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鑼鼓

高沙鑼鼓

高沙鑼鼓是傳統鼓樂的一種。因流傳於柳州市柳南區太陽村鎮西鵝村高沙屯而得名。曲目內容廣泛,始於緬懷歷史,祭奠先祖,後經不斷演繹、充實,逐漸發展可表達祭祀、婚嫁、慶賀豐收、慶典等多種表演形式流承至今。演奏場面尤為壯觀,帶有明顯福建閩南地區的民俗文化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沙鑼鼓
  • 類型:傳統鼓樂
  • 流傳柳州市
  • 板曲:10個板(曲)
板曲,發展歷史,主要價值,學術價值,實用價值,藝術價值,代表人物,

板曲

高沙鑼鼓:共有10個板(曲), 分別為:一帆風順、二度梅開、三羊開泰、四季招財、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仙過海、久長世界、十全十美。打擊變化多端,節奏鮮明,氣氛歡快熱鬧。演奏場面尤為壯觀,帶有明顯福建閩南地區的民俗風格。

發展歷史

“高沙鑼鼓”歷史源遠流長,據其祖譜記載,系源於3000多年前商朝一代忠臣比干的後裔。後由周武王賜於“林”氏。明朝萬曆年間,林氏家族的其中一分支從福建南靖縣遷至廣東。清朝期間再轉遷到今天高沙屯,現已有九代人歷史。第一代“高沙鑼鼓”在林合世的開創下,演奏了近300年,深受當地民眾所喜愛。1958年,自治區成立時,“高沙鑼鼓”曾代表柳州市參加全區民間文藝匯演,榮獲第二名的好成績。2006年元月7日,被正式列入柳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作為民間藝術的“高沙鑼鼓”,它既有遠古時代民間生活情趣,反映過去的祭祀習俗的獨特性,同時又明顯帶有外地少數民族音樂風格,並還融合了當地樂曲文化。演奏起來雖沒北方鼓的粗獷豪放,也沒“兩廣”的大鼓大鑼。但它卻通過獨特的敲打技藝,採用擬聲、狀形、達意、傳情、描事等手法來反映生活情趣。節奏輕重緩急,交錯使用,完全能給人一種如同涓涓細流,輕輕絮語;又忽然一種狂風疾雨,電閃雷鳴的強烈音樂藝術感受。深刻表達了他們熱愛生活,愛好和平,敢與艱難抗爭的堅毅性格。
“高沙鑼鼓”和許多民間藝術一樣,師承口頭心授世代流傳。自我保護的能力本身十分脆弱,加之諸多客觀因數的出現,已是面臨著藝人年齡老化、後繼無人、發展資金短缺、保護措施無力、客群群體日益減少等瀕危狀況。柳州市有關部門及柳南區政府已積極作出保護計畫,盡全力搶救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要價值

“高沙鑼鼓”在整個柳州鑼鼓民間打擊樂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優秀的民間音樂,它從幾百年前流傳到西鵝高沙屯,幾經波折,至今仍存在於當地民眾中並受到大家的喜愛,這與它具有較高的價值分不開的:

學術價值

作為民間藝術的高沙鑼鼓,它既有古代民間生活情趣,反映過去的祭祀習俗和慶賀豐收的獨特性,同時也在不斷吸收當地和外地的文化,又有本土和外地樂曲融合的共存性。對於我們研究客家音樂的藝術內涵和一個民族的遷移史、發展史,了解當地的民間生活習俗等,都有很大的幫助。

實用價值

長期以來,“高沙鑼鼓”在當地都大受歡迎,它的使用範圍也由過去僅限於本族內祭祀、懷念先祖的活動,擴展到日常生活的婚嫁、節日慶典中,有時冬閒下來,人們也要興高采烈地打起鑼敲起鼓,以慶豐收。因此,“高沙鑼鼓”成為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的重要的民眾文化形式,不僅本村本屯,有時外鄉外埠也來邀請參加喜慶、禮俗活動,對該村(屯)乃至柳州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促進人們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藝術價值

它以鼓為主,配以各種樂器,既表現遠古深沉文雅,又反映現實歡快熱鬧,“高沙鑼鼓”通過對生產、生活客觀事物的細緻觀察,採用擬聲、狀形、傳情、達意、描事等手法來反映生活,給人一種極高藝術享受。
1、獨特的韻味 “高沙鑼鼓”雖然沒有北方鼓的粗獷豪放,但卻有自己的獨特韻味。它的敲法變化多端,節奏複雜,鼓點有十餘種。其中常用的有十種:“一帆風順”、“二度梅開”、“三羊開泰”、“四季發財”、“五子登科”、一直到“十全十美”等。其情緒有時如涓涓細流,輕輕絮語;有時又如狂風疾雨,電閃雷鳴。在樂器的擊打聲中表現出濃郁閩南地區音樂的顯著特徵。
2、鮮明的節奏 “高沙鑼鼓”雖然沒有旋律,但卻以聲響和節奏見長。在各地打擊樂器的密切配合中加強節奏的變化,輕重緩急,交錯使用,從平緩到激烈直至推向高潮。它沒有兩廣地方的大鼓大鑼,聲音也沒有廣東獅子鼓的厚重轟鳴,但使用的桶鼓平鼓、小鑔小鑼,語言細膩,性格平和,沒有大起大落的起伏,而是在細微的變化中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代表人物

林極朋,男,1936年出生,柳南區太陽村鎮西鵝村高沙屯農民。少小喜歡鑼鼓,一直沒有機會。1956年才開始學做鼓手。其祖父正是當年廣東“八寶會”成員之一。後隨祖父從廣東嘉應州(今天的梅州)搬遷至廣西柳州市柳南區太陽村鎮西鵝村高沙屯。他從小耳濡目染,因而特別喜歡這一民間藝術。並與村上的幾位愛好者成立了“高沙鑼鼓”業餘文藝隊,常在農閒,祭祀、舉辦婚嫁時候一起吹吹打打。憑著他們獨特的演奏表演形式,很快享譽柳州龍城內外。1958年,自治區成立時,他們代表柳州市參加文藝匯演,榮獲第二名。可惜的是“文革”期間“高沙鑼鼓”被作為“四舊”禁演,直到進入2000年後,在幾個老朋友的鼓勵和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幫助支持下,才重新成立了一個鑼鼓隊,並正式掛牌“高沙鑼鼓”。如今他還在不斷的鑽研、創新、學習,決心把這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傳授給年輕下一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