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村(浙江省餘姚市蘭江街道馮村)

馮村(浙江省餘姚市蘭江街道馮村)

馮村,浙江省餘姚市蘭江街道馮村。位於蘭江街道南部邊緣山區,四明山北麓的群山中,街道的邊界村,距街道5公里。村委駐地上馮村。村名以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舜帝出生地諸馮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馮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蘭江街道
  • 地理位置:蘭江街道南部邊緣山區
  • 人口:2020人
村情風貌,村史沿革,產業經濟,社會事業,

村情風貌

馮村位於蘭江街道南部邊緣山區,四明山北麓的群山中,街道的邊界村,距街道5公里。村委駐地上馮村。村名以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舜帝出生地諸馮得名。四鄰是東與梨洲街道箬岙村向家弄水庫正教寺自然村分界,南與梁弄湖東村的下塢分界,西有清賢嶺與永和市鎮萬岙村相連。北部與鳳亭村橫貫山相隔,獨有過金沙嶺的石馮公路與外面聯繫。分布著上馮村、下馮村、西翔岙、烏丹山、外桃花嶺五個自然村,境域總面積3平方公里,有602戶人家,常住人口2020人。耕地面積1008畝,生產稻穀為主,山地面積7000畝,分布在村莊四周,其中竹山和柴山各半,生產“馮村筍”和製作“馮村筍乾菜“。馮村具有悠久的歷史,,山水資源和歷史文化豐厚,是餘姚的後花園。2005年工農總產值4021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635萬元,發展特色經濟為奮鬥目標,工業總產值1368萬元,民營企業5家。經營塑膠加工。集體資產只有1萬餘元,集體可用資金只有 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6105元。 馮村黨支部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示下,交叉任職、分工合作的村民委員會、村經濟合作社共同發展,利用山水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特色經濟、建設度假村、旅遊勝地的“農家樂”,引天下朋友到此流連忘返。

村史沿革

追溯歷史,源遠流長,根據眾多史學專家考證:“舜生於姚”。馮村古名諸馮,距今四千年前傳承的歷史文化,舜帝出生於餘姚馮村,確屬無疑。馮村已無馮姓,還有姚姓,趙姓為主。在元末明初,著名的教育家、古文字學家——趙考古先生,談泊名利,專注學術,貌視王公,榮尚聖賢,修己誨人,克勤克儉,仗義執言,清若自立,以至窮厄無悔。獻身於海南教育事業,譽稱“海南夫子”。 馮村宋代屬雙雁鄉,民國二十四年(1935)保甲制度為鳳亭鄉第五保,新中國成立後改為鳳亭鄉五村,1950年4月,調整劃入梁輝鄉,1956年成立梁輝鄉第一高級社,1958年10月為環城公社梁輝管理區所轄,1959年秋後為城南公社梁輝管理區馮村核算單位,1961年為梁輝公社梁一,梁二,梁三,梁馮(簡稱四梁馮),1965年調整劃入長豐公社,1966年更名東方紅大隊,1981年改為長豐公社馮村大隊,1983年政社分設為長豐鄉馮村,1992年5月,肖東鄉為長豐合併肖東鄉馮村,1994年肖東鄉撤鄉建肖東鎮,2001年4月,撤鎮建西南街道辦事處,2006年1月更名蘭江街道馮村至今。

產業經濟

自古以來靠山林資源,毛竹、木材、柴及其馮村筍的收入,由於耕地少,種植水稻,山地種植旱作番薯、洋芋艿、花生、玉米、山民口糧以稻穀為主,雜糧補足,山貨外出交易調整生產、生活用品,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新中國成立以來,集體耕作、農林牧副業全面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家庭聯產承包,分田分山到戶,產品結構調整,特色經濟發展,利用當地黃土宜種竹筍,從事竹筍生產,筍色澤白嫩,味甘甜的優點,年銷售300萬斤,毛竹用於建築單位,年產250萬斤,利用自種雪菜和竹筍生產馮村筍乾菜,有商標、許可證,分戶生產,600戶投產,名聞中外,遠銷美國。還有以桂花、茶花為主的花木基地生產15戶,供給周邊縣市,產值200萬元以上,村民農工貿綜合性發展,從業人員1800人。

社會事業

境內早在元末明初,趙考古先生以趙氏宗祠為基地的國小校。解放後,六十年代建國小,2005年有73人併入肖東第一國小,學生勤學苦練,餘姚中學新生年年上榜。建有村衛生室一處,超市一家,菸酒百雜貨10家,形成花牆小集市,熱鬧非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