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戲劇

高棉戲劇

高棉戲劇(Cambodian Theatre)大約產生在公元10世紀吳哥王朝初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棉戲劇
  • 外文名:Cambodian Theatre
  • 產生時間:公元10世紀
  • 劇種:巴薩劇、依該劇、舞劇
簡介,劇種,發展,

簡介

著名的古典戲劇《林恰的故事》受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影響,人物及故事情節的安排和語言的運用融合了高棉民族的傳統文化。吳哥時期的國王傑耶跋摩七世(1125~1215)的第二個妻子因陀羅戴維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公主,她親自創建劇團,對發展和傳播高棉文化藝術起了促進作用。古典題材的戲劇有《神綬帶》、《海螺》、《真那翁》等,內容大同小異,描寫一個王子少年時受虐待,幸遇神仙,長大成人後,又巧遇仙女或公主,結為百年之好,後又遇妖魔迫害,國王得知便求助於神猴哈努曼。故事的結局總是把國王比擬成菩薩,戰勝妖魔。此外,廣為流傳的劇目《東姆和狄歐》歌頌了15世紀高棉一對青年男女純真愛情,揭露了封建婚姻的罪惡。《特明吉的故事》、《阿勒沃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大眾對封建壓迫、專制的反抗,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劇種

古典戲劇根據表演形式、伴奏樂器和服裝道具的差別分為3大劇種:
① 巴薩劇。以對白和演唱為主,配以簡單的動作。有專門的曲調伴奏,使用的樂器有胡琴等。舞台上有布景和道具。桑沙倫是20世紀50、60年代巴薩劇的著名演員,他擅長扮演國王的角色,擁有很多觀眾。
② 依該劇。這是一種民間戲劇,逢年過節或農閒的時候,通常在臨時塔起的戲棚子裡演出,不需要布景。開演時,所有的演員先在舞台上依次亮相,由導演逐一介紹。設有專人解說,表演時以演唱和舞蹈為主,伴奏多用單面鼓
③ 舞劇。原是一種宮廷舞劇,後以表演神仙鬼怪等佛經故事為題材。舞蹈演員的每個動作都有規定的程式和含義,尤以手臂和腰部的動作為主,配有固定的曲調,伴唱者坐在幕內,用民族樂器伴奏。其傳統劇目有《猴王和魚王后》、《坦·莫諾隆之舞》、《莫諾麗亞和波拉紹頓》等。後者是由民間傳說改編的:莫諾麗亞和她的4個姐妹下凡,脫下神衣在池塘里戲耍。波拉紹頓王子來到池塘邊,偷走了一套神衣。不久天宮召喚,姐妹們發現少了莫諾麗亞的神衣,她憂傷萬分。此時,王子來把神衣送還給她,並向她求愛。王子的真誠打動了莫諾麗亞,她終於同意留在人間。
此外還有一種戴面具演出的滑稽劇,演員都是男的。

發展

20世紀中期,高棉的話劇、歌舞劇在法國文化的影響下有所發展。70年代和80年代,高棉的民族文學包括戲劇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著名的現代話劇《母親們的犧牲》、《送子參軍》等,反映了高棉人民救國鬥爭的現實生活,成為民族解放鬥爭的有力武器。
(鄧淑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