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村村(山西沁水縣張村鄉下轄村)

馮村村是山西沁水縣張村鄉下轄村,位於沁水縣城南約十五公里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馮村村
  • 地理位置沁水縣城南約十五公里處
  • 面積:16.7平方公里
  • 林地面積:6813畝
村情概況,地理氣候,經濟發展,

村情概況

馮村位於沁水縣城南約十五公里處,距張村鄉政府駐地僅二點五公里,地處鹿台山之下,馮河之濱,三面環山,北翻山越嶺,平溝穿洞至沁水,南劈地沿河,長道直驅達張村,自古就為張村鄉的北大門,被譽為“鹿台山下的璀璨明珠”。馮村村北與龍港鎮的南瑤村、中界村接壤,西與張村鄉的蘆坡村、胡家溝相鄰,南與張村鄉張村村為界,東與陽城縣芹池鎮大西溝村相連,全村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2.9公里,總面積16.7平方公里,所轄9個自然莊,5個村民小組現有耕地2295畝,林地面積6813畝,截止2011年12月31日統計213戶,總人口614人。
全村有9個自然莊:馮村自然莊位於馮村村委駐地,地處馮村村的正南方向,距離張村鄉政府2.5公里,面積約5.6平方公里,耕地709 畝,林地約400畝;丁家溝自然莊位於馮村東南1公里處,面積約0.9平方公里,耕地205畝,林地約600畝;上溝自然莊位於馮村東北1公里處,面積約4.7平方公里,耕地361 畝,林地約1000畝;李家溝自然莊位於馮村正北2.5公里處,面積約3.3平方公里,耕地190畝,林地約1000畝;雨溝自然莊分為前雨溝、後雨溝兩自然莊,兩莊緊密相鄰,位於馮村西北1公里處,面積約0.3平方公里,耕地140畝,林地約200畝;郝家山自然莊位於馮村西北5公里處,面積約0.9平方公里,耕地120畝,林地約1200畝;安坪自然莊位於馮村正北1公里處,面積約0.2平方公里,耕地90畝,林地約300畝;柴坡自然莊位於馮村東北5公里處,面積約0.6平方公里,耕地160畝,林地約1200畝大部分移居陽城大西溝村,目前村莊除有部分土地外,已荒廢;李家坪自然莊位於馮村正北7.5公里處,面積約0.2平方公里,耕地120畝,林地約1000畝,距縣鄉公路不足一公里。
馮村地質構造分別由古生界的石炭系、二迭系兩種地層構成,石炭系距今約有270—350百萬年的歷史,是煤、鐵、硫鐵、耐火粘土等礦產的重要賦存部位,分中、上兩統。中統為本溪組,上統又分為太原組與山西組。其中本溪組為褐黃、黃綠及灰色粘土岩、粘土頁岩,下部及底部常有硫鐵礦與山西式鐵礦產出,太原組與山西組均是主要含煤地層,由灰岩、頁岩、砂岩及煤層組成,亦是硫鐵礦與粘土的產出層位。

地理氣候

馮村地處低山丘陵區,地表分割零碎,呈波狀起伏,分低山、丘陵兩種,村內擁有多處家庭式桑園,為沁水縣的蠶桑大村。
馮村區內有一山一河。鹿台山:位於馮村西北。古時,山中常有鹿鳴,故名。東接夫妻嶺、仙翁山,延入陽城,構成沁水與陽城的環形屏障,陳家山為其最高峰,海拔1463米,山頂夏日積雪,暑日不化,有“鹿台積雪”之景。馮村河:發源於鹿台山腳下,在大約一千米處與上溝河交匯,順流而下匯入張村蘆葦河。
馮村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主要特徵是大陸性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冬長夏短,雨熱同季,季風強盛,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熱雨不均,秋季溫和涼爽,陰雨稍多,冬季氣候寒冷,日照時間短,雨雪稀少,地方性季風盛行。
馮村歷年日平均最低氣溫是1月份:在-7℃—-10℃,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5℃—29℃,極端最低溫為-11℃,最高溫為37℃。馮村降水高度集中於7、8、9三個月,年平均降水為645.1mm。全年總日照為2610.1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9%。光能資源比較豐富。

經濟發展

村里經濟收入以種植,養殖,外出務工為主。種植主要以小麥,穀子,大豆、穀子為主,和沁水豐田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小雜糧種植基地。與“長治玉米種子公司”在李家溝成立了玉米種植基地。在養殖業方面,主要養殖羊、野豬、獺兔,先後分別成立了“晉棟野豬合作社”、“馮源獺兔養殖合作社”。針對留守村民,我村採取多種渠道帶動農民增收,逐步實現由單一的農作物種植到種養結合多方面促進農民增收。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在我村所在地山西煤炭有限公司鹿台山有限公司打工為主。
2011年,全村糧食總產580噸,平均畝產450公斤。經濟總收入58萬元,人均村收入4990元。有村辦醫療診所1所,參加合作醫療608人,達到99%。兩年制國小1所,一、二年級在校學生11人。道路通達工程實現了村通、戶通水泥路。該村作為沁水縣的紅旗黨支部的老典型,2008年被評為省級生態文明村,2010年12月榮獲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頒發的“人口和計畫生育基層民眾自治示範村居”的榮譽稱號。先後多次榮獲市、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紅旗黨組織”、“十佳農村基層黨組織”“文明和諧村”“愛國衛生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