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鎮(湖北省石首市下轄鎮)

高陵鎮(湖北省石首市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陵鎮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它東臨久合垸鄉、西接公安縣藕池鎮,南交團山鎮,北連南口鎮。石首市高陵鎮是1997年撤鄉遷址建立的新鎮,版圖面積76.85平方千米(2017年),鎮政府駐高陵22個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30363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陵鎮
  • 外文名稱:Gaoli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北省石首市
  • 下轄地區:22個村,2個居委會
  • 政府駐地:高陵
  • 電話區號:0716
  • 郵政區碼:434414
  • 地理位置:中國中部
  • 面積:76.85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30363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火車站:石首火車站
  • 車牌代碼:鄂D
概況,沿革,行政區劃,交通,人口數據,教育文化,民俗文化,特產,領導分工,

概況

高陵鎮位於石首西南,北接荊宜,西連湘岳,距石首城區10公里,荊岳鐵路、江南高速、436省道、221省道穿境而過。版土面積76.85平方千米(2017年),轄21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30363人(2017年)。
高陵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明嘉靖年間內閣賢相,禮部尚書張璧誕生在此。明朝三朝元老內閣首輔楊溥歸葬在此。高陵鎮秉承“清廉自重、光明磊落、關愛民生、勵志奮為”的楊溥精神,高陵鎮踏著發展浪潮,高舉“工業興鎮”大旗,帶領全鎮幹部民眾展開了一場篳路藍縷的開拓,石首鄉鎮工業經濟的橋頭堡已巍然屹立。
工業經濟迅猛發展。2010年,九龍都民營經濟園拔地而起,先後投入資金近4000萬元,園區道路、下水道、橋樑、電網、自來水管網、太陽能路燈及創業標牌等基礎設施也相繼配套到位,園區功能和承載力不斷增強。2013年,全鎮規模企業達12家,完成企業生產總值6.8億元,實現國地兩稅600萬元。招商引資成果豐碩,2013年,簽約了菱電製冷、巧生活居家、天泰緣紡織、鄂南明珠食品等4家企業,計畫投資總額4.2億元;洽談項目包括荊州楚君食品、上海綠億集團、廣東中山電子、山東生物有機肥等6個,計畫投資總額10億元。2014年,高陵鎮完成規模企業總產值11.6億元,同比增長114.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3億元,同比增長25.6%;新開工建設項目11個,其中過億元的項目5個;2013年完成稅收收入610萬,2014年突破800萬,增幅居全市鄉鎮前列。一個個數據,是高陵鎮工業平穩形勢的有力說明,同時,也是高陵鎮多年致力於在工業方面“築好巢,引好鳳”,傾心服務,開啟工業發展“加速度”的一大證明。
農業產業特色鮮明。先後發展壯大了荊襄九郡米業、興源棉紡、華林木業等一批荊州市級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全鎮油菜統一供種面積達4.5萬畝,被農業部授予“萬畝油菜高產創建示範基地”。率先在全市探索水稻集中育秧新路徑,創辦工廠化育秧基地1000餘畝。2013年,全鎮成立家庭農場15家,其中鑫平肉牛養殖家庭農場為全市規模最大的肉牛養殖場;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總計27家。2014年,高陵鎮完成農產品加工業產值7.51億元,同比增長172%;新培育荊州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家——旭欣米業有限公司,完成農產品加工企業小進規1家——聯泰服飾有限公司,全鎮農產品加工規模以上企業達到6家。
社會事業蒸蒸日上。城鎮面貌變化顯著,投資2680萬元,對楊溥大道進行改造,成為石首西南一道靚麗風景線;S436省道建設如火如荼,該項目總投資2700萬元。農村文體活動日益豐富,投入50萬元新建村級文化廣場15個,全鎮廣場舞大家跳進行火熱。辛卯年高陵杯”全國春聯大獎賽、荊州市科技下鄉周等活動的成功舉辦,更是有力的提升了我鎮的影響力。建設中心村莊。高陵鎮黨委、政府重金聘請湖北省城市規劃院專家高起點、高規格對茅草街中心村莊按照“江南水鄉”風格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分8年投資2億元遷村騰地,吸引黃陵公、渠家湖等5個村1000戶農戶集中居住,目前項目一期144戶正在建設之中,就已被周邊村民搶購一空。

沿革

解放初屬藕池區,1952年改屬茅草區,1953年屬團山區。1958年為合城、新陵管理區,屬團山公社。1961年改為合城、栗林、復陵三個公社,屬團山區。1966年,合城改名四新,復陵改名紅旗,栗林改名紅鋒。1974年撤區並社,為四新公社。1980年因與駐地名稱不統一,更名為茅草街公社。……1987年為茅草街鄉。1996年,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轄譚家洲、黃陵公、瞿家湖、柘林橋、周家湖、三興公、石安、茅草街、高陵崗、月堤拐、關山壋、楊桐咀、固城湖、王家崗、晏家巷、栗林咀、徐家崗、多子橋、長港、牛車墩、流合垸、三字崗22個行政村和茅草街居委會。
1997年,撤銷茅草街鄉,設立高陵鎮,駐地遷至高陵崗。鎮以駐地高陵崗為名。2004年,鎮政府駐高陵,人口34631人,面積82平方千米,轄高陵崗1個居委會和高陵崗、月堤拐、官山壋、枯林橋、周家湖、三興公、石安、徐家崗、多子橋、長港、楊同嘴、固城湖、王家崗、晏家港、栗林嘴、譚家洲、瞿家湖、茅草街、牛車墩、流合垸、三字崗、黃陵公22個行政村和譚家、何家2個園藝場。2005年,人口35036人,轄公主橋1個居委會和高陵崗等22個行政村,2個園藝場。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1081109:~001 121公主橋居委會 ~002 123茅草街居委會 ~200 220譚家洲村 ~201 220黃陵公村 ~202 220瞿家湖村 ~203 220柘林橋村 ~204 220周家湖村 ~205 220三興公村 ~206 220石安村 ~207 220茅草街村 ~208 122高陵崗村 ~209 220月堤拐村 ~212 220固城湖村 ~213 220王家崗村 ~214 220晏家巷村 ~215 220栗林咀村 ~216 220徐家崗村 ~217 220多子橋村 ~218 220長港村 ~219 220牛車墩村 ~220 220流合垸村 ~221 220三字崗村 ~222 220紅陽村 ~501 220何家灣園藝場

行政區劃

其轄公主橋、高陵崗、月堤拐、官山壋、柘林橋、周家湖、三興公、石安、徐家崗、多子橋、長港、楊
同嘴、固城湖、王家崗、晏家港、栗林嘴、譚家洲、瞿家湖、茅草街、牛車墩、流合垸、三字崗、黃陵公、譚家園藝場、何家園藝場。鎮政府駐高陵22個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30363人(2017年)。
高陵崗村月堤拐村紅陽村固城湖村王家崗村晏家巷村譚家洲村黃陵公村瞿家湖村拓林橋村周家湖村
三興公村石安村茅草街村粟林嘴村徐家崗村多子橋村長港村牛車墩村流合垸村三字崗村
(註:紅陽村是由關山檔村和楊桐咀村合併而成)

交通

該鎮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湘鄂兩省三縣(市)(石首公安安鄉)的交界部位,距石首市城區9公里,北通荊宜(207),南接岳陽(107、318),交通便利,是“明有賢相,史稱三楊”之一的明朝英武殿大學士楊溥的故地,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區。
該鎮盛產糧、棉、油、瓜果、蔬菜、資源豐富。工業生產以建築防水和月影純水為龍頭,截至2005年,建起了系列化工企業,生產化工系列產品20多個。
該鎮在交通便利、環境優越、信息暢通、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等諸多優勢的基礎上,三大戰略一起抓,2005年以來,該鎮以農民增收、結構調整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形成了以優質糧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魚禽套養等四大特色農業主體;以工業興鎮、招商引資為重點,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了建築防水、農副產品加工、月影純水和造紙等四大系列的民營經濟體系;以統籌城鄉發展,活躍二、三產業為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為實現工業強鎮、農業大鎮、商貿富鎮、明星城鎮四大城鎮目標而努力奮鬥。
高陵鎮高陵鎮
高陵鎮地處石首西南邊陲,距石首城區10公里,是湘鄂兩省,公安、石首、安鄉三縣(市)的結合部。東與本市南口鎮一橋之隔(管家鋪大橋),北隔安鄉河與公安縣藕池鎮為鄰,西北抵安鄉河與公安縣黃山頭鎮相望,南與湖南安鄉縣官當鎮和本市團山寺鎮接壤。被長江四口之一的藕池口支流和安鄉河環抱。1954年淤塞的栗林河由北向南縱貫該鎮境地12.5公里,形成了“三河夾兩垸”地域格局。管家鋪大橋、安鄉河大橋將高陵鎮、藕池鎮、南口鎮相連貫通,形成了三鎮鼎立,高陵居中的地理格局。高陵地形平坦,幅員遼闊。
高陵鎮高陵鎮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石首市高陵鎮初級中學石首市高陵鎮初級中學
總人口
34580

17877

16703
家庭戶戶數
9105
家庭戶總人口(總)
33614
家庭戶男
17357
家庭戶女
16257
0-14歲(總)
7602
0-14歲男
3905
0-14歲女
3697
15-64歲(總)
24903
15-64歲男
13039
15-64歲女
11864
65歲及以上(總)
2075
65歲及以上男
933
65歲及以上女
114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4276
該鎮已基本完成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摸底工作,截至2009初年,全鎮共有農村勞動力17862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7268人。該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已組織農民外出務工共256人。
30363人(2017年)。

教育文化

石首市高陵鎮初級中學1969年創辦,始定名為“四新國小中學部”,1975年國小、中學分設,定名為“石首縣四新中學”(初、高中混辦、1981年撤高中),後因行政區劃更名,曾經更名為石首市團山區茅草街初級中學、石首縣團山區中學、石首縣茅草街鄉初級中學,原址茅草街街道北端,是荊州市一所重點初級中學。1997年起使用“石首市高陵鎮初級中學”名稱,1998年,學校抓住災後重建機遇,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下,學校與晏家巷職業中學合併實現整體搬遷,遷址高陵崗開發區,屬於湖北省98災後重建項目學校。到2009年,學校有占地面積56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700平方米,擁有寬敞明亮的四層教學樓一幢,功能齊全的四層綜合樓一幢,舒適潔淨的四層學生公寓樓一幢,豪華氣派的多功能餐廳一幢,(就是1.沒有桌子椅子,2.就是一層,還沒有排水的地方,3.早上做出來的饅頭可以砸死人。我就是高陵中學出來的。)雄偉挺撥的六層教工宿舍樓一幢,400米的環形跑道,三個標準的水泥籃球場和水泥排球場、足球場、桌球台,單雙槓運動設施一應俱全,學校環境優美、布局合理,“三區”嚴格分設各類設施基本配套,擁有固定資產約一千二百萬元,文化建設品味高,育人環境氛圍好。2009年,學校開設26個教學班,在籍學生2193人,教職工76人,其中專任教師71人,任命在職幹部9人,黨員16人,具有大學專科和專科以上學歷的66人,學歷合格率93%以上。荊州市骨幹教師2人,石首市骨幹教師5人,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22人。
農業基地農業基地

民俗文化

勤儉樸實的民俗高陵人向來以勤勞節儉為榮,素以“早起三日當一工,”“富日子當窮日子過,”“正三年,反三年,縫了補了又三年”等諺語。尊老愛幼,以禮待人,亦為石首人傳統美德。清末民國時期,鄉村一般設有攤棚(轎式小木屋),遇生活不能自理的鰥寡孤獨,鄉民抬著串村走戶,輪流供食。新中國建立後,市、鄉、鎮均設有敬老院,村組設有“五保”,對鰥寡孤獨贍養照顧周到。言行講禮貌,如主客對話,答道:“吵鬧了”,“多謝”,“到我家走走”,主人答:“得罪了”,“慢走”,“請再來”。與陌生人對話,先得“請問您(liang)貴姓”,答:“不敢姓趙”。故有“石首禮行大,開口就是您(liang)家(ga)”之評。紅白喜事,親友鄰里互相幫忙,祝賀、禮尚往來。與人同行,小顧老,強扶弱。各姓均有族譜,明文立有族規家訓,提倡和表彰好人好事,懲治行惡不孝者。
高陵鎮中學高陵鎮中學
春節 俗稱過年,農曆正月初一, 天將拂曉,全家老小,衣冠整潔,齊集廳堂,燒香點蠟,拜祖先,然後開大門,(謂“開財門”)焚香燭,鳴鞭炮,朝拜天地,謂之“出行”,隨之晚輩依次給長輩拜年,初二、初三,鄰里親友之間相互祝拜,俗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拜地方”之諺。初一至初三,家裡不得做新鮮飯菜,不得挑水掃地動針剪。初三“燒鬥神紙”。初一至初十五,舉行舞龍、舞獅、玩彩蓮船、蚌殼精、唱地花鼓、踩高蹺、小孩玩草把子龍等文娛活動,俗稱“玩春景”。過了十五,“玩春景”停止,開始農事,但草把子龍可玩到二月初二土地菩薩生日這天。
結婚 又稱完婚。結婚前,必辦三茶六禮:擇日請“吃肯飯”,求岳家肯嫁,然後每逢節氣,給岳家送禮;“報期”時(即把結婚日期報知岳家),給岳家大送酒肉;婚前一日“過禮”,將鐲飾、衣物、酒、肉、魚用“禮箱”抬至女家。是日,男女雙方均行“告祖禮”,男家吃“封盒酒”,女家吃“開盒酒”。 男家以9童男陪新郎,謂陪10弟兄,女家以9閏女陪新娘,謂陪10姊妹。大婚之日,男家抬花轎至女家迎娶新娘,花轎到,女方要“哭嫁”,母女哭訴離別之情。新娘依“離家不穿娘家衣,上轎不踏娘家地”之俗,徹底換上男家所製衣飾,由兄長背入花轎。一般用轎車接送,轎車接至男家。鼓樂鞭炮齊鳴。新娘入屋,不準踏門檻,不能見祖先神位,由“交親婆”牽入洞房。次日早晨,新郎新娘抬糖茶敬獻親友、親友須“丟茶錢”。婚後3日,新郎陪新娘回家探親,但不得住宿,謂“小回門”,蜜月後,新娘回娘家住1月,謂”大回門”。
石首市高陵鎮地圖石首市高陵鎮地圖
生育 婦女生頭胎,產前娘家須送嬰兒衣衫、尿片及糖、蛋等。產後女婿以公雞(有的生男送母雞)、 紅蛋、白酒等回岳家報喜。產後三日,以紫蘇、艾葉溫水為嬰兒“洗三朝”,爾後岳家備衣物、搖籃及雞、蛋、糖、米等“送粥米”。嬰兒滿月,剃滿月頭,除胎髮,並請親朋好友吃滿月酒,此時產婦方可入鄰家門。嬰兒滿周歲,岳家及親友再以禮物相贈,操 “周歲慶”,並陳設書畫、筆硯、算盤、秤尺、 珍寶等,任小孩抓取,預卜將來職業。新中國建立後,實行新法接生和“五期”照顧,對獨生子女尤其優待。
喪事 舊時 ,老人彌留之際,家居圍坐“送終”。 死後燒落氣紙,為死者沐身更衣,以布帛裹遺體,移榻“小殮”。在老者心窩放一雞蛋,謂滿足死者心愿──填滿心胸。爾後將死者鋪草、帳圍、衣物焚於曠野。訴告親友,舉辦喪事,設靈堂、子孫守靈舉哀,請僧道為死者抄度,與遺體告別,將死者移入棺內謂“易簀”,而後掩棺“封殮”。親朋好友悼軸、輓聯、挽幛、鳴鞭炮、焚香紙“開弔”。主孝人披麻戴孝,手持訃棍祭拜。然後“出柩”,孝男孝女及親朋擁棺至墓地落葬,一路揚幡吹奏。中途,主孝人迎回靈牌,設靈位,置靈室,長夜燈火不滅,晚輩輪流守靈,三年內每食必“叫飯”。葬後三晚,孝子束草秸為火把,繞墳“煙告”。死後每隔七天,燒一次紙,延至“五七”或“七七”,名謂“燒七”。爾後一周年“小祥”, 二周年“大祥”,三周年壇祭,化靈室,另做木牌靈位供於神龕或祠內,名謂“升堂”。 新中國建立後,提倡厚養薄葬,以追悼會代替弔孝奏哀樂、致悼詞,追述死者生前事跡,勉勵後輩繼承遺志。1977年始,實行了殯葬改革,火葬已在城鄉普遍推行。
筵席 舊時主要用方桌,每桌8人,按禮俗論資排輩入席。婚嫁生壽,均吃10碗,但有豐薄之別。官戶為5魚5肉10海碗,平民為10品碗。一般是扣肉、酥肉、蒸肉、燜雞、全魚、魚塊、蛋卷、丸子、筍尖、蓮米等。但不管誰家筵席,必有三鮮頭菜(魚糕、肉丸子、刀口丸子拼成)否則為不敬,此俗一直延續至今。新中國建立後到70年代,基本沿襲舊俗,但菜花樣逐步更新,婚喪筵席無別。進入80年代,公私筵席更加講究,流行4冷或6冷8熱2湯或,12盤、16盤、多達24盤。講究色、香、味、形和營養,牛、狗、龜、新風鱉等肉視為珍餚。過去只飲糧食酒,後用麯酒、啤酒、香檳酒,今則用高級飲料和低度酒。
先秦時期楚人崇巫的習俗,經過了兩千年衍變和嬗替,積澱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內容。在民俗活動中,禁忌實際上是以消極迴避的方式實行自我抑制,其具體表現為:
石首市高陵鎮地圖石首市高陵鎮地圖
軀體禁忌:“男人的頭,女人的腰,只許看,不許撈(發陰平音,意為摸) 。”成年男子的頭,不準隨意摸,否則即被為輕侮或蔑視;女子到了青春期以後,腰肢部分(含臀、胯)旁人隨意觸及即被視為褻瀆、羞辱。
發須禁忌:家中父母亡故,男性親屬在出“五七”之前,不得理髮刮須,以示追思亡親;不理容顏,表明孝心。
頭面禁忌:頭面是人的尊嚴所在,“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俗語謂打頭、打臉是最損人的舉動。
性別禁忌:婦女的衣物不準當街晾曬,尤其不準撐有女子衣褲的晾衣竿橫穿過道;女子的帖身衣物晾曬時還須儘量避人眼目。女人懷孕之後,忌參與其他人家的嫁娶慶典;婦女在月經期內,忌進寺、觀;女人忌參與建灶、上樑等活動。
用餐禁忌:用餐前,忌用筷子敲空碗,因為只有乞丐討食時才敲空碗;用餐後,忌將筷子橫擱碗上,因為只有給亡靈“叫飯”才將筷子這樣放。
語言禁忌:忌凶禍詞語,親人去世,不說“死”而說“去了”、“不在了”;棺材稱“壽材”、“壽木”;年節之際,忌說“見鬼”,門楣廳堂須貼“童言無忌”紅紙條,以防兒童“放快”。
社交禁忌:來客招待吃雞蛋,忌單數亦忌兩個,本地方言“二黃”為罵人語,故有此忌。客人落座後,忌抹桌、掃地、否則即有驅客之嫌。
鼠類禁忌:對老鼠敬之為“高高爹”,取其常在房樑上活動之意。老鼠機警、善齧,因擔心它咬毀衣物,故而敬若神明;再則民間迷信若老鼠棄家而去,此地必有水火之災,故以此稱為媚之。與此相應,農村也對黃鼠狼有所禁忌。
名姓禁忌:單丁家庭的男陔從小皆不慎重取名,常稱之為“狗兒”、“沙(母)牛”、“奶子”、“尿泡”等蔑視性小名,以防被鬼魅所侵。

特產

炸胡椒
炸胡椒單看這個菜名,你肯定不敢吃。其實炸胡椒是用玉米和辣椒(當地方言稱辣椒為胡椒)發酵後製成的,是當地的一道家常菜。
炸胡椒炸胡椒
做的時候先把玉米磨成玉米茬子,洗淨控乾水後和著切碎的紅辣椒一起攪拌好,然後放在密閉的容器里進行發酵。炸胡椒發酵的時候是不能放水的,但是製成成品後的炸胡椒卻是晶瑩和潤,原因就是在發酵的過程中辣椒自身帶著的水分浸到玉米茬子裡,這樣做出來的炸胡椒帶有已經綜合在一起的酸辣味,很是適合人的口感。
帶著酸辣味,色澤金黃還點綴著一點點的紅艷,保康人把炸胡椒下到油鍋里配上五花肉翻炒,快出鍋的時候加入適量的食鹽就行了。炸胡椒本身就帶有中國菜當中講究的色和香,在炒的時候只要炒出味就行了,最後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不禁食指大動。
細細嚼來,炸胡椒的酸辣裡帶著玉米原始的香味,因為是玉米所以還有一種很有韌性的口感,和著五花肉嚼來,韌的是炸胡椒,香滑的是五花肉,風味的確不同一般。
菜瓜菜瓜
柑子
柑子屬於柑橘的一種,味道酸甜,即使成熟後酸味依然很重,但是其對治療咳嗽十分有效,當地人將柑子剝去外皮,取整加冰糖、水用小火慢熬1小時,然後將汁與肉全部食下。
菜瓜
菜瓜皮為翠綠色,個大,一般一個成熟的菜瓜大約2-3斤左右。味道清甜,即可做水果又可當蔬菜食用。

領導分工

劉迪登:黨委書記,主持鎮委全面工作;
王志紅:黨委副書記、鎮長,協助主持鎮委全面工作,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主管工業經濟、村鎮建設,分管招商引資、安全生產、菸草、統計工作;
張凡喜:人大主席、黨委副書記,主持人大工作,主管財貿、農業農村,分管計畫生育、扶貧開發、勞動保障工作;
劉 娟:黨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主管黨務、綜治維穩,分管政法、群團、文教衛、發改、科技、信訪工作;
戴啟發: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宣傳委員,主持紀委全面工作,分管工業、招商引資;分管精神文明建設、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文化、血防、廣播電視工作;分管水利、防汛抗災;分管便民服務中心工作;
王新祥: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農業、統計、教育、衛生工作;
趙聲揚: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政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電力、菸草工作;
王艷瓊:副鎮長,分管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商貿、協管財貿工作;
張 煒:黨委委員、武裝部長,主持人武部工作,分管計畫生育工作;
雷光舉:黨委組織、統戰委員,分管組織、統戰、機關工作;
鄭海淼:黨委委員,分管工會、交通、安全生產工作;
鄒祖祥:政協聯絡組組長,分管民政、信訪、扶貧開發工作;
余志強:鎮人大副主席,分管城建、土管、環保、社區工作;
張凡斌:副科級幹事,分管農民負擔、農村財務、農村資產資源管理工作。
劉 敏:副科級幹事,分管黨務公開、“五個基本”建設工作;
扶文斌:副科級幹事,分管水產、林業、畜牧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