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鵬

高友鵬,著名民俗學家,河南大學教授,歷史學博士。人稱河南文壇的”拚命三郎“,著有三卷本歷史小說《袁世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友鵬
  • 代表作:三卷本歷史小說《袁世凱》
  • 地位:著名民俗學家,歷史學博士
  • 別稱:河南文壇的”拚命三郎
  • 評價袁世凱:跨越兩個時代的爭議人物
經歷,作品,

經歷

因其獨特手法和角度,被稱為姚雪垠、二月河之後,我國第三代長篇歷史小說的代表作家。眾多歷史人物,他為何對頗多爭議的袁世凱情有獨鐘,以百萬餘字為其著書立傳、品鑑評說呢?他是中國近代史跨越兩個時代的風雲人物。竊國大盜,亂世奸雄,他身上有著根深蒂固的百年罵名,於亂世安天下,於治世起波瀾,到底是長 袖善舞,還是首鼠兩端,是弄權小人,還是務實機變,今天陽光書坊聚焦一代梟雄袁世凱,撥開歷史迷霧,拂去歲月塵煙,帶您走近一個真實的袁世凱。
高友鵬(百家講壇劇照)高友鵬(百家講壇劇照)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出生在河南項城一個官宦世家。生父袁保中是地方豪紳,叔父袁保慶,曾任江南鹽巡道。袁世凱因為自幼過繼給叔父袁保慶,所以少年時代便隨養父先後到濟南、南京等地讀書、巡訪,這種早經世事的歷練,深刻地影響了他日後的為人處世。遺憾的是,沒等真正提攜他建功立業,家族的兩大支柱,養父袁保慶、伯父袁保恆就先後死於任上,家道也漸呈衰微之勢,剛剛長大成人的袁世凱無奈之下,欲通過科考求取功名。無奈1876年和1879年,兩次參加鄉試都未中第,從此決計棄文從武。在叔父袁保齡的推薦下,1881年5月,袁世凱來到山東登州,投靠嗣父袁寶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從此開始命運轉機。
早年屢試不中,棄文從武,並不意味著袁世凱重武輕文。時人有論袁世凱知人善任,務求實幹之士,決不任人唯親,致“使各方人才奔走於其門者,如過江之鯽”。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十幾歲的幼童赴美留學,計畫15年後,分批回國,以堪大用。然而只有9年之後1881年,保守而妄自尊大的清廷就強令94名“留美幼童”回國,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夭折。
因為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沒有功名,這些留學生回國後境遇慘澹。1901年,袁世凱被清廷任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被湮沒20年之久的“留美幼童”們這才有了用武之地。在袁世凱的提拔下,當年的留美幼童,梁敦彥當上京奉鐵路總辦,唐紹儀被任命為天津海關道,蔡紹基被任命為北洋大學總辦。詹天佑被袁世凱大力保薦為京張鐵路工程局總辦兼總工程 師。所以有人說,假如沒有袁世凱,就沒有詹天佑這一“中國鐵路之父”。
正是對軍隊的控制權,使得袁世凱即便在1908年,慈禧與光緒帝駕崩之後,被攝政王載灃削職為民回籍養疴期間,仍然對時局有著實際的影響力,1911年,武昌首義,清廷官員無法調動新軍,不得不再次啟用袁世凱。已在河南安陽洹上村休養三年的袁世凱再度出山,很快控制住局勢,組織南北和談。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以清帝退位和袁宣誓效忠共和為條件,承諾革命勝利之後,推舉其為中華
腫統(好好的詞非得變成這樣才讓發,呵呵)於是,袁世凱借革*命黨人的聲勢,逼迫宣統帝於1912年2月12日退位,並於次日向南京臨時政府保證:“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15日,孫中山辭職,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腫統。至此,袁世凱達到他聲望的頂點,事業的巔峰。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他也由此背負上了”竊國大盜“的惡名。
袁世凱(下)——跨越兩個時代的爭議人物
晚清重臣,民國元首,他是中國近代史跨越兩個時代的風雲人物。竊國大盜,亂世奸雄,他身上有著根深蒂固的百年罵名,於亂世安天下,於治世起波瀾,到底是長 袖善舞,還是首鼠兩端,是弄權小人,還是務實機變,今天陽光書坊繼續聚焦一代梟雄袁世凱。
多人詬病袁世凱的一個原因是說他假維新,真出賣。1898年,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推動光緒帝頒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實行”維新變法“,此舉 引起了在朝保守勢力的極大恐慌,當時京津盛傳慈禧將廢黜光緒,另立新君。關鍵時刻,維新派意欲”圍園殺後“,以革命挽危局,歷史上遂有”譚嗣同法華寺夜訪袁世 凱“”說袁勤王“一說。即要求兵權在握的袁世凱殺榮祿,除舊黨,助行新政。袁當時一口答應,並有著名的慷慨陳詞:“殺榮祿如殺一條狗耳”。但後來的結果卻是,袁世凱連夜返回天津,速將此事告榮祿,遂有慈禧太后馬上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軟禁,維新派代表人物,譚嗣同、楊銳等六人問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正是因為此次告密中的表現,袁世凱被指斥為“首鼠兩端的小人 ”。
世人都說袁世凱稱帝使得其家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然而,1916年,袁死之後,人們在他留下的關於腫統繼承人的嘉禾金簡上,並未看到袁氏家族任何一個子嗣的名字。而是看到金簡內頁依次寫著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
1914年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政府打著"保衛東雅亞和河平"的幌子,並於11月7日,占領了被德國強租去的山東青島,之後向袁世凱的腫華M國政府提出"二十一條",條約內容不僅包括日本在山東、內蒙、東北等地的各項經濟特權,第五條更是無恥地提出“中國政整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滅亡重國的野心昭然若揭。
1915年5月25日,中日雙方在北京簽訂此條約。訊息傳出,舉國坑議,袁世凱也由此被冠以“賣國賊”的惡名。
三十多年的整治生涯中,袁世凱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一舉是“稱帝”。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復帝制,建立重華帝國,並改元洪憲。
袁此舉招致全國各地一片反對浪潮,只好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恢復“腫華M國”年號,83天的皇帝夢,終成一場鬧劇。風雨飄搖中的袁世凱,也於三個月之後的6月6日,尿毒症不治,死於北京,時年57歲。曾經積極推行立憲,廢科舉、興學堂、施新政、辦洋務,一時得風氣之先的他,也曾被李鴻章讚賞為:”環顧宇內人才,無有出其右者“的他,是什麼令他在1916年有如此昏庸糊塗,判若兩人的表現?他為何稱帝,稱帝背後又有什麼樣的隱情呢?

作品

著有三卷本歷史小說《袁世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