駑巴貝斯蟲病

駑巴貝斯蟲病

駑巴貝斯蟲寄生於馬屬動物紅細胞內引起的寄生蟲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駑巴貝斯蟲病
  • 拉丁學名:B. caballiNuttall,
  • 大小:2.1~2.8微米
  • 形狀:環形或橢圓形
概述,傳播方式,症狀,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治療,預防,

概述

駑巴貝斯蟲〔B. caballiNuttall,1910)〕, 有大小為2.1~2.8微米的環形或橢圓形和2.8~4.8微米的梨形蟲體。典型的蟲體為雙梨形, 以其尖端聯成銳角, 每個蟲體有兩團染色質塊。在一個紅細胞內通常只有1~2個蟲體。紅細胞的染蟲率為0.5~10%。傳播媒介為蜱。當成蜱吸受感染馬血時,將含有駑巴貝斯蟲的紅細胞吸入腸內,大部分蟲體被破壞,一部分在腸內容物中釋出,呈直徑為4~6微米的小球形蟲體,後變為大小為(10~14)×(4~6)微米的棍棒形蟲體,繼續發育為直徑12~16微米的球形蟲體,隨後分裂成為大小(8~12)×(2~4)微米的蠕蟲樣蟲體。它們鑽入蜱的腸壁和其他細胞,在馬氏管、血淋巴和卵巢等組織中,經過復分裂形成新的一代蠕蟲樣蟲體,並侵入唾液腺,繼續復分裂產生長約2.5~3微米的圓形或梨形蟲體。當若或成蜱吸血時,蟲體便隨唾液腺接種入馬體。侵入馬紅細胞的蟲體,以簡單分裂或成對出芽增殖的方式繁殖。

傳播方式

傳染駑巴貝斯蟲的蜱有6種革、5種璃眼蜱和2種扇頭蜱。駑巴貝斯蟲病除經卵傳遞外,還可經蜱變態過程傳遞或經胎盤垂直傳播。馬匹耐過本病後,帶蟲免疫可持續4年。疫區的馬匹由於經常遭受蜱的叮咬而反覆感染馬梨形蟲, 因此一般不發病或只有輕微的臨床症狀。由外地引入的新馬或新生的幼駒則極易發病。

症狀

以發熱、貧血黃疸、溢血和呼吸困難等急性症狀為特徵。 急性經過時潛伏期為7~19天,初期體溫略為升高,眼結膜潮紅。數日後,體溫升高至41℃,呈稽留熱型。精神不振,食慾減退,迅速消瘦,毛焦皮乾,呼吸加快、困難;心悸亢進,脈搏增數,出現明顯的貧血和黃疸。初期大便乾燥,隨後下瀉。小便次數多而量少,尿色深黃,粘稠如豆油。後期可出現後肢麻痹。病程約數日。屍體外觀消瘦,屍僵完全。可視黏膜蒼白、黃染;血液稀薄,凝固不全。腹腔內有大量茶色液體,胃腸黏膜腫脹、黃染,並有小點出血,胃底及幽門部黏膜腫脹充血,有出血點。脾腫大,脾髓軟化,呈暗紅色。肝腫大,質脆,呈棕黃色。腎腫大,皮質發白,有出血斑。心臟擴大,心肌呈煮肉色,內外膜有小出血點。肺臟充血,有水腫和氣腫,氣管內充滿淡紅色泡沫。可根據臨床症狀和流行病學作初步診斷。

臨床症狀

臨床病畜以高熱稽留、呼吸困難為主要特徵,病程6~14d或更長。發病初期症狀不明顯,體溫略高,精神沉鬱,食慾減少,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中期體溫升高至41°C左右,呼吸次數增加(30~50次),呼吸困難,心悸亢進,脈搏70~80次,出現明顯的貧血和黃疸,大便乾燥,繼有下瀉,小便量小而黃,粘稠如豆油,後期出現後肢麻痹,極度虛弱,直至死亡。

病理變化

屍體外觀消瘦,屍僵完全,可視黏膜蒼白,黃染,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內臟腫大,有出血斑,皮下組織膠樣浸潤,黃染,有出血點。

實驗室診斷

從不同疫點採集病料進行血液塗片,送省、市化驗室鏡檢,發現紅細胞內有大型蟲體,長度大於紅細胞半徑,成對、梨形,兩個染色質團塊位於蟲體兩端。

治療

採用特效藥物和對症治療相結合的辦法,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殺死病畜體內病原體—駑巴貝斯蟲,對於一般病例,將貝尼爾1支(1g /支)溶於5%或10%葡萄糖溶液或糖鹽水中,按4~6mg/kg給病畜靜脈緩慢滴注,每日1次,連用1~3d。對於較輕或前中期病例,用血蟲剋星按0.15ml/kg體重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用3d。
消除病畜體內的毒素。駑巴貝斯蟲的致病作用是由蟲體及代謝產物共同造成的。因而在對病畜用抗駑巴貝斯蟲藥物的同時,配合每日肌注強力解毒敏2次,可明顯提高療效。
對症治療。該病在臨床上通常劃分為心肺型和胃腸型兩類。心肺型應配合強心補液,對胃腸型以健胃整腸為主。同時伴有繼發感染者,配合使用青黴素、磺胺類藥物治療。病畜在治療過程中,需加強飼養管理工作 ,適當補飼精料 ,停止使役,保持畜舍及周圍環境乾淨衛生,減少被蜱、蚊叮咬的機會,以增強病畜機體抵抗力,提高療效。

預防

消毒滅源在發病地區草場及畜舍內用1%敵百蟲水溶液,或6%~12%“六六六”懸液噴灑消毒,殺滅硬蜱,同時保持宿舍內乾燥、衛生,動物體表有硬蜱,須人工滅蜱或用敵殺死等化學藥液進行畜體噴灑滅蜱,同時進行寄生物驅治工作。
抗原蟲藥物注射每年在本病流行季節,提前進行藥物預防注射。貝尼爾:以3.50mg/kg體重用生理鹽水或注射用水配成5%溶液,肌肉深層分點注射,(為防止副作用在注射藥物的同時,在頸部皮下注射2~3ml阿托品)。較為嚴重的流行地區,每隔10~15d注射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