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栽培

針對高緯度、高海拔寒冷地區的生態特點所採用的綜合性農業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寒地栽培
  • 概述:針對高緯度、高海拔寒冷
  • 分布:高寒地區一般指高海拔、高緯度 
  • 種植制度:中國高寒地區冬季長而寒冷
高寒地特點和分布,種植制度,作物選擇,栽培管理,

高寒地特點和分布

高寒地區一般指高海拔、高緯度地區,氣溫偏低,全年日平均溫度大於或等於10℃積溫1800~2000℃,生長季節 100天左右或無絕對無霜期。中國高寒地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黑龍江北部以及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高寒地可分成 3種類型:①高海拔河谷地區和高緯度地帶的平原地區。土地較為平坦,水熱條件好,如雅魯藏布江、黃河上游等流域的河谷地帶和黑龍江北部地區。②高原盆地。如藏北高原、柴達木盆地等。③高山山地。這些地區的作物生產由於低溫和生長季節短,加以耕作管理粗放等原因,一般產量較低。但由於光照充足,太陽輻射量大,日夜溫差大,氣候涼爽乾燥,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光照、溫度和濕度3個因素比較協調,又為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近年來在青藏高原等地區所創造的小麥、大麥等多種作物的高產紀錄,顯示了高寒地區農業的增產潛力。

種植制度

中國高寒地區冬季長而寒冷,春季乾旱多風,農作物主要在夏秋兩季生長發育。在水、熱條件較好的河谷地帶,可進行一年一熟制,而在氣溫較低和人少地多的地區,則多採取種一年休閒一年、種二年休閒一年或種一年休閒二年的休閒制;並在休閒地上種植綠肥作物或進行耕翻曬垡。耕深常達15~30厘米,以加厚耕作層,消滅雜草,疏鬆熟化土壤,增強蓄水和保肥能力。

作物選擇

以耐寒性為首要選擇標準。但不同地區的適宜作物種類又因氣候條件而有差別。在水熱條件較好的河谷地帶和平原地區可以種植小麥、蠶豆、馬鈴薯、甘藍型油菜、玉米、黍稷、粟等作物。在高海拔地區可種值青稞、燕麥、馬鈴薯、豌豆、白菜型小油菜、蕎麥等抗寒力強、生育期短的作物。此外,還應結合考慮品種早熟、抗旱、抗風等特性。

栽培管理

高寒地區作物生長季節短,為了保證一季作物有良好生長條件,播種前的精細整地尤其重要。一般是多次耕翻,力爭早耕(伏耕)曬垡,以熟化耕層土壤和充分接納水分。為了適時早播,多採用臨凍灌溉,解凍前後鎮壓、耙耱、保墒等。麥類作物在日平均溫度穩定在0℃時,可利用土壤水分日融夜凍的特點,午後開犁頂凌播種,並結合淺播(播深 3厘米左右)淺施種肥,以利出苗早而健壯。播種方式可採用窄行條播或寬窄行條播,並適當增加播量以加大基本苗數,使作物群體充分利用光能條件和相對濕度低的有利因素,以獲得高產。
由於高寒地區春季多風、乾旱、低溫,土壤養分分解緩慢,表層土壤水分蒸發迅速,種子出苗後,除追施速效肥外,在有條件的地區宜對小麥等作物及早澆水,以加速土壤養分的分解,促使幼苗生長健壯,增強抗旱能力。同時,要將蓄水保墒作為栽培中的重要環節。為了克服春旱,可採取臨凍灌溉,或在休閒地上築高壟,使土壤貯存足夠水分。旱作地在降雨後應及時進行耙耱鎮壓等作業,以減少水分蒸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