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不勝寒(漢語俗語)

高處不勝寒(漢語俗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處不勝寒”現在比喻一些位高權重的人,沒有知心的朋友,經常感覺被別人從高高的位置上推下來.簡單的說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裡的風寒.又比喻一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勝:現在通讀讀第四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處不勝寒
  • 類別:漢語俗語
  • 比喻:一些位高權重的人
  • 出自:《水調歌頭
  • 相關人物:蘇軾(北宋)
出處,緣由,

出處

出自蘇軾北宋)的《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旦:天亮
把:握
勝:承擔,承受
嬋娟:指月亮
“綺”拼音為:qǐ,念 yǐ 就錯了。
朗讀節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緣由

為什麼高處不勝寒?大氣的主要熱源是在地球表面,距離地面越遠,氣溫就越低,氣溫隨著高度增加而降低。難怪,宋朝蘇東坡也發出感嘆:“高處不勝寒”。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地點的氣溫也是隨海拔高度降低的,不過在山地的測點與低處平原的測點都接近地面熱源。
為什麼也會有這種溫度差別呢?原因是山地凸出於自由大氣中,高山上的溫度除了受本身的地面熱原影響外,還受到自由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山越高,山地地面溫度與自由大氣溫度的差值就越大,自由大氣對山地氣溫的調節作用就越明顯。
例如,廬山比九江高出1132米,冬季1月平均溫度卻從4.2℃降到-0.2℃;夏季7月從29.4℃降到22.5℃。冬季降低了4.4℃,夏季降低6.9℃。我們把兩個地點的溫度差除以它們的高度差(以100米為單位),就得到它們之間氣溫的溫度梯度,九江與廬山的溫度梯度1月是-0.39℃/100米,7月是-0.61℃/100米。
溫度梯度不僅隨季節變化,而且隨地形具體情況也有很大差異,例如,在秦嶺北坡就小於南坡,北坡年平均溫度梯度-0.45℃/100米,南坡卻有-0.54℃/100米。主要原因是在冬季,北坡有冷空氣經常聚集,減少了盆地與高山的溫度差值。北坡冬季月溫度梯度只有-0.34℃/100米,而南坡處在冷氣流的北風位置,1月仍有-0.54℃/100米,但在夏季這種情況並不存在,南北坡溫度梯度都是-0.55℃/100米。
另外,由於自由大氣的調節作用,高山上的溫度年變化和日變化也是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的,用最熱月溫度減去最冷月的溫度的差值表示年變化,稱為年較差。九江的年較差為25.2℃,到廬山就降到22.7℃,年較差不僅隨高度減少也可因坡向不同而有差別。秦嶺以北的西安年較差達27.6℃,到華山降到24.2℃,可是在秦嶺以南的安康年較差只有24.2℃,與華山幾乎沒有差別。當然,這與安康緯度偏南,雲、霧及降水較多的也有很大關係。
蘇軾《水調歌頭·中秋》一詞中,“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處於外放冷遇的地位。在此詞中,蘇軾把“瓊樓玉宇”暗喻為皇帝的居所,“高處不勝寒”更是巧妙地表明他已清醒地認識到在朝廷的風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一句,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充分說明了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抉擇上獨自徘徊的困惑心態,這正是蘇軾矛盾心理的糾結之所在,也是他中秋之夜一腔愁思的根源之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