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縣誌

高青縣誌

《高青縣誌》(1978~2004)作為高青縣第二輪修志的重要成果,總體而言,在實際編纂中創新了第二輪修志工作思路,較好地突出地方特色,體現了時代精神,但該志在篇目設計、框架結構、內容記述、行文規範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共性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高青縣誌
  • ISBN:7-80088-205-5
  • 頁數: 568頁
  • 定價: 29.50元
  • 出版社: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高青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陳景文 主編 李宗嶺 副主編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4000冊 750千字 568頁 彩圖 16碼 29.50元 ISBN7-80088-205-5
高青縣境歷史上分屬高苑、 青城兩縣。 高苑縣修志始於明代。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縣葛臣主修《高苑縣誌》已佚;萬曆二十三年(1595),馮文盛主修《高苑縣誌》書佚無考。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弼纂修《高苑縣誌》,同年刻本;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縣古今譽主修《高苑縣誌》,共10卷,同年刻本;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縣令張耀壁纂修《高苑縣誌》,共10卷,為舊志之善本,1758年刻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王傳缽主編《高苑縣鄉土志》,山東省博物館藏有抄本。民國24年(1935) ,邑人劉蘊山、李林源、馬連池等人纂修《高苑縣誌》,因刻本刊行後,逢抗日戰爭爆發,官府無藏本,僅有流散於民間者。
青城縣修志始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縣令王儀修;邑人楊夢袞編纂《青城縣誌》,歷經10年成書,全志2卷,萬曆四十年(1612) 刻本。清乾隆二十年(1755)前後,本縣舉人張倬主修《青城縣誌》,未刻;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縣方風主修《青城縣誌》,共12卷,刻本,嘉慶二十三年(1818)補刻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又補刻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縣鄒尚志補修,此本已佚;光緒十九年(1893)、民國18年(1929)曾兩次續修《青城縣誌》,未刻。民國24年(1935) ,縣長楊啟東續修《青城縣誌》,共4卷(6本)。
1982年9月, 高青縣成立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83年設縣誌辦公室,開始蒐集歷史資料, 並蒐集資料6000萬字。1990年8月定稿。內容記述斷限,上溯清末民初,下至1985年。縣誌主體部分有:概述、大事記、建置、自然地理、人口、農業、水利、林業、工業、交通、郵電、商業、工商·物價·計量、財稅·審計、金融、城鄉建設、黨派·民眾團體、政權·政協、人事·勞動、民政、軍事、公安·司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風俗民情、人物共29編。
高青縣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曾為齊國腹地。西漢初設定高苑縣,金天興二年(1233)始置青城縣。1948年高苑縣與青城縣合併為高青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縣城定於田鎮,1956年高青縣與齊東縣合併為齊東縣,1958年析齊東入鄒平、博興地。1961年復置高青縣,隸惠民地區專員公署管轄。1989年12月劃歸淄博市。
高青縣地處淄博市北部,北依黃河,南靠小清河。北西隔黃河與惠民縣、濱州市相望,東與博興縣及濱州市接壤,南部與桓台縣、鄒平縣相鄰。1985年縣境東西最大橫距47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6千米。面積896.5平方千米。轄5鎮14鄉、825個自然村,總人口35.8萬。
高青縣屬黃泛衝擊平原,西高東低,土壤質地良好,適於糧棉等多種農作物生長。本地屬北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 陽光充足,全年無霜期平均189天。土地資源豐富,土地開發潛力大,總土地面積為83100公頃,人均0.2340公頃,耕地面積43667公頃,人均0.1380公頃。水資源較充足,域內黃河過境長度49千米,現建有劉春家、馬扎子兩座引黃閘,總設計引水能力65.3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44480公頃。農副產品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 生態環境好。境內油氣資源豐富,探明石油儲量1億噸以上,天然氣儲量15億立方米,是勝利油田的主要油區之一。
本縣工業始於1950年。到1985年,逐步形成機械修配、糧油加工,染織、造紙、工藝品製作、釀酒等協調的工業結構,全縣工業總產值是9929萬元。 其邑古為齊之花囿,有狄城遺址和袞龍橋。其地古有濟水,今有黃河,盛產糧、棉、桑、麻,更有沉睡億載之地下石油,今日得見天日。著名人物有秦末田橫、西漢倪寬等。 在國難深重、民不聊生之際,中國共產黨率高青人民,點燃起抗日游擊戰爭的烈火,創建了以高苑為中心、聯繫膠東與魯南的抗日游擊根據地。經過奪取抗日勝利,進行土地改革、建立民主政權,高青人民終於獲得了解放。高青人民積極支援解放戰爭,掀起參軍、參戰熱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做出了貢獻。
新編《高青縣誌》1994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高青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孟繁國主編 孟慶堯副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年 5000冊 1350千字 731頁
398.00元
ISBN 7―101―04921―4
《高青縣誌》始修於2003年4月,2005年12月印刷出版,歷時2年零8個月。該志時間斷限為1978至2004年。全書由概述、大事記、專志、人物、附錄5部分組成,專志共設22編,依次為:建置區劃、自然環境、人口、政黨群團、政權政協、政務、政法軍事、農業、林果業、水務、工業、油區、開放開發、商貿、財稅金融、城建環保、交通郵電、經濟綜合管理、教育體育、文化科技、衛生、社會風情。
高青縣位於淄博市北端、黃河下游的衝擊平原上。黃河沿北部邊緣過境,境內長度為46.92公里。2004年,全縣總面積831.3平方公里,人口36.1萬人。境內資源豐富,環境優美。黃河、小清河、支脈河、北支新河四條大中型河道橫貫東西。開發中的高青、正理莊、大蘆湖三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4億噸,花溝、正南、高北三個天然氣田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5億立方米。林木覆蓋率達21.3%,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也是全省菜籃子工程基地縣。
境內農業在全縣國民經濟中居於基礎地位。傳統的糧經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棉花和水稻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生產力得到了空前解放,農村經濟快速發展。1978至1984年,糧食總產由8.05萬噸提高到12.87萬噸,棉花總產由0.12萬噸提高到2.45萬噸,農業總產值由5298萬元提高到20733萬元。棉花成為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1990年後,高青縣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立足最佳化產業結構。2004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6.61億元,糧食21.94萬噸,棉花2.33萬噸,瓜菜58.14萬噸,肉類2.53萬噸。
1978年,高青縣工業僅有紡織、地毯、食品、油棉加工等幾個工業門類,封閉的計畫經濟體制,導致企業缺乏生機。1984年,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打破了企業“吃大鍋飯”的格局。進入21世紀,高青縣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重中之重。至2004年,全縣共引進投產、在建、簽約項目744個,實際利用縣外資金27.5億元。是年,全縣工業形成了紡織服裝、食品釀造、油棉加工、機械鑄造等十餘個門類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49.6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74億元。7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8.66億元,利稅2.67億元。
到2004年底,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1330公里,形成了四橫六縱一環的公路交通網路。全縣電話用戶為8.2萬戶,行動電話用戶6.4萬餘戶,網際網路用戶1.2萬餘戶。全縣完成中國小校舍改造,建成教育初步現代化縣,教育資源得到最佳化配置。科技進步明顯加快,被國家科委評為科學技術工作先進縣。完成唐坊鎮、木李鎮衛生院改貌和250處村衛生室的規範化建設,人民民眾醫療保健水平顯著提高。
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1994年起,開展創建全國模範油區活動,油田和地方實現雙贏發展。全縣社會治安良好,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雙擁工作紮實深入,1999年被國家民政部評為愛心獻功臣行動先進縣。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創建活動,1999年、2001年、2004年,高青縣連續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