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術

高中通用技術

高中通用技術(簡稱GT)是指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並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是日常生活中套用廣泛、對廣大同學的發展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信息技術和勞動與技術教育相銜接,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旨,以設計學習、操作學習為主要特徵的基礎教育課程,是國家規定的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國普通高中課程結構中,技術是一個基礎的學習領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通用技術課程立足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立足於學生的“做中學”和“學中做”。技術課程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是對學科體系的超越。它強調各學科、各方面知識的聯繫與綜合運用。技術的本質在於創造,技術課程是一門以創造為核心的課程。

它通過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通過技術的設計、製作和評價,通過技術思想和方法的套用,解決實際問題。技術是人類文化財富的積沉,任何技術在凝結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體現科學性的同時,都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體現著一定的人文特徵。即普通高中技術課程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課程,而是一門立足實踐、高度綜合、注重創造、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對個人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中通用技術
  • 簡稱:GT
  • 類別: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
  • 基本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目標任務,知識技能,方法過程,情感理念,結構設計,模組結構,模組說明,教學實施,教學建議,課程評價,教材介紹,

目標任務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基本目標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總目標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進一步拓展技術學習的視野,學會或掌握一些通用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技術及其設計的一般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技術探究、運用技術原理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終身進行技術學習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對技術學習的興趣和學習願望,具有正確的技術觀和較強的技術創新意識;養成積極、負責、安全地使用技術的行為習慣,發展初步的技術能力和一定的職業規劃能力,為迎接未來社會挑戰,提高生活質量,實現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在實現總目標的基礎上,標準提出了應著力追求的五個目標:技術的理解、使用、改進及決策能力;意念的表達與理念轉化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識的整合、套用及物化能力;創造性想像、批判性思維及問題解決的能力;技術文化的理解、評價及選擇能力。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 具體目標是對總目標的解釋和細化。即從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陳述的方式呈現通用技術的具體目標。在課程實施中,三個維度的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應注意融合與協調,努力實現三者的統一。

知識技能

理解技術的性質,了解技術的發展歷史和一些最新的技術成果及技術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套用,能正確認識技術對人們日常生活及社會產生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具有正確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術的基本技能;了解技術設計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技術設計的一般程式和基本技能,了解它們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套用,能對技術設計的過程、方案和成果作出全面的評價;能從技術設計的角度理解結構、系統、流程、控制的一般概念,了解簡單的結構設計、系統設計、流程設計、控制設計的基本知識,以及這些知識與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內在聯繫和廣泛套用;了解技術語言的種類及其套用,能繪製和識讀一些簡單的技術圖樣,會使用幾種常用的規範的技術語言進行交流;熟悉一些常見材料的屬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據設計要求選擇材料和工具,能根據設計方案製作產品或模型;具有初步的技術試驗的操作技能,能進行基本的技術測試和技術指標測量,會寫簡單的技術測試和技術試驗報告。

方法過程

經歷將人們的需求和願望確認為值得解決的技術問題、並形成設計方案的過程,初步學會從技術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多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想像的能力;經歷技術方案的實現或轉化為產品的過程,初步學會模型或產品的製作、裝配、調試的方法,體驗意念具體化和方案物化過程中的複雜性和創造性,發展動手實踐能力;經歷技術設計中交流與評價的過程,初步學會一些技術交流的方法,發展技術的表達和評價能力;經歷觀察、構想、安裝、測試、調試、測量等簡單的技術試驗過程,學會簡單的技術試驗方法,理解技術試驗在技術發明、技術革新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技術試驗能力;經歷將結構、流程、系統與控制的基本知識套用於技術實踐的過程,初步掌握結構、流程、系統與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創新精神和理論運用於實踐的能力;經歷典型的技術設計、製作和評價的活動過程,初步掌握基本的技術學習方法和技術探究方法,具有初步的參與技術活動的能力和使用技術及其產品的能力,發展技術的決策能力、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情感理念

形成和保持對技術問題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領略技術世界的奧秘與神奇,關注技術的新發展,具有對待技術的積極態度和正確使用技術的意識;熟悉從事技術活動必須具備的品質,能夠安全而又負責任地參加技術活動,具有良好的使用和交流的態度,養成嚴謹、守信、負責、勤儉、進取等良好品質;體驗技術問題解決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培養不怕困難、不屈不撓的意志,感受解決技術難題和獲得勞動成果所帶來的喜悅。
認識技術的創造性特徵,形成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態度,培養富於想像、善於批判、敢於表現個性、勇於創新的個性品質;理解技術的文化特徵和藝術特徵,具有認識技術問題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以及一定的對技術文化的理解和選擇能力;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增強勞動觀念,具有敬業意識與創業意識,形成與技術相聯繫的經濟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倫理意識,以及主動參與當地經濟建設的意識。

結構設計

通用技術是這次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中的一個新概念,通用技術教師首先要理解通用技術課程的設計思路。通用技術是指信息技術以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並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
通用技術廣泛套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對學生的發展有廣泛的遷移價值,它和信息技術一起構成普通高中新課程中的技術學習領域,是國家必修課程,學生必須至少修滿4個通用技術科目的必修學分方可畢業,對於意向為升入理、工、農等專業院校就學的學生,要求修習更多的學分。

模組結構

通用技術課程設9個模組,其中必修模組2個,為“技術與設計1”、“技術與設計2”,其餘均為選修模組。每個模組2學分,教學時間為36課時。

模組說明

1.必修模組
通用技術課程的必修模組是“技術與設計1”“技術與設計2”,2個必修模組之間呈遞進關係,即“技術與設計1”是“技術與設計2”的基礎。
“技術與設計1”“技術與設計2”的基本內容是技術設計。技術設計是技術的基礎內容,是技術發展的關鍵,是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載體,對學生理解技術、使用技術、套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技術素養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
技術設計中的一些基礎內容及專題,如“設計的最佳化”“系統與設計”“控制與設計”等體現了科技發展的先進成果和先進文化,是當代技術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的、基礎的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方法論意義,對所有學生的發展都具有教育價值。此外,技術設計還具有通用性強、適用面廣、可遷移性大、實施條件靈活等特點。通用技術課程的必修內容集中反映了提高學生技術素養的基本要求,體現了技術發展的時代特徵,是學生未來生活必備、終身發展有用的基礎內容,也是學生學習通用技術課程選修模組的基礎。
技術與設計1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學習的導入模組。旨在使學生理解技術及其性質,經歷一般的技術設計過程,並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勞動與技術學習的基礎上,形成結構較為完整的技術素養。具體內容有技術及其性質、設計過程、設計的交流、設計的評價。建議在高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
技術與設計2 技術與設計1基礎上的必修模組。具體內容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專題性技術設計,它們是結構與設計、流程與設計、系統與設計、控制與設計。這些技術設計專題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廣泛的套用性,實施條件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2.選修模組
通用技術課程的選修模組著眼於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要求,其內容是必修模組在不同具體技術領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更為多樣的技術實踐的機會,拓展學生的技術經歷,提高學生理論套用於實踐的能力。
通用技術課程設定選修模組7個,模組之間為並列關係,供學生在修學必修模組之後根據興趣和條件自由選擇。
選修1(電子控制技術) 以電子技術為基礎設立的選修模組。具體內容有感測器、數字電路、電磁繼電器、電子控制系統及其套用。學生可以通過設計和製作電子控制產品進行一些簡易的技術試驗,接觸一些更具挑戰意義、更富有趣味的技術問題。
選修2(建築及其設計) 立足於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套用廣泛的建築技術而設立的選修模組。具體內容有建築與文化、建築結構及其簡單設計、建築材料及其加工、建築構造及其設計。該模組人文內涵豐富,實用性強,設計和製作內容簡便易行。
選修3(簡易機器人製作) 基於計算機技術的學習平台、將機械傳動與單片機的套用有機組合的選修模組。具體內容有單片機及其控制程式、單片機與控制電路、單片機與傳動機械。該模組給學生提供了運用當代先進技術和先進思想方法進行設計、製作,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
選修4(現代農業技術) 以較為先進的、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的現代農業技術的理念和方法,以及農業技術試驗為主要內容的選修模組。該模組設定了可供選擇的6個研修專題,它們是:綠色食品、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引進、無土栽培、營養與飼料、病蟲害預測及綜合治理、農副產品的行銷。每個專題18課時,選修2個專題即可獲得該模組的學分。該模組的專題選擇及內容確定考慮了城鄉學校的不同情況及其實施的可行性,因此,不僅農村中學可以開設,而且城市中學也可以選擇專題開設。
選修5(家政與生活技術) 以家政與技術的聯繫為基點、旨在提高學生未來生活質量而設立的選修模組。具體內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財、家庭保健。該模組緊貼學生生活,內容豐富有趣,設施要求低。
選修6(服裝及其設計) 旨在通過學生對服裝的認識、欣賞、設計及簡單製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強審美和造美能力的選修模組。具體內容有服裝與材料、服裝與文化、著裝設計、服裝設計。該模組蘊含豐富的人文因素,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選修7(汽車駕駛與保養) 側重於技術套用和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的選修模組。具體內容有汽車構造與工作原理、汽車駕駛有關法規、汽車駕駛技術、汽車例行保養。該模組為學生提供了接觸當代技術產品、學習和使用具體技術的機會,具有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操作性強等特點。
考慮到經費、場所、設備等因素,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在上述選修模組中,建議將電子控制技術、家政與生活技術模組列為學校優先開設的選修模組,農村學校要同時考慮開設現代農業技術模組。各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儘快開齊選修模組,以為學生創設更大的選擇空間。
3.關於修學課程模組的建議
修完必修的2個模組並獲得4個學分,作為高中畢業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就業或升學的需要修學選修模組。建議具有工科、農科取向的學生在獲得必修的4個學分之後至少再選修4個學分,即共獲得8個學分。
農村普通高中的學生在修學必修模組的基礎上,可以結合“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城市普通中學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需要和學校的具體條件開設職業技術類地方或校本課程,學生通過選學職業技術課程獲得相應的學習證書。這些學習經歷及所獲得的相應證書,作為高中畢業生就業或升學所需要的參考材料。

教學實施

課程結構的變化和選修課的增加,要求教師從自身的興趣和特長出發,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針對性地開設選修課,鼓勵學生多選擇本學科的有關模組進行修習,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把選修課教學落到實處。要對學生加強選課指導,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制定修習計畫,出色完成學習任務。在認真落實教學計畫的同時,教師要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研究開發校本課程,利用其他教學時間進行校本課程教學,為地方建設和學生的發展服務。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新課程必修與選修科目兩個學年(高二和高三年級)教學計畫,可參考下面提供的模式選擇使用,學校亦可根據實際作適當調整,或按照學段來安排。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教學計畫
年 級
教學內容
學時/模組

高二
第一學期
必修1:技術與設計1
必修2:技術與設計2
36
36
第二學期



高三
第一學期
選修模組
選修Ⅰ、Ⅱ
36
第二學期



說明:高二學年的必修課程可以有如下幾種排課方法:
①採用每周2學時、占用4個學段的方法排課;
②採用每周4學時、分別占用1個學段的方法排課。
高三學年的各個學段的選修課程也可參照上述的排課方法。
通用技術課程課堂上要求動手操作的時間較多,因此,不論採用何種方案,如果每周有2學時(或以上)的通用技術課,建議採用連課的方式。

教學建議

具有國家課程屬性的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如何適應各地(市、州)學校的具體條件而有效地實施,這是一個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對此,在教學中應著力落實以下幾點:
(一)創設貼近生活的真實情境,引領學生親歷設計過程
設計是技術活動中的核心過程。設計是解決技術問題的一種方式,又是技術基礎之一,也是通用技術各個模組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學中應充分注意:
1提高學生對設計過程的參與程度
在技術教學活動中,要特彆強調學生的全員性和全程性參與,即每個學生都要學習技術課程,每個學生都要參與技術活動,每個學生都要經歷技術活動的全過程。有意識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和創造精神。要做這“兩全”,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激發和保持學生對技術問題的強烈興趣,以吸引他們主動而積極地參與設計過程。
2引導學生生成多種設計方案
技術問題及其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設計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用多種技術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問題,生成解決問題的多個方案。
3.加強設計中的過程評價
設計過程是學生手腦並用的過程,過程評價可以促進這種發展。鼓勵學生注重對技術的探究,有利於形成規範的操作行為,實現情感價值觀的體驗。
(二)精選案例,重視技術思想和方法學習的指導
1正確認識學習技術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義
在教學中加強技術思想和方法的學習指導,是實現技術教學通識化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對歷次改革尋求技術通用性的重大突破。
2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技術的思想方法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和思想方法的案例,教師要結合技術思想和方法教技術,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技術思想和方法學技術。
(三)重視技術試驗的教學
試驗是技術設計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技術方法,是把科學知識的技術原理物化為技術成果的一條基本途徑。技術試驗有多種方法,常用的試驗方法有對比試驗法、析因試驗法、性能試驗法等。
要努力創造技術試驗環境,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技術試驗,避免出現“口頭設計”、“黑板試驗”的現象。
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對待技術試驗的失敗,幫助學生分析失敗原因,總結經驗。可以用歷史上發明家百折不撓進行試驗的典型事例激勵學生,鼓勵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錘鍊出不怕挫折的意志。
(四)倡導學習方法的多元化
要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生差異,選擇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共同研討、歸納,從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要積極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改變以往的教學過於偏重接受學習的傾向,促進課內外的溝通,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技術探究能力。
(五)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
技術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繫十分緊密,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各有差異,所以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分化現象。特別是操作技能的練習中,有些學生如果得不到及時輔導和具體幫助,往往會造成學習的中斷,甚至還會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技能操作教學和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巡視,注意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及時給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輔導,特別是發揮學、做較快學生的作用,請他們當“小老師”輔導有困難的學生。
(六)注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
信息技術是一種重要而又普遍使用的現代技術,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可以改變教和學的方式,降低學習技術的難度,提高學習技術的效率。
要積極創設條件,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仿真試驗等現代技術在構思方案、繪圖、模擬試驗等方面的套用,培養學生使用現代工具解決技術問題的意識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網路技術進行技術合作與互動式技術學習,以改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的有效性;要鼓勵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掌握和套用來打破對新技術的神秘感、懼怕感,形成對技術的親近感。
(七)強化通用技術課程教學方法、方式的研究
教學研究對創造性地實施通用技術新課程,促進通用技術教師專業的發展,提高學校的課程開設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進行再創造,適時加入最新的現代技術和高新技術,才能體現通用技術課程的先進性、時代性。
(八)積極探尋不同差異下的教學設計策略
我省各地(市)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即使在條件相似的地區,同一地區的不同學校、同一學校的不同班級、同一班級中的不同學生在技術學習的原有基礎和基本條件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我們應當看到差異存在的客觀性和絕對性,應當在理論上探討和實踐上尋求能適應不同學習條件、滿足不同學生髮展需要、具有較高彈性和適應性的教學設計策略和方法。
(九)注重課程內容載體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技術與設計1”、“技術與設計2”並不規定統一的設計載體、統一的製作材料,只指出明確的目標。各地、各學校可以根據當地實際,確定形式多樣的設計載體。即使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教師也可以設計合適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以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製作對象,從而使不同的學生都得到富有成效、富有個性的發展。

課程評價

通用技術課程的評價是指對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學習過程和發展狀況進行定性定量的描述。合理的評價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在技術學習中的特點、已有成績和不足之處,也可以幫助教師調整和改善教學行為,進而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
(一)評價原則與內容
評價應遵循“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全面評價與單項評價相結合;階段性評價與日常性評價相結合”等評價原則。評價的內容要體現本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可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評價學生對技術的理解和運用狀況。
1.知識與技能
對學生學習技術知識的評價,不是看其直接記憶了多少知識,而是應根據技術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式性知識等類別,對學生的技術學習進行評價。不同知識類別的評價方法有所不同,對於陳述性知識通常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對於程式性知識則要求學生在技術的實踐過程中融會貫通,在問題的解決和實際操作中正確運用。對技能學習的評價主要從學生使用工具和設備的技能、試驗技能、交流技能、評價技能等方面進行。評價應從某一技能本身的操作要點和規範出發,依據課程目標進行,倡導和鼓勵有新意的技能、方法。例如,在“結構與設計”主題中,評價學生檢測某種結構物體的強度和穩定性的試驗技能,首先要看學生能否從物體的受力和結構的特性等角度合理設計試驗方案;其次要看學生是否正確使用有關儀器和設備,試驗的過程是否規範、嚴密,對試驗過程的觀察是否仔細,所記錄的試驗數據是否準確等。
2.過程與方法
對過程與方法的評價,重在評價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技術的決策能力和創造能力。對於不同的技術學習內容,學生經歷技術學習過程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據內容特點確定過程與方法方面的評價重點。例如,評價“控制與設計”主題的練習“自動計時裝置的設計方案及模型製作”,應著重評價學生的設計方案的技術原理是否有獨到之處(如有的同學利用了“沙漏”的計時原理,有的運用“虹吸現象”計時,有的採用數字電路脈衝計時等),設計方案是否比別人的簡單有效,是否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綜合運用到設計之中,是否選擇了價廉物美的製作材料,製作工藝是否有創意,以及作品能否滿足設計要求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應著重從學生參與技術學習的態度是否積極認真;在技術學習中,是否具有精益求精、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否具有不屈不撓、克服困難、解決難題的信心和意志,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技術作品能否體現關愛自然、珍視生命等積極向上的情感等方面進行。在技術學習過程中,對於技術文化的理解是體現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方面。評價者要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並記錄學生在技術學習過程和作品中所表現的豐富的精神內涵、獨特的美學視角和富有魅力的個性展示,以及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並及時給出描述性的評價意見。例如,對“居室門廳方案設計”的評價除了考慮能實現一般的門廳所具備的功能以外,還要評價學生設計方案中體現的環保、審美、個性化追求等,從正面引導學生對設計作品的高尚文化品位的嚮往和追求。
需要強調的是,在對學生的技術學習進行評價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應將三個方面有機融合起來,靈活運用各種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
(二)評價方法與管理
通用技術課程的評價主體(評價者)主要有教師、學生、家長、實踐基地人員、校外技術人員,以及校外考試機構等。要發揮不同評價主體在評價中的作用,將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校外技術人員的參評等有機結合起來。
本課程的評價是開放、靈活的,評價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有書面測試、方案及作品評析、過程記錄、訪談、活動報告等。這些評價方法各有特點,適合不同的評價對象,評價者要根據具體的評價目標、內容,客觀分析並靈活運用這些評價方法。
1.書面測試
選取來自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問題分析、案例分析、產品設計和產品分析等題型,考查學生對技術原理的理解、技術方法的綜合套用以及將技能方法遷移到新問題情境中的能力。
2.方案及作品評析
對學生製作的作品、產品模型、設計方案和技術圖樣、說明書、設計製作報告等進行評價。在對方案及作品等進行評價時,要特別注意不要以成敗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對於成功(達到設計要求)的方案和作品,要從其創意是否新穎,各種指標是否合理,製作是否精益求精,以及設計、製作報告是否找出了成功的原因與不足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對於不成功的方案和作品,要著重評價設計中的合理之處和有價值的地方,看其是否有新的思想火花和新的思路,設計、製作是否認真,特別要看其是否找出了不成功的原因,以及可供繼續設計和製作的教訓。對不成功的方案與作品,要允許學生重新設計或製作,並重新進行評價。
3.訪談
與學生面談,了解學生階段性學習狀況、對自己的期望、滿意程度、存在的問題和困惑等,便於教師有針對性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
4.技術活動報告
由教師和學生分別記錄。教師記錄全體學生在技術學習過程中有價值或有意義的信息;學生記錄技術學習的內容和學習過程中的感受,技術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設計、製作中的獨到或有創意之處,對作品或方案的評價等過程性資料,從而形成學生的技術活動檔案袋。家長和校外技術指導也可以記錄學生在技術學習過程中的有關信息。
5.模組評價
以模組為單位安排教學活動的通用技術學科,其評價也以模組為基本單位。每個課程模組2學分,學習的時間為36學時。每個課程模組評價時,要求同時考查“修滿學時”、“過程表現”和“終結性測驗”,三個方面均合格者方可認定該模組學分。下面是各評價項目的具體要求,供實施過程中參考。
(1)修滿規定的學時
該項目主要體現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應通過考勤登記和對學生聽課記錄的檢查等方式進行鑑定。參照模組學習時數的規定,學生學習時間至少要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5/6以上。本項鑑定比較簡單,凡是缺課在6節以下的為合格;缺課7節(含7節)以上的為不合格。
2)學習過程表現
該項主要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完成作業的次數和質量、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單元階段性知識與能力的測試。該項目最終的評價辦法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報學校學分認定委員會審查批准後執行。學習過程性評價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將學生的自評、同伴之間的互評、教師的評價三者結合起來。本項鑑定結果,以等級“C”以上或分數“60”以上為合格(85分以上的為A級,70—84分為B級,60—69分為C級,60分以下為D級)。
3)模組終結性測驗成績。學生的模組終結性測驗,應根據某模組的具體內容和性質,採取紙筆測試、操作技能考察或二者結合。模組終結性測驗一般以百分制計算,60分以上為合格。
另外,計算機作為工具,在學生技術學習的評價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利用計算機生成和製作評價題目、評價量規,生成對班級學生或某個學生的評價結果分析報告,分析測試題目或評價項目的難度、區分度等。
建議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方可認定模組學分。
①修滿規定的學時。該項目主要體現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學生出勤記錄為評定依據。學生學習時間達不到課程標準要求學習課時4/5以上,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
②基本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學生應按規定基本完成學習過程布置的作業或作品。對於小組合作完成的項目,應經小組評議達合格以上。不能完成規定任務的,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
③總結性評價達合格以上。學生在模組學習結束,經終結性測驗(書面測驗、操作考查等),結合小組評議,過程評價,教師給出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未達合格的(評為D級),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

教材介紹

本次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中,通用技術共有4家出版社出版了4套教材,即江蘇教育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廣東科技出版社、地質出版社出版的4套教材。
1、江蘇教育出版社的教材
該套教材由顧建軍博士主編。教材在版式設計、欄目設計、活動設計、出版印刷等方面非常新穎、獨特,較好地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的理念,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知識容量大,為學生預留了較大的學習空間,比較適合較高層次教師使用的教材。
(1)人文引領下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統一。堅持人文引領;注重思想方法;強調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也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形成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2)學生為主體的雙邊學習活動及技術學習內容的共同建構。讓學生走進教材之中;圍繞對學習內容的共同建構組織師生的雙邊活動;充分的教材留白;創設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部條件。
(3)從教育的意義出發,實現技術教材內容的“課程化”。
(4)充分體現通用技術教科書的學科特點。
(5)關注學生的學習差異,體現教材設計的彈性,滿足不同學生髮展的需求。
2、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教材
該套教材有傅水根主編。教材在基礎知識呈現方面較有特色,尤其是在“三視圖”等內容的設計較有特點。“家政與生活技術”教材的編寫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插圖的選用獨具匠心,很有教育意義。該套教材比較適合我省的實際情況,相對來說,便於教師進行教學。
(1)強調科學性、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和導向性的有機結合。
(2)精心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活動。
(3)突出必修模組的基礎和統領作用。
(4)注重情景導入,趣味盎然。
(5)欄目設計獨具特色,版式設計新穎美觀。
3、廣東科技出版社的教材
該套教材由劉瓊發主編。教材理論知識介紹的比較系統,專業技術名詞稍顯艱深, “每章小結”非常有特點,學生可以清晰本章的主要內容。
(1)注重基礎,聯繫實際,強調技術從生活中來。
(2)突出方法,學會套用,注重技術到生活中去。
(3)體現先進,面向世界,關注技術的未來發展。
(4)實踐技術,感受文化,強調技術和人文的有機結合。
(5)模式多樣,方法多元,構建立體化的教材體系。
4、地質出版社的教材
該套教材由孫世強主編。教材比較接近原來的“勞動技術”教材,在“技術設計2”中的流程圖的設計非常有特點,學生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學習內容,插圖多為黑白色、單線條設計,非常清楚。但是版式設計、欄目設計、出版印刷等方面稍顯不足。
(1)最佳化內容體系,幫助學生實現三維目標。
(2)增強教材彈性,適於各類普通高中使用。
(3)注重聯繫實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引領學生自主探究,開放、反思、合作學習。
(5)挖掘技術內涵,重視提高學生綜合技術素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