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頂樁

高蹺頂樁

高蹺頂樁又稱高樁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別具特色的高蹺舞蹈。集合腳下踩高蹺,高蹺頂人,高蹺抬閣,高蹺走獸抬人為一體的演出故事形式,是山西省澤州縣西黃頭村特有的一種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蹺頂樁
  • 亦稱:高樁故事
  • 類別:別具特色的傳統舞蹈
  • 非遺項目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時間:2017年
故事特徵,故事裝扮,故事簡介,相關故事,故事現狀,

故事特徵

高蹺就是踩高蹺西黃頭高蹺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均高1.5米。
頂樁就是肩扛鐵制道具,上面固定小孩。全國有和其一樣的演出形式很多,叫法也不同。如山西背棍河南托裝背裝,其它地方也有叫扛樁肘閣等。
高蹺抬閣即是有兩人抬一人,或者數人抬一人或多人抬多人的高蹺表演。
高蹺走獸抬人是由兩人表演的抬人高蹺,將人與動物巧妙組合,精心裝扮的表演。
高蹺頂樁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是眾多表演形式的合成,並以踩高蹺的形式展現,叢西黃頭村“高蹺頂樁”可以看出,數千年來高蹺表演形式的多樣化發展結果。
在全國其它地方的高蹺演出都是單項演出,表演形式單一:踩高蹺不頂人,頂人不踩高蹺,高蹺抬人更加少。唯獨西黃頭“高蹺頂樁”故事既要踩高蹺表演,又要踩高蹺頂人,或者抬人表演,這樣的綜合性高蹺演出全國少有。
西黃頭村“高蹺頂樁”形成年代不祥,可能和西黃頭村的先祖的祖籍地有關,大約有300多年歷史。
西黃頭村“高蹺頂樁”故事有大小十支樁組成:其中六支頂單人樁,一支頂雙人樁;一支抬人樁;一支走獸樁;一支抬多人轉樁,共十支樁都是以踩高蹺的形式表演。西黃頭村“高蹺頂樁”每支樁都按一定的故事情節打制而成,上身頂的“樁枝”以精鐵根據故事情節打制而成,其所抬樁枝以木製而成,形象生動。

故事裝扮

每支樁共有5個人護理,其中有兩個人手中拿一根4米長,前邊V字形鐵叉樣的長桿,前後各一個來護理“小孩”;另兩個人護理踩“高蹺”的人,另外一人打道以防路邊行人。
演出妝扮時,踩“高蹺”人和所頂的“小孩”必須一起化妝,一起著裝。然後踩“高蹺”者坐到事先擺好的桌子上,腿上綑紮上“高蹺”,背上捆上鐵製造型“樁枝”,然後再穿上所妝扮人物的戲服。而“小孩”也要穿上戲服,騎坐在鐵樁上,再用布條將“小孩”腰和鐵棍緊緊捆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插於踩“高蹺”背後的“鐵棍”上。起步時,護理“小孩”的人用棍叉著“小孩”腰部,護理踩“高蹺”人拉著踩“高蹺”人的手一起將踩“高蹺”者拉起,然後一干人就可以緩慢前進。行走中,上面的“小孩”有的還要做動作。一走就可走“四五”里路,無論是走平地,還是上坡或者上台階。如果還要遠,就在中途放桌子將“小孩“取下來,休息片刻,然後再插上繼續前行。
高蹺頂樁
為了演出安全,“高蹺頂樁”前有兩個人抬的“連體高蹺”“大象樁”,上坐“小孩”拉象鼻開道;後有四個人抬的“轉樁”,上坐4個“小孩”敲樂器墊後;中間有兩個人抬的“穿心國”,上坐一個“小孩”閃扇,來回穿梭渲染氣氛。

故事簡介

第一支樁 大象樁
1﹑形狀:仿製大象形狀製作而成“連體樁”,象鼻子和象身各為一體,並結合在一起,能上下左右擺動。大象上身坐一小孩,拉動象鼻子擺動;下面有兩人踩高蹺抬動大象身體,以相同的特定步伐前進。另外還有兩人踩高蹺,一趕象,一牽象。“高蹺頂樁”故事的開路樁,領頭樁。
高蹺頂樁
2﹑故事情節:以表現中國南部藩屬小國向古中國進貢的場面。
第二支樁 穿心國
1﹑形狀:約5米長的長木槓,中部成下凹形狀。上座小孩,吸菸搖扇;另外兩人抬槓前進,該樁用以維護場面。
高蹺頂樁
2﹑故事情節:以表現《山海經》和《鏡花緣》中所記述“穿胸國”國民出行的故事,應是中國古代南方及周邊地區包括海南島及雷州半島一帶的宗教習俗。
第三支樁 劉金定回山
高蹺頂樁
1﹑形狀:該樁以單人踩高蹺頂單人為主:上部小孩站立扮刀馬旦,一手拿馬鞭,一手肩扛長刀;下部頂樁人扮囚徒,前行。
2﹑故事情節:本樁表現北宋女英雄劉金定下南唐,押解俘虜,得勝回山的場面。
第四支樁 劉海戲金蟾
高蹺頂樁
1﹑形狀:該樁單人踩高蹺頂單人為主:上立小孩為劉海,下部頂樁人為金蟾。
2﹑故事情節:該樁出自道教故事“劉海戲金蟾”的典故:劉海為得道,戲弄金蟾,金蟾咬釣而起,劉海乘勢騎上蟾背,羽化登仙而去。金蟾是一隻三足青蛙,古時認為得之可致富。因此該樁既表現劉海戲弄金蟾的場面,又寓意財源興旺,幸福美好。
第五支樁 河蚌樁
高蹺頂樁
1﹑形狀:該樁以單人踩高蹺頂單人為主:上立小孩扮河蚌,煽動蚌蓋,單腳擺動;下部頂樁人扮哪吒前行。
2﹑故事情節:該樁取自於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的神話故事:哪吒鬧海。故事中因妖龍作祟,殘害百姓,故引出哪咤大鬧龍宮水府,河蚌大亂的場面。此故事膾炙人口,該樁表現哪咤的天真爛漫與不畏強權精神。
第六支樁 白蛇樁
高蹺頂樁
1﹑形狀:該樁樁支設計巧妙,真假造型結合:上部左邊小孩騎白鶴,右邊為壽星老人造型;下部頂樁人以旦角身份穿白衣為主。
2﹑故事情節:該樁出自《白蛇傳》的神話傳說“盜仙草”部分,表現白蛇白素貞為救許仙,盜取靈芝仙草,遭鶴,鹿二仙童阻止,壽星老人(也就是南極仙翁)出於同情而贈以靈芝,救活許仙的場故事。
第七支樁 黑蛇樁
1﹑形狀:該樁上座小孩以和尚裝扮,下部頂樁人以旦角身份穿黑衣為主。
高蹺頂樁
2﹑故事情節:該樁出自《白蛇傳》的神話傳說“水淹金山寺”部分,表現法海高居金山寺,黑蛇小青(也說“青蛇”)用水淹金山寺的場故事。
第八支樁 雙人樁
1﹑形狀:該樁上部上座雙人,下部單人踩高蹺,是所有樁支中最驚險的一支。
高蹺頂樁
2﹑故事情節:該樁以表現名橋“趙州橋與張果老和柴王爺”的故事。張果老騎驢和柴王爺推車去試探魯班新橋趙州橋。張果老施用法術聚來了日月星辰,柴王爺聚來了五嶽名山,共同驗證大橋的堅實情況,老烏龜為護橋用盡全身力氣托住橋身,大橋才轉危為安的故事。
第九支樁 蓮花盆樁
高蹺頂樁
1﹑形狀:該樁造型奇特,上部左邊為母雞造型,右邊為燈燭造型,中部坐小孩戴五佛冠;下部為仙人造型。
2﹑故事情節:該樁以表現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祈雨鳳仙郡”的故事。玉帝不滿鳳仙郡郡主對自己的不敬,不給鳳仙郡下雨,設雞吃米山乾淨,燈燭燒鐵鏈鏈斷,才下雨。唐僧師徒為救鳳仙郡百姓,念經誦文,在赤腳大仙的指引下,為鳳仙郡祈雨的故事。
第十支樁 轉樁
1﹑形狀:該樁造型奇,大,中部紡花車轉動造型,上座四小孩手拿樂器,下部四人以抬轎形式抬動。
高蹺頂樁
2﹑故事情節:該樁以表現小孩天真爛漫,玩鬧的場面,為壓後樁。

相關故事

據了解發現,在河南嵩縣,湖北武漢也有和西黃頭“高蹺頂樁”故事一樣下面踩高蹺上面頂人的故事。河南嵩縣叫肘閣背裝,湖北武漢叫高蹺亭子但都是單項演出。
高蹺走獸現發現有山西沁水的高蹺竹馬,山西稷山的高蹺走獸,湖北宜昌的高蹺獅子,都不是高蹺走獸抬人
高蹺抬閣現發現有甘肅涇川的抬芯子,陝西西安的老爺高蹺和河南沁陽的高抬火轎等。
唯獨西黃頭村“高蹺頂樁”故事既有頂人高蹺,也有連體走獸抬人高蹺,還有抬閣高蹺綜合組成,這樣的表演形式全國無有。

故事現狀

高蹺頂樁”故事以其奇特造型,驚險,驚心的場面;集背樁,抬樁抬閣連體走獸為一體,以踩高蹺的形式再現,自成一體,為中華文化一瑰寶。
故事因社會的發展因演出用人多,鐵制道具的老化,人員的流失,小孩的稀少。現在人員忙於經濟,以無時間練習,故西黃頭村人以不在演出,急需得到拯救,但願這樣的文化遺產能夠不至於滅亡。
2013年,西黃頭村“高蹺頂樁”故事入選晉城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年末,被邀請參加2014年晉城市元宵節社火故事展演。
2017年10月,西黃頭村“高蹺頂樁”故事入選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