憂懼而死,其子林惟茂接任教定別監,企圖做最後的掙扎。元宗在回國途中派大將軍鄭子璵去江華島曉諭還都開京,同時派親信李汾成向對林惟茂心懷不滿的御史中丞洪文系(洪奎)、直門下宋松禮傳達誅殺林惟茂的密旨,於是他們利用三別抄發動政變,生擒林惟茂並斬首於市,這是至元七年(1270年)五月十四日的事。五月二十七日,元宗抵達開京。林惟茂之死標誌著百年武人時代落下了帷幕,高麗的政權終於回到國王手中,而元宗還都開京則意味著高麗對蒙古的徹底屈服。
林衍廢立期間,西北面的官吏崔坦、李延齡等以反對林衍為名趁機起事,幾乎殺光西北面的朝廷命官,然後以西京諸城投降蒙古,忽必烈接收了這些城池,設為東寧府,高麗的西北疆域遂從鴨綠江退至慈悲嶺。元宗請求忽必烈歸還這些土地,但被忽必烈拒絕,直到二十年後才歸還高麗。
元宗還都開京後,懷疑三別抄會拒命,便派將軍金之氐去江華島遣散三別抄。金之氐取回三別抄的名籍後離開江華島,將軍裴仲孫、別抄指諭盧永僖等便發動三別抄造反,擁立承化侯王溫(高麗顯宗之子平壤公王基的七世孫)為王,他們擔心江華島守不住,很快就攜帶公私財貨、裹挾無數男女渡海南逃,轉進高麗西南端的珍島。元宗派參知政事申思佺配合蒙古兵追擊不及,江華島反倒遭到蒙古兵的洗劫,元宗阻止無效,這是至元七年(1270年)六月的事。隨後元宗派金方慶會同蒙古兵進攻珍島,遭到三別抄頑強抵抗,到至元八年(1271年)五月才攻下珍島,裴仲孫失蹤,王溫被殺,餘黨金通精等亡命耽羅濟州島)。至元十年(1273年)四月,耽羅終於被元麗聯軍攻破,金通精等被殺,三別抄之亂宣告平定,高麗蒙古戰爭從事實上結束。元朝看到耽羅適合牧馬,便將耽羅據為己有,在島上設定了達魯花赤。

東征前薨

元宗出水就陸後,開始落實蒙古(後改國號為大元)所要求的“六事”,他命世子王諶率衣冠子弟去蒙古,代替高宗時所派的永寧公王綧做禿魯花(質子),又聽任蒙古所派的達魯花赤干涉高麗,達魯花赤不僅代表蒙古監督高麗,還設定巡馬所,負責治安與偵察,滲透到高麗的司法權。不過元宗在位時的達魯花赤如脫脫兒、李益等都還算善撫之官,沒對高麗有過分的要求。
“六事”的其餘諸事都是圍繞征討日本展開的。早在至元二年(1265年),亡命蒙古的高麗人趙彝對忽必烈說高麗以東有個日本國,漢唐以來時常朝貢中國,建議忽必烈通過高麗招諭日本。忽必烈於翌年派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出使高麗,令元宗協助招諭日本。元宗派樞密院副使宋君斐、侍御史金贊陪同黑的等去日本,他們來到巨濟島,只見“大洋萬里,風濤蹴天”,高麗方面便勸蒙古使者返回,並向忽必烈奏報高麗與日本並無官方往來,還發誓道“聖恩天大,誓欲報效,如有可為之勢而不盡心力,有如天日”。事實上,高麗不僅誇大了去日本的難度,也隱瞞了他們兩年前才派洪濘、郭王府(郭預)去日本的事實。忽必烈不吃高麗這一套,繼續派黑的、殷弘督促高麗聯絡日本,元宗被迫派起居舍人潘阜攜帶忽必烈詔書及高麗國書,於至元五年(1268年)正月抵達日本太宰府,由於日本對蒙古的警惕,潘阜沒得到任何回復,便在半年後返回高麗。潘阜滯留日本期間,忽必烈就打算對日本動武,命令高麗“備兵一萬、造船一千”,以助蒙古征討南宋或日本。同年十一月,黑的、殷弘第三次來高麗,元宗派申思佺、潘阜等陪同他們去日本,在至元六年(1269年)春抵達對馬島,由於日本人拒絕他們入境,他們便抓了兩個對馬島人去燕京。同年秋,林衍當權的高麗派金有成、高柔護送兩名對馬島人回日本,並攜帶要求日本臣服的蒙古中書省牒狀及高麗國書,日本京都朝廷雖起草了返牒,但在鎌倉幕府的指示下沒有送出,金有成等滯留多時,無功而返。元宗還都開京後,忽必烈加緊催促高麗造船以征伐南宋或日本,又派趙良弼兩度經高麗赴日招諭,除了帶回一批日本使團去元朝外,沒有實質性進展。至元十年(1273年),南宋重鎮襄陽失守,元朝無須通過高麗攻打南宋;不久後盤踞耽羅的三別抄餘部被剿滅,高麗順理成章地成為元朝專攻日本的基地。
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忽必烈派洪茶丘等督促高麗造大船三百艘,正式將征日計畫付諸實施,元宗命金方慶等負責高麗方面的工作,一共動員了30500餘名高麗工匠與民夫,史稱“時驛騎絡繹,庶務煩劇,期限急迫,疾如雷電,民甚苦之”。五月,一萬五千名東征元軍來到高麗,同月世子王諶在元大都與忽必烈的女兒忽都魯揭里迷失結婚,作為強化元麗關係的措施。五月三十日,高麗所打造的大小戰船900艘完工。元宗還沒等到東征之役打響,就在六月十八日薨於開京堤上宮,享年五十六歲。死後廟號元宗,諡號順孝大王,葬於韶陵。至大三年(1310年)在其孫高麗忠宣王的請求下,元朝賜謚“忠敬”。

軼事典故

拒浴華清

元宗以太子身份入朝時,途經京兆府(今陝西西安),當地官員邀請他去華清宮泡溫泉。元宗謝絕道:“這是唐明皇曾經使用過的,雖然時代不同,人臣怎敢褻瀆呢?”聽到的人都嘆其知禮。

改名風波

元宗在位時,他所寵信的一個術士白勝賢宣稱圖讖有“姬龍之後重興”的說法,建議元宗改用周康王的名字釗。元宗改名後,又想起高句麗故國原王高釗戰死的歷史,感覺不吉利,又恢復原名。

家族成員

  • 父親:高麗高宗王㬚
  • 母親:安惠太后柳氏
  • 妻子:順敬太后金氏(金若先之女,太子妃時病故)
    ——慶昌宮主柳氏(新安公王佺之女,繼任太子妃,後立為王后,忠烈王時被誣呪詛而貶為慶昌宮主)
  • 兒子:高麗忠烈王王昛(順敬太后金氏所生)
    ——始陽侯王珆(慶昌宮主柳氏所生)
    ——順安公王琮(慶昌宮主柳氏所生)
  • 女兒:王氏(順敬太后金氏所生,早夭)
    ——慶安宮主(慶昌宮主柳氏所生,嫁齊安公王淑)
    ——鹹寧公主(慶昌宮主柳氏所生,嫁廣平公王譓)

歷史評價

  • 高麗史》:元宗之為世子也,權臣專權,恣行不義,畏上國討罪,不樂內附,蒙古之兵,連年壓境,中外騷然。王承父王之命,親朝上國,摧伏權臣跋扈之志,遂使疽背而死。又阿里孛哥以憲宗嫡子,阻兵上都,世皇以藩王在梁楚之郊,而乃能識天命民心之去就,舍近之遠,世皇嘉之,至以公主歸於王子,自是世結舅甥之好,使東方之民享百年昇平之樂,亦可尚也。但其三別抄內叛,侵掠州郡,元遣將帥求索無已,是宜宵旰圖治之日也。顧乃溺於宴安,以致媵嬙蠱其心志,閹人專其出納,惜哉!
  • 東國通鑑》:胡元威制天下,元宗親朝款附,得結姻好,摧伏權奸,宜可以少紵國患,而反見侵擾,國家亦多故矣。

影視形象

武神》(2012年MBC大河劇),白承佑、康星民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