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說

《高潔說》是一篇古文,收錄於《焚書》,作者為明代李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高潔說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焚書》
  • 文學體裁:古代散文
  • 作者李贄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簡評,全文翻譯,作者簡介,思想主張,

作品原文

高潔說
予性好高,好高則倨傲而不能下。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勢仗富之人耳。否則稍有片長寸善,雖隸卒人奴,無不拜也。予性好潔,好潔則狷隘不能容。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趨勢諂富之人耳。否則果有片善寸長,縱身為大人王公,無不賓也。能下人,故心虛;其心虛,故所取廣;所取廣,故其人愈高。然則言天下之能下人者,固言天下之極好高人者也。予之好高,不亦宜乎!能取人,必無遺人;無遺人,則無人不容;無人不容,則無不潔之行矣。然則言天下之能容者,固言天下之極好潔人者也。予之好潔,不亦宜乎!
今世齷12者,皆以予狷3隘而不能容,倨傲而不能下,謂予自至黃安,終日鎖門,而使方丹山有好個四方求友之譏;自住龍湖,雖不鎖門,然至門而不得見,或見而不接禮者,縱有一二加禮之人,亦不久即厭棄。是世俗之論我如此也。殊不知我終日閉門,終日有欲見勝己之心也;終年獨坐,終年有不見知己之恨也,此難與爾輩道也。其頗說得話者,又以予無目而不能知人,故卒為人所欺;偏愛而不公,故卒不能與人以終始。彼自謂離毛見皮,吹毛見孔,所論確矣。其實視世之齷齪者,僅五十步,安足道耶?
夫空谷足音,見似人猶喜,而謂我不欲見人,有是理乎!第恐尚未似人耳。苟即略似人形,當即下拜,而忘其人之賤也;奔走,而忘其人之貴也。是以往往見人之長,而遂忘其短。非但忘其短也,方且隆禮而師事之,而況知吾之為偏愛耶!何也?好友難遇,若非吾禮敬之至,師事之誠,則彼聰明才賢之士,又曷肯為我友乎!必欲與之為友,則不得不致吾禮數之隆。然天下之真才真聰明者實少也,往往吾盡敬事之誠,而彼聰明者有才者,終非其真,則其勢又不得而不與之疏。且不但不真也,又且有奸邪焉,則其勢又不得而不日與之遠。是故眾人鹹謂我為無目耳。夫使我而果無目也,則必不能以終遠;使我果偏愛不公也,則必護短以終身。故為偏愛無目之論者,皆似之而非也。
今黃安二上人到此,人又必且以我為偏愛矣。二上人其務與我始終之,無使我受無目之名也。然二上人實知余之苦心也,實知余之孤單莫可告語也,實知余之求人甚於人之求余也。余又非以二上人之才,實以二上人之德也;非以其聰明,實以其篤實也。故有德者必篤實,篤實者則必有德,二上人吾何患乎!二上人師事李壽庵,壽庵師事鄧豁溪。鄧豁溪志如金剛,膽如天大,學從心悟,智過於師,故所取之徒如其師,其徒孫如其徒。吾以是卜之,而知二上人之必能如我出氣無疑也,故作好高好潔之說以貽之。

注釋譯文

1.齷:(wò)
2.齪:(chuò)
3.狷:(juàn)

簡評

這篇文章是作者性格的告白,他的個性本來就較奇特,以倔強、高潔自許,其人性有癖潔至如此,對他人及事物的看法也就較常人不同,於是,仕途的蹇滯,與同僚上司之間的矛盾,加上子女的亡去,家中的貧困,種種命運上的坎坷都極大地刺激了李贄,使其越發地不容於世,思想極易走向極端,舉動也常常超出常人理解範圍之外,如其曾帶領一班僧人入女性房中宣經,在佛堂中掛孔子像等等,以致為人所詬病,埋下了日後因“異端”而被世俗排斥的導火線,而此也成了其人生悲劇性結局的一大誘因。
文章的深層內容可分兩個方面分析。第一,挑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批判道學家的虛偽。李贄敢於打破千百年來人們對孔子的迷信。在理學占統治地位的明代,李贄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的理論。認為,是非應隨時代變遷發展而改變,不應以孔子的話作為永久不變的定論。他還認為,被封建統治者奉為“治天下之大經大法”的六經不過是史官過分的“讚美之語”和孔孟之徒“記憶師說”的殘缺筆記而已,根本不是什麼至尊理論。同時他尖銳地揭露道學家“陽為道學,行若豬狗”。第二,抨擊封建社會的一些傳統觀念,強調個性發展。首先他反對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現象,追求平等、個性。他稱讚漢朝司馬相如卓文君自由戀愛,讚揚寡婦再嫁;並公然稱讚武則天是傑出的女政治家。他讚揚改革,肯定農民起義。第三,批判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思想,強調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認為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生動去談仁義道德,主張人應該享受正當的私慾

全文翻譯

我性格喜歡高雅脫俗,喜好高雅脫俗便有傲慢不恭、不能降低身價之嫌。但是,我不願降低身價,是不願在那些倚仗權勢和財富者面前降低身價啊;否則,哪怕稍有一點長處或好處的人,即使是別人的奴僕,我也沒有不願拜見的。我的性格喜好心靈純潔,喜好心靈純潔便有心胸狹窄、不能容人之嫌。但是,我雖有不能容人的毛病,不能容忍的卻是那些趨炎附勢、諂媚權貴富豪的人啊;否則,果真有一點小的長處或好處,縱使身為王公大人,沒有不把他當做朋友的。能降低自己身價,所以虛心;虛心的人,所以收穫的就多,所以那人的品格也就更加高尚。這樣看來,說天下能降低身份的人,原本說的就是天下最喜歡高雅情趣的人啊。我愛好高雅情趣,不也適宜嗎!能取人之長,一定不會遺留人家一點長處,不遺棄人家一點長處,沒有什麼人不能容納的;沒有什麼人不能容納,那心靈就沒有不乾淨的了。這樣看來,說天下能容納他人的人,原本也說的是天下心靈極其純潔的人了。我喜歡心靈純潔,不也很應該嗎?
現代社會骯髒齷齪,都認為我心胸狹窄、缺乏容人胸懷,傲慢不恭、不能屈居人下。說我自從到了黃安以後,整天鎖著門讓方丹山有“好一個四方訪友不遇”的譏笑;自從住在龍湖後,雖然不鎖門,但是人家到門口卻遇不見人,抑或見著面也不以禮相待,縱然有一兩個以禮相見者,不久就厭棄了。這些世俗人就是這樣談論我啊。殊不知我整天閉門謝客,整天有想見見超過自己的人的思想啊;整年獨坐家中,整年都有見不著知己的遺憾啊。這些很難和你們這些人談啊。那些很和我說得上幾句話的,又認為我缺乏知人的目光不了解人,所以最終被人欺騙;由於偏愛而待人不公,所以最終不能和人長久相處。他自認為撥開毛髮便可看見皮膚,吹開絨毛便能看見毛孔。他談的好像是正確的,其實和社會上骯髒齷齪者相比只不過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啊,哪值得談論呢?我猶如身居空寂的山谷中,聽見了腳音,見到了像人的動物還高興不已呢,居然說我不願見人,有這種道理嗎?只怕他們還沒有變成人啊!假使略微像人形,我當即下拜,忘記了此人的低賤;為之奔跑,忘掉了這人的尊貴。因此,我往往見到人家的長處,忘掉了人家的短處。不只忘掉他的短處,還將拿隆重的禮儀來像對待老師樣對待他,何況知道我這純屬一種偏愛啊!為什麼呢?
好友難以遇著啊,如果不是我尊敬禮儀的盡心,師侍的至誠,那么,那些聰明賢德的才幹之人,又怎肯成為我的朋友呢!一定想要和他成為朋友,那就不得不盡到我隆重的尊敬的禮數。可是,普天下真正有才學真正聰明的人實在少啊,往往我盡到了尊敬的誠意,而那些所謂的聰明的有才幹者,最終不是真的,那么,從那情勢看又不得不和他疏遠啊;更何況不但不真,還是一些奸邪的小人呢,那從情勢來看,又不得不一天天地和他疏遠啊。因此,大家都認為我有眼無珠。假使我真的有眼無珠,那一定不能和他保持長久;假使我果真偏愛有私心,那一定終生護短。所以認為我有偏心。有眼無珠的談論,都屬於表面看來正確而實際是錯誤的。現在黃安有兩位高人到這兒來,人們一定將認為我是出於偏心了。二位高人他們務必和我始終保持友好關係,不要讓我受有眼無珠的罵名!二位高人實在了解我的苦衷,實在知道我的孤單和有苦難言啊,實在知道我求人超過人家求我啊。我不僅因為二位高人有好的才幹,而實際上還因為二位高人有美好的品德啊;不僅因為他們聰明,而實在還因為他們淳厚樸實啊。所以說,有美德者一定會淳厚樸實,淳厚樸實者一定有美德。面對這二位高人,我還擔憂什麼不能相處長久呢!二位高人跟從李壽庵學習,李壽庵跟從鄧豁溪學習。
鄧豁溪志堅如鋼,膽大如天,學習知識用心領悟,智慧超過了他的老師。所以,他招收的門徒弟子一定像自己的老師,他的徒孫一定像自己的學生。我憑這些來揣測,便可知道二位高人一定能像我一樣一個鼻孔出氣,這是毫無疑問的。所以我寫下了這篇好高好潔的文章來贈送他倆。

作者簡介

李贄(1527年-1602年),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號卓吾,又號篤吾、宏甫、溫陵居士等,是明朝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李贄的七世祖林駑從事遠洋貿易,乘船往來於泉州與忽魯模斯(今伊朗的阿巴斯港)之間,並娶當地女子為妻,可能為此改信了伊斯蘭教。到李贄的祖父輩時其家庭已不再是穆斯林。 博士(從七品),但到任數月,即丁父憂,守制東歸,隨後的北京國子監博士(補 禮部司務,官秩從九品,是一個比國子監博士待遇更低的職務)也同樣如此,上任不久,祖父歿,訃又至,又得回泉守孝,而李贄又因貧困,只能隻身回鄉,留下些許家用,將妻女安置在河南,可就在他回鄉的前後三年中,由於天災人禍等種種原因,妻女的生活面臨窘境,在這種情況下,她們母女只能一邊參加田間勞動,一邊買棉織布,自己面對艱難的環境,當李贄守孝制滿,回輝縣與妻子重新聚首之時,才知道次女、三女已相繼餓逝,白髮人送黑髮人,如此打擊不可謂不大。而當李贄日後任姚安知府之時,已然51歲,要想有所作為,卻力不從心,並在一段時期內仍然是貧困不已,甚至在其所歷任官職的過程中,李贄或因其性格,或因公事屢屢與上司不和。

思想主張

李贄在反對政治腐敗和宋明理學的過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① 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贄終生為爭取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鬥爭。他蔑視傳統權威,敢於批判權威。他自幼“便倔強難化,不信學,不信道,不信仙釋”。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思想,不應盲目地隨人俯仰。“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道,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豼糠”(《焚書·續焚書·答周二魯》)。他認為要獲得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須打破孔孟之道及其變種宋明理學的壟斷地位,衝破封建經典所設定的各種思想禁區。李贄把鬥爭的矛頭首先指向孔丘,認為孔丘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話並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為是非,每一個人都應該自為是非。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標準,李贄編寫了《藏書》和《續藏書》,用自己的是非標準,重新評價了歷史人物。
② 提倡人類平等。李贄認為,按照萬物一體的原理,社會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貴賤的區別。老百姓並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貴的地方;侯王貴族並不高貴,也有其卑賤的地方。他說:“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李氏叢書·老子解下篇》)。
③ 反對封建禮教。李贄還對被封建統治者奉為金科玉律的儒家經典進行抨擊,認為儒家經典的六經,如《論語》、《孟子》並不都是聖人之言,是經過後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當作萬年不變的真理。他反對歧視婦女,當有人說:“婦女見短,不堪學道”的時候,他駁斥說,人們的見識是由人們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並不是先天帶來的。他指出:“夫婦人不出閫域,而男子則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見有長短,不待言也。……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見盡短,又豈可乎?”(《焚書·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他主張婚姻自由,熱情歌頌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戀愛的故事。
④ 反對理學空談,提倡功利主義。李贄揭露道學家的醜惡面目,指出他們都是偽君子,“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 (《焚書·續焚書· 夏焦弱侯》),仁義道德不過是掩蓋他們卑鄙齷齪的假面具,“本為富貴,而外矯詞以為不願,實欲托此以為榮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同前)。他不同意道學家宣傳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說法,認為人類的任何舉動都有其謀利和計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義”、“明其道”的宣傳,也是以功利為目的的。從功利的觀點出發,李贄主張富國強兵。他批評理學家“高談性命,清論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癢置之不聞,反以說及理財為濁”的行為。他指出:“不言理財者,決不能平治天下”(《四書評·大學》)。針對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現象,他強調武事重要,認為“知兵之將, 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李氏叢書·孫子參同》)。他提倡耕戰,認為“務農講武,不可偏廢”(《李卓吾批點皇明通記》),說“蓋有所生,則必有以養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則必有以衛此身者,兵也”(《焚書·續焚書·兵食論》)。針對正統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慾”的命題,他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認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對正統思想提出了挑戰。
⑤ “至道無為”的政治理想。針對明王朝的腐敗政治,李贄提出了“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 的政治理想。他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常常發生動亂,是統治者對社會生活干涉的結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則是“因乎人者也”,順乎自然,順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順其性不拂其能”,對人類的社會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