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教材:煤及煤化學

高等學校教材:煤及煤化學

《高等學校教材:煤及煤化學》以煤的分子結構理論為核心,以煤質變化規律為主要內涵,系統地敘述了現代煤化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煤的生成過程及共伴生資源、煤的化學結構和物理結構、煤的組成(含煤的煤岩組成、煤的化學組成)、煤的物理性質和物理化學性質、煤的化學性質、煤的工藝性質、煤的分類方案八章內容。 《高等學校教材:煤及煤化學》是高等學校教學用書,可作為能源化學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礦物加工工程、煤田地質工程、採礦工程等專業“煤化學”課或相近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從事煤炭、電力、冶金、化肥、城市燃氣、煤炭焦化、煤炭液化、煤基碳素材料、煤質化驗以及其他與煤炭加工利用相關工作的科技人員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高等學校教材:煤及煤化學
  • 類型:科技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化學工業出版社
  • 作者:張雙全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234頁
  • 開本:16
  • ISBN:978712215911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高等學校教材:煤及煤化學》是高等學校教學用書,可作為能源化學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礦物加工工程、煤田地質工程、採礦工程等專業“煤化學”課或相近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從事煤炭、電力、冶金、化肥、城市燃氣、煤炭焦化、煤炭液化、煤基碳素材料、煤質化驗以及其他與煤炭加工利用相關工作的科技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第1章緒論
1.1概述
1.2煤炭在我國能源構成中的重要地位
1.3我國的煤炭資源現狀和前景
1.3.1我國煤炭資源的現狀
1.3.2我國煤炭資源的前景
複習思考題
第2章煤的生成過程及共伴生資源
2.1植物的演化及組成
2.1.1植物的演化
2.1.2植物的化學組成
2.2植物遺體的積聚環境
2.2.1泥炭沼澤的形成
2.2.2泥炭沼澤的類型
2.2.3成煤沉積環境模式
2.3成煤作用過程
2.3.1成煤條件
2.3.2腐殖煤的成煤作用過程
2.3.3主要聚煤期
2.4煤系共伴生資源
2.4.1煤層氣
2.4.2煤系共伴生礦物資源
複習思考題
第3章煤的化學結構物理結構
3.1概述
3.2煤分子結構理論
3.2.1煤大分子的構成
3.2.2煤大分子基本結構單元
3.2.3煤大分子結構理論
3.3煤的結構模型
3.3.1煤的化學結構模型
3.3.2煤的物理結構模型
3.4煤的超分子結構理論
3.4.1煤超分子結構的概念
3.4.2煤超分子結構的主要研究內容及方法
3.5煤分子結構的研究方法
3.5.1煤結構研究的方法論
3.5.2煤結構的研究方法
複習思考題
第4章煤的組成
4.1煤的煤岩組成
4.1.1巨觀煤岩組成
4.1.2顯微煤岩組成
4.1.3顯微煤岩組分分類及顯微煤岩類型
4.1.4顯微組分的反射率
4.1.5煤岩學在煤炭加工利用中的套用
4.2煤的化學組成
4.2.1煤的工業分析組成
4.2.2煤中有機質的元素組成
4.2.3煤中有機質的族組成
4.2.4煤中無機質的礦物組成及煤灰成分
複習思考題
第5章煤的物理性質和物理化學性質
5.1煤的密度
5.1.1煤的真相對密度
5.1.2煤的視相對密度
5.1.3煤的散密度
5.1.4煤的塊密度
5.2煤的硬度
5.2.1刻劃硬度
5.2.2顯微硬度
5.3煤中的孔
5.3.1煤的孔隙
5.3.2煤的裂隙
5.4煤的比表面積
5.4.1煤比表面積的概念
5.4.2煤比表面積的影響因素
5.5煤的潤濕性與表面自由能
5.5.1固體潤濕的基本原理
5.5.2煤的表面能及潤濕機理
5.5.3煤對水潤濕性的影響因素
5.5.4煤的潤濕熱
5.6煤的熱性質
5.6.1煤的比熱容
5.6.2煤的導熱性
5.7煤的電性質
5.7.1煤的導電性
5.7.2煤的介電常數
5.8煤的光學性質
5.8.1煤的反射率
5.8.2煤的折射率
5.8.3煤的透光率
5.8.4煤的X射線衍射
5.8.5煤的紅外光譜
5.9煤的磁性質
複習思考題
第6章煤的化學性質
6.1煤與氧化劑的反應
6.1.1不同條件下煤的氧化
6.1.2煤的風化與自燃
6.2煤與氫的反應
6.2.1概述
6.2.2煤加氫反應的機理
6.2.3煤的性質對加氫反應的影響
6.3煤與濃硫酸的反應
6.3.1磺化反應
6.3.2影響磺化反應的因素
6.3.3磺化煤的用途
複習思考題
第7章煤的工藝性質
7.1煤的熱解和煉焦性能
7.1.1煤的熱解
7.1.2黏結性煙煤熱解過程中的黏結與成焦
7.1.3中間相理論
7.1.4煤的黏結性和結焦性及其評定方法
7.1.5各種黏結性、結焦性指標間的關係
7.1.6黏結性指標與單種煤焦炭質量的關係
7.2煤的加氫液化性能
7.2.1概述
7.2.2煤加氫液化性能的評價
7.3煤的氣化性能
7.3.1煤的氣化反應性
7.3.2煤灰的熔融特性
7.3.3煤灰的黏 溫特性
7.3.4煤的結渣性
7.4煤的燃燒性能
7.4.1煤的發熱量
7.4.2煤的著火性能
7.5煤的機械加工性能
7.5.1煤的可磨性
7.5.2煤的機械強度
7.5.3煤的脆度
7.5.4煤的彈性和塑性
7.5.5煤的篩分特性及粒度組成
7.5.6煤的可選性
複習思考題
第8章煤的分類方案
8.1概述
8.1.1煤炭分類的意義
8.1.2煤炭分類的指標
8.2中國煤的分類方案
8.2.1中國煤炭分類舊方案
8.2.2中國煤炭分類新方案
8.2.3各類煤的特性及其用途
8.2.4中國煤炭分類編碼系統
8.2.5中國煤層煤的科學成因分類
8.3國際煤炭分類
8.3.1硬煤國際分類
8.3.2褐煤國際分類
8.3.3國際中、高煤階煤編碼系統
8.4各種工業用煤對煤質的要求
8.4.1煉焦用煤的質量要求
8.4.2發電用煤的質量要求
8.4.3氣化用煤的質量要求
8.4.4直接液化用煤的質量要求
8.4.5燒制水泥用煤的質量要求
8.4.6高爐噴吹用煤的質量要求
8.4.7製造活性炭用煤的質量要求
8.4.8燒結鐵礦用無煙煤的技術要求
8.4.9生產電石用無煙煤的技術要求
複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高等學校教材:煤及煤化學》是高等學校教學用書,可作為能源化學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礦物加工工程、煤田地質工程、採礦工程等專業“煤化學”課或相近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從事煤炭、電力、冶金、化肥、城市燃氣、煤炭焦化、煤炭液化、煤基碳素材料、煤質化驗以及其他與煤炭加工利用相關工作的科技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概述
1.2 煤炭在我國能源構成中的重要地位
1.3 我國的煤炭資源現狀和前景
1.3.1 我國煤炭資源的現狀
1.3.2 我國煤炭資源的前景
複習思考題
第2章 煤的生成過程及共伴生資源
2.1 植物的演化及組成
2.1.1 植物的演化
2.1.2 植物的化學組成
2.2 植物遺體的積聚環境
2.2.1 泥炭沼澤的形成
2.2.2 泥炭沼澤的類型
2.2.3 成煤沉積環境模式
2.3 成煤作用過程
2.3.1 成煤條件
2.3.2 腐殖煤的成煤作用過程
2.3.3 主要聚煤期
2.4 煤系共伴生資源
2.4.1 煤層氣
2.4.2 煤系共伴生礦物資源
複習思考題
第3章 煤的化學結構和物理結構
3.1 概述
3.2 煤分子結構理論
3.2.1 煤大分子的構成
3.2.2 煤大分子基本結構單元
3.2.3 煤大分子結構理論
3.3 煤的結構模型
3.3.1 煤的化學結構模型
3.3.2 煤的物理結構模型
3.4 煤的超分子結構理論
3.4.1 煤超分子結構的概念
3.4.2 煤超分子結構的主要研究內容及方法
3.5 煤分子結構的研究方法
3.5.1 煤結構研究的方法論
3.5.2 煤結構的研究方法
複習思考題
第4章 煤的組成
4.1 煤的煤岩組成
4.1.1 巨觀煤岩組成
4.1.2 顯微煤岩組成
4.1.3 顯微煤岩組分分類及顯微煤岩類型
4.1.4 顯微組分的反射率
4.1.5 煤岩學在煤炭加工利用中的套用
4.2 煤的化學組成
4.2.1 煤的工業分析組成
4.2.2 煤中有機質的元素組成
4.2.3 煤中有機質的族組成
4.2.4 煤中無機質的礦物組成及煤灰成分
複習思考題
第5章 煤的物理性質和物理化學性質
5.1 煤的密度
5.1.1 煤的真相對密度
5.1.2 煤的視相對密度
5.1.3 煤的散密度
5.1.4 煤的塊密度
5.2 煤的硬度
5.2.1 刻劃硬度
5.2.2 顯微硬度
5.3 煤中的孔
5.3.1 煤的孔隙
5.3.2 煤的裂隙
5.4 煤的比表面積
5.4.1 煤比表面積的概念
5.4.2 煤比表面積的影響因素
5.5 煤的潤濕性與表面自由能
5.5.1 固體潤濕的基本原理
5.5.2 煤的表面能及潤濕機理
5.5.3 煤對水潤濕性的影響因素
5.5.4 煤的潤濕熱
5.6 煤的熱性質
5.6.1 煤的比熱容
5.6.2 煤的導熱性
5.7 煤的電性質
5.7.1 煤的導電性
5.7.2 煤的介電常數
5.8 煤的光學性質
5.8.1 煤的反射率
5.8.2 煤的折射率
5.8.3 煤的透光率
5.8.4 煤的X射線衍射
5.8.5 煤的紅外光譜
5.9 煤的磁性質
複習思考題
第6章 煤的化學性質
6.1 煤與氧化劑的反應
6.1.1 不同條件下煤的氧化
6.1.2 煤的風化與自燃
6.2 煤與氫的反應
6.2.1 概述
6.2.2 煤加氫反應的機理
6.2.3 煤的性質對加氫反應的影響
6.3 煤與濃硫酸的反應
6.3.1 磺化反應
6.3.2 影響磺化反應的因素
6.3.3 磺化煤的用途
複習思考題
第7章 煤的工藝性質
7.1 煤的熱解和煉焦性能
7.1.1 煤的熱解
7.1.2 黏結性煙煤熱解過程中的黏結與成焦
7.1.3 中間相理論
7.1.4 煤的黏結性和結焦性及其評定方法
7.1.5 各種黏結性、結焦性指標間的關係
7.1.6 黏結性指標與單種煤焦炭質量的關係
7.2 煤的加氫液化性能
7.2.1 概述
7.2.2 煤加氫液化性能的評價
7.3 煤的氣化性能
7.3.1 煤的氣化反應性
7.3.2 煤灰的熔融特性
7.3.3 煤灰的黏溫特性
7.3.4 煤的結渣性
7.4 煤的燃燒性能
7.4.1 煤的發熱量
7.4.2 煤的著火性能
7.5 煤的機械加工性能
7.5.1 煤的可磨性
7.5.2 煤的機械強度
7.5.3 煤的脆度
7.5.4 煤的彈性和塑性
7.5.5 煤的篩分特性及粒度組成
7.5.6 煤的可選性
複習思考題
第8章 煤的分類方案
8.1 概述
8.1.1 煤炭分類的意義
8.1.2 煤炭分類的指標
8.2 中國煤的分類方案
8.2.1 中國煤炭分類舊方案
8.2.2 中國煤炭分類新方案
8.2.3 各類煤的特性及其用途
8.2.4 中國煤炭分類編碼系統
8.2.5 中國煤層煤的科學成因分類
8.3 國際煤炭分類
8.3.1 硬煤國際分類
8.3.2 褐煤國際分類
8.3.3 國際中、高煤階煤編碼系統
8.4 各種工業用煤對煤質的要求
8.4.1 煉焦用煤的質量要求
8.4.2 發電用煤的質量要求
8.4.3 氣化用煤的質量要求
8.4.4 直接液化用煤的質量要求
8.4.5 燒制水泥用煤的質量要求
8.4.6 高爐噴吹用煤的質量要求
8.4.7 製造活性炭用煤的質量要求
8.4.8 燒結鐵礦用無煙煤的技術要求
8.4.9 生產電石用無煙煤的技術要求
複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