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謙

馮永謙

馮永謙1935年12月生,遼寧瀋陽人,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中國民族史學會會員,中國長城學會理事,中國遼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會常務理事、秘書長,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雜誌常務副主編,《遼海文物學刊》雜誌責任主編。從事文物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永謙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遼寧瀋陽
  • 出生日期:1935年12月
研究方向,代表作品,

研究方向

馮永謙的研究方向有:中國考古學、歷史地理、古代陶瓷、歷代長城。

代表作品

主要著作有《東北考古研究》(78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獲1996年“遼寧省第五屆社會科學省級優秀學術成果著作二等獎”)、《北方史地研究》(60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版)、《東北歷史地理》(69萬字,合著,著者及總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獲1991年遼寧省歷史學會優秀著作獎,1992年獲遼寧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著作三等獎)、《遼寧古長城》(10萬字,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法庫縣文物志》(38萬字。遼寧民族出版社1986年3月版)、《北寧市文物志)(38萬字,主編,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年8月版)、《東北歷史地理論著彙編》(16開本8冊,編者之一,北方史地資料編委會1987年2月版)、《中國考古集成·東北卷》(16開本20冊3500萬字,主編之一,北京出版社1997年1月版)。撰寫論文100餘篇,主要有《“官”和“新官”宇款瓷器之研究》(入選《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獲1986年遼寧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論文三等獎)、《遼史外成表補證》(刊於《社會科學輯刊》1979年第3、4期,獲1986年遼寧省考古博物館學會優秀論文獎)、《東北古代長城考辨》(入選《東北亞歷史與文化》,遼瀋書社1991年12月版,獲1992年中國遼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會優秀論文獎)、《遼陽舊城東門裡東雙壁畫基發掘報告》(合寫,刊於《文物》1985年第6期)、《明萬里長城東端起點的發現與研究》(刊於《歷史地理》第10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遼史地理志考補》(刊於《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3期和《北方文物》1998年第3期)。
勤奮造就的考古學家——記中國遼金暨契丹女真史學會會長馮永謙
董學增
提到馮永謙先生,文物考古界和史學界、特別是研究遼金史及契丹女真史的學者並不陌生,他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更有很多人是在他歷年學術活動中的諸多社會兼職認識他的。先後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10餘部。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這位著述豐厚的考古學家、文物學家、史地學家,竟是一位少年時代在只有“四書”、“五經”的私塾里讀了五年,解放後讀過中學和在東北區考古訓練班受過幾個月的課堂培訓及考古實習的人,竟會取得如此學術成就並成為我國遼金史研究的學術帶頭人的!概括地講有三點,一是敬業,二是勤奮,三是實踐。
初踏考古道路
1954年,我國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後開始第一個五年計畫,為配合大規模經濟建設,進行考古調查和搶救發掘,此時年僅19歲的馮永謙先生被分配到剛組建的東北文物工作隊。在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李文信先生率領下,馮永謙參與了在鞍山、遼陽等地的考古發掘。其中發掘的漢魏壁畫墓,十分珍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的考古工作,李文信先生寫成《東北文物工作隊1954年工作簡報》一文,刊於《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3期,文章中的圖與照片,就是由馮永謙先生繪製和拍攝並洗印的,此時他走上考古道路只是短短的幾個月,就掌握了較為複雜的工作,由此可見其勤奮和敬業的精神。
在1956年以後,文物隊的任務量就更大了,遼寧省同時修建大夥房水庫、桓仁水庫、沙尖子水庫,就其中的哪一個水庫來說,都需要文物隊的全力投入。
其年初春,乍暖還寒,馮永謙先生就和隊里同志一起奔赴桓仁,對桓仁水庫、沙尖子水庫進行考古調查,發現和掌握了各種遺址、墓葬百餘處。發掘了高力墓子、二道嶺子、連江、北甸子、大把、米倉溝、董家船營等村的高句麗墓葬。就城址而言,比較詳盡地調查了五女山高句麗山城,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調查,為後來學術界進一步提出並確定其為高句麗第一個都城紇升骨城奠定了基礎。
1956年夏天馮永謙與孫守道諸位先生一起奔赴西豐。這是西漢時期我國東北少數民族的一處多達500餘座的墓地,經過發掘,發現空前。秋天,文物隊轉赴撫順調查和發掘大夥房水庫淹沒區遺蹟,馮永謙先生此後兩年在庫區工作。在這裡發掘了大夥房石棺墓、蓮花堡、來得戶戰國遺址、前屯、西沙窩、窪渾沐、下窪子、轄子伙洛、窪子伙洛、古城子、江南河、東社等地高句麗墓、新屯、鐵背山、薩爾滸、王皋城等城址,這些都是前此未知的新發現。
在1956年的冬天,馮永謙先生還去新民巴圖營子、建平張家營子與朱碌科發掘遼墓,出土許多前所未見的新發現。年底回到瀋陽,整理野外考古資料,在短短的兩三個月時間,此時他才21歲、從事考古工作也僅是第三個年頭,但卻獨立完成了《遼寧省建平、新民的三座遼墓》這篇考古發掘報告,刊於《考古》1960年第2期。
勇挑重擔
1961年,參加發掘朝陽市內師範學校工地金大定二十四年馬令墓,內有大幅壁畫和長篇題記,頗為難得。1964年參加全省的文物普查,在這一年裡,經過全隊人員共同努力,將全省的省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和完整的科學檔案,全部建立起來,馮永謙先生是其中主力之一。1965年,馮永謙先生主持發掘了阜新砬子溝、胡寶吐、法庫前山、羊草溝、丁家溝、小三家子等地遼墓,均有重要發現。前山村是遼北府宰相蕭袍魯墓,除有漢文墓誌外,還有契丹文“大字”墓誌,十分重要。隨後,與徐秉琨先生髮掘北票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家族墓,墓室保存完整,墓主是北燕國王馮跋之弟,爵位極高,出土大量珍貴遺物,極有價值。發掘結束後,由徐秉琨和馮永謙先生整理材料,寫出考古報告《遼寧北票縣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並以“黎瑤渤”的署名刊於《文物》1973年第3期上。
1973年,馮永謙先生協助鐵嶺地區舉辦文物幹部訓練班,在課堂講完之後,帶領學員田野考古實習,發掘了法庫葉茂台六座遼墓,又調查了地區所屬六縣的數十座古城址,收穫巨大,有許多古城址是過去所不知道的。1974年,馮永謙和徐秉琨先生髮掘了法庫葉茂台7號遼墓。這是保存非常完好的墓葬,遺物豐富,出土的兩幅彩繪絹畫,是我國多年考古中第一次發現保存千年的國畫,這兩幅捲軸畫的發現並成功剔取出來,就是由馮永謙先生親自完成的。其後,馮永謙先生又轉赴鞍山,發掘倪家台明昭勇將軍崔源家族墓,僅墓券、墓誌就出土了8合,十分珍貴。崔氏家族幾代人都在明遼東都司為高官,這次發掘,不僅對明代遼東地區的葬制、葬俗得以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對研究明政府有效管轄黑龍江流域等有關東北邊疆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是極為重要的材料。
1983年,馮永謙先生主持發掘了凌源富家屯元墓群和溫家屯遼墓後,又主持北票蓮花山遼耶律仁先家族墓的發掘,其中三座墓出有墓誌。尤其耶律仁先墓出土的契丹文“小字”墓志銘,志文長達5000餘字,是迄今為止所發現契丹小字最長的志文,並新出現了數十個構成契丹小字的“原字”,這對契丹小字的解讀和研究,無疑將起到推動作用。同年秋天,馮先生又主持了遼陽舊城東門裡東漢壁畫墓的發掘,墓中出土遺物豐富,是歷年來遼陽地區所發現的漢魏壁畫墓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墓葬。
馮永謙先生從事考古工作,在實踐中使他認識到研究歷史地理的重要性,幾十年來,他走遍了北方很多省、區,因而解決了許多歷史地理研究問題。僅從這一項看,經他調查的歷代城址就多達300餘處,1979年,他在昭烏達盟(今赤峰市)所屬10旗縣調查的古代城址即達80多座,其他各地的調查也就可想而知了。
說起歷史地理,不能不提出在15年前出版的一部專著《東北歷史地理》,這是馮永謙先生和東北地區學者共同完成的,它是“國家七·五規劃科研項目”,該書出版後影響很大,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說:“該書作者不囿於成說,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工作和審慎考證,有根據地提出自己的意見,這無疑在當前歷史地理研究領域裡,是一個新的前進。書的篇章結構與內容,都大大超過前人,其學術價值是值得肯定的。”
潛心研究陶瓷及遼史
馮永謙先生對歷代陶瓷作了較深入地研究,也調查了國內各地許多地方的古代窯址,發表多篇很有見地的這方面論著。
馮永謙先生應大學之聘,長時間講授過《中國古代陶瓷》與《中國陶瓷史》課程。還作為中國學術代表團應邀參加日本舉辦的“世界三彩展”開幕式和學術交流活動。他還作為大陸10位陶瓷研究學者之一,接受台灣文物藝術品收藏家協會的採訪,拍攝了每人一集的《陶瓷故鄉行——大陸陶瓷專家訪談錄》系列片對外播放。馮永謙先生研究陶瓷貢獻最大的方面,應該說是遼代陶瓷。他寫了很多這方面的文章,這裡就不說了,但有一個中國陶瓷研究上的大工程卻不能不說。這就是《中國陶瓷全集》的編著和出版。這部集大成的15卷本《中國陶瓷全集》,是由全國8位學者共同編著完成,工程頗鉅,其中第9卷《遼西夏金》卷陶瓷,就是由馮永謙先生主編的,他做了很多工作,鑑別出很多過去被誤定的器物。
在學術界,和馮永謙先生相熟的人都知道,他對遼史研究成績也很突出。他親自調查的遼金城址,即達200多座,其他如墓葬等發掘也不少,因此積累了大量考古資料,並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去。此外,他還對遼代碑誌進行研究,也取得不小成果。如發表的《遼史外戚表補證》,這是一篇較早用考古資料研究補證《遼史》訛誤最充分的文章,他把過去多少年來誰也看不明白的遼代後族蕭氏族源的關係、族系脈絡以及行輩顛倒、錯漏與誤記等問題,梳理成條縷清晰、族系明確的材料,現在再讀《遼史》看《外戚表》的記述,就會一清二楚再也不糊塗了。
情系長城
在馮永謙先生長達50年的考古生涯中,還有一項工作值得稱道,那就是對歷代長城的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
1986年,在“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號召下,遼寧省決定修復綏中縣明代九門口長城,馮永謙先生自這年起,連續四年主持對九門口長城進行考古發掘,獲得了各種有價值的考古資料,從而保證了九門口長城修復成功。接著從1990年開始,他到丹東地區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並確定了明萬里長城東端起點遺址,這一學術成果,新華社曾予報導。後來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馮先生任領隊,又連續四年對寬甸虎山明長城東端起點遺址進行發掘,收穫極大。關於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虎山”的學術觀點,在此之前我國北方十省區電視台聯合拍攝的37集電視系列片《萬里長城》和遼寧電視台10集電視系列片《遼東鎮長城》均採用了他的意見並被聘為顧問。現在經過發掘,已取得確鑿的出土資料,為了驗證這一成果,特召開了“明長城東端起點論證會”,羅哲文、單士元、朱希元等我國研究長城的3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經過現場考察,一致認為寬甸虎山南麓為明長城東端起點無誤。現在起點段長城已經修復起來,並正式對外開放,接待國內外遊人,它和九門口長城一樣,成為著名的文物旅遊景區,對當地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這也是馮永謙先生的重大貢獻!
在文物考古界,馮永謙先生的研究是豐厚的,他在數十種報紙雜誌上發表一百多篇文章,有十幾種專著問世。專著除上面提到的外,還有《東北考古研究》、《北方史地研究》、《遼寧古長城》、《法庫縣文物志》、《營口市文物志》、《鳳城市文物志》、《彰武縣文物志》、《北寧市文物志》、《松遼文化》以及多卷本的《東北歷史地理論著彙編》、《中國考古集成·東北卷》等。
現在,馮永謙先生已屆古稀之年,但退休10年來,對文物考古事業依然“樂此不疲”,不減當年之“勇”,奮鬥在為之獻身的這條戰線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