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的歷史

體罰的歷史

《體罰的歷史》是2010年5月1日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喬治·萊利·斯科特,譯者是吳曉群、秦傳安。本書主要講述了鞭笞的心理、 刑罰的鞭笞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體罰的歷史
  • 作者:喬治·萊利·斯科特
  • 譯者:吳曉群,秦傳安
  • ISBN:9787511702296
  • 定價:42.00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5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無論是對自己的同類,還是對動物,他都是殘忍的。文明的進步,既沒有使人喪失其殘忍的能力,也沒有讓他消弭殘忍的欲望,充其量,只不過是把這二者引上了新的途徑,要么是偽裝起來,要么是暫時加以克制。如今,人在迫害他人時所體驗到的快樂,依然以五花八門的形式表現出來。在身體迫害難以得逞的地方,心理迫害便取而代之。野蠻的行徑,在正義的幌子下得以實施,而且被認為是對犯罪的合理懲罰。這一事實並沒有什麼改變,也沒有以任何方式減輕其本質上的殘忍。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鞭笞的心理
第1章 人類與生俱來的殘忍
人是殘忍的。人一直都是殘忍的。他對任何在他看來處於劣勢的東西都很殘忍。無論是對自己的同類,還是對動物,他都是殘忍的。
第2章 愉悅與疼痛
我們來看一個在施加痛苦的過程中扮演消極角色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女性很高興看到兩位男性為了得到她的青睞而大打出手。在動物世界,雌性注視著兩個競爭的雄性為最高權力而戰鬥:她熱切地屈服於勝利者的求愛。
第3章 殘忍的動機
在野蠻的原始種族中,殘忍地虐待戰俘、奴隸、敵人及其他各色人等的觀念,是由於它作為一種威懾力量的價值而產生的。
第4章 對痛苦的治療和藥物功效
因為重擊背部有時候能起到治療悶氣的作用,他們便認為:重擊胃部能治療便秘,鞭打一個女人的臀部能幫助她分娩,割破肩部是治療眼疾的主要方法。
第二部分 刑罰的鞭笞
第5章 鞭笞小偷和妓女
這位人面獸心的法官對她做出了這樣的判決:行刑人,我命令你對這位女士給予特別的關注。要痛快淋漓地鞭打她,鞭打她直至血流如注!
第6章 鞭笞奴隸和僕人
在很多情況下,女僕們在服侍女主人之前都被迫把自己剝得赤條條一絲不掛,以便隨時依照這些殘暴貴婦的一時興起而立即接受鞭打。
第7章 軍隊中的鞭刑
受刑者奉命脫得一絲不掛,然後把他的手腕和腳腕綁在一個梯子上。在這個位置上——他的胸部緊壓著梯子的橫檔,赤裸的背部暴露在行刑人的面前——他準備接受懲罰。
第8章 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鞭笞
所羅門的《箴言》說:“不肯使用棍杖的人,實是恨自己的兒子,真愛兒子的人,必時加以懲罰。”他告誡人們:“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
第三部分 宗教中的鞭笞
第9章 修道院裡的鞭笞
在這些修道院裡,修道士們穿著一種特殊的襯衫,背部開口,為的是減少準備接受鞭打時露出身體下部的麻煩。
第10章 自我鞭笞
有一天,他的秘書不得不破門而入,從他手上奪下皮鞭,以免他鞭打自己過於猛烈,最後把自己打死。
第11章 鞭笞者教派
男人、女人和孩子,身上穿的衣服比一絲不掛好不了多少,除了皮鞭之外什麼也沒拿,神情嚴肅地列隊而行,不斷祈禱上帝寬恕,淚流滿面,嘆息呻吟,每隔片刻便用手裡的皮鞭抽打離自己最近的人。
第12章 宗教法庭與鞭笞
在接受判決之後。悔罪者被帶到宗教裁判大會上示眾。然後,他們被剝得一絲不掛,騎上毛驢,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上書他們的罪行,以及對他們的判決。他們一邊接受鞭打,一邊走過大街小巷。
第13章 告解神父與鞭笞
一個名叫瑪麗亞·埃斯庫德羅的40歲的寡婦作證說,她的告解神父特意安排到她家裡探訪她,“當他們幾乎赤身裸體彼此相對、互相鞭打的時候,根據約定,他們將閉上眼睛”。
第四部分 支持與反對體罰的理
第14章 懲罰的心理
有一次,當一個看守冒險緊挨著鐵柵的時候,馬萊特突然伸出了他的報復之手,用一塊銳利的金屬,生生切開了看守的整個臉。
第15章 鞭笞對成人的身心影響
人們對任何帶有肉體痛苦意味的東西都感到恐懼,從而導致了這樣一種趨勢:在很多案例中,替代性的懲罰方式都會給罪犯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同時,它們卻提供不了任何威懾手段,阻止其他人犯下同樣的罪行。
第16章 鞭答對少年的身心影響
千萬不要忽視了這樣的可能性:一旦把懲罰的許可執照頒發給了父母和老師,殘忍的本性和虐待狂的衝動就有可能得到放縱的空間。最後,受到嚴厲鞭打的孩子總是覺得,自己對加害者滿懷怨恨。
第17章 與鞭笞有關的罪惡
眾所周知,歐洲大陸的很多妓院都千方百計迎合富有的頹廢者、墮落者和酒色之徒。裝備了各式各樣的鞭笞工具,其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刺激或喚起性興奮。
第18章 體罰的病態
在那個死刑犯被燒死在火刑柱上或者被四馬分屍的年代,公眾成群結隊地去目睹不幸的受害人飽受折磨……就連那些不是任何真正意義上施虐狂的人,對殘忍的行為也明顯有一種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喜好。
第19章 結論
讓任何一個人認識到鞭笞的公正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正相反,在接受懲罰的個體身上,鞭笞幾乎肯定要喚起一種不公正的感覺。
人名、地名譯名索引

作者簡介

喬治·萊利·斯科特(George Ryley Scott,1886~1954),英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