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官屯鎮

馮官屯鎮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東北部5公里,與高唐縣、齊河縣接壤,東鄰齊河縣潘店鄉,西傍茌平區胡屯鄉,南靠聊城市茌平區城區,北接高唐縣琉璃寺鎮。全鎮轄77個行政村,97個自然村,總面積103.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50公頃,15475戶,人口4.7萬人。

馮官屯鎮是歷史名鎮,是春秋戰國時期高士魯仲連的誕生地,現有魯仲連紀念祠;是太平天國革命紀念地之一,現有太平橋紀念址。105國道縱貫西部, 804省道橫穿南部,濟聊高速和濟邯鐵路在境內穿過,全鎮村村通公路、電話,交通、通訊十分便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馮官屯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
  • 下轄地區:轄77個行政村
  • 地理位置:聊城市茌平區北部
  • 面積:103.63平方公里
  • 人口:4.7萬
簡介,成就及榮譽,發展歷程,魯仲連紀念祠,

簡介

馮官屯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半乾旱氣候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長;且地勢平坦,土質疏鬆,酸鹼適中,民間有“茌平區地心”之說。804省道、濟(南)聊(城)館(陶)高速公路、茌(平)禹(城)公路和濟(南)邯(鄲)鐵路穿境而過。四新河、茌中河、管氏河、普濟溝、城關分乾渠、位山引黃第一乾渠流經境內。全鎮各種引黃溝渠成網路分布,引黃便利,排澇暢通。
馮官屯鎮

成就及榮譽

近年來,馮官屯鎮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財政增收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民營企業,鞏固壯大集體經濟,努力夯實執政基礎。
2007年,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入5.01億元,工商稅收9152萬元,財政收入48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86元。
先後榮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鄉鎮”、“全國計生協會工作先進單位”、“中國蒜業十強鄉鎮”、“全省環境優美鄉鎮”、“全省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全省農機跨區作業先進單位”、“全市經濟十五強鄉鎮”、“全市財政增收明星鄉鎮”、“全市農民增收明星鄉鎮”、“全市民營經濟十強鄉鎮”等榮譽稱號。農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持續加強了對鎮內路、林、溝、渠的治理,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溝、路、渠、井、電、泵六配套;擁有各種農用機械1.3萬台(套),農業機械化程度達98%以上。

發展歷程

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形成。確立了大蒜、西瓜主導產業,連續10多年種植大蒜4萬畝以上;連續6年種植西瓜1萬畝以上。積極培植龍頭企業,建有蒜苔恆溫庫56座,蔬菜脫水廠36家,貯存加工能力達7000萬斤;連續8年實施“訂單”農業,與蒜農簽訂最低保護價收購契約;依託本鎮小楊屯鴨業集團,確立以養鴨為畜牧業發展重點,發展專業村20個,專業戶600戶,形成規模養殖小區5個,年出欄量600萬隻。
馮官屯鎮在全區率先實現了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工業經濟突飛猛進。堅持抓大扶強,以蔬菜貯存及深加工、密度板加工,鋁製品加工、紡織製造、食品加工、建築建材六大支柱產業為重點,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全力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信樂味素、銀一百鋁業、華隆紡織、美達紡織、金迪織業等重點骨幹項目運行良好。目前全鎮民營企業已發展到300多家。
馮官屯鎮

魯仲連紀念祠

魯仲連紀念祠。馮官屯鎮是春秋戰國時期名士魯仲連的誕生地。今望魯店村建有魯仲連紀念祠。舊《茌平縣誌》多版本數處有魯仲連故居、墓及祠的記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在山東省茌平縣東北二十里,相傳為魯仲連所居,今名望魯店。”清康熙二年,茌平知縣王畫一曾對魯仲連紀念祠進行復修。
1995年,紀念祠再次翻修,新牌匾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田紀雲題寫,著名畫家黃胄,著名書畫家柳青、歐陽中石等知名人士題字留墨,許多遊客慕名前來遊覽觀光。
魯仲連(約前305~前245),又名魯連、魯連子,戰國時齊(今馮官屯鎮望魯店村)人。風流倜儻,善於謀劃。常週遊各國,為人排難解紛,不受酬報。據《太平御覽》載,稷下學宮有名的辯士田巴,曾“毀五帝,罪三王,一日服千人。”
時年僅12歲的魯仲連以“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闡明了處理事情要先急後緩的道理。提醒他,在國家危機四伏之際,那種脫離實際的辯論是毫無意義的。田巴聽後心悅誠服。
據《戰國策 齊策三》載,魯仲連曾經列舉在一定情況下,猿不如魚鱉、騏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農夫的事例,告訴孟嘗君,人各有所長,各有其短,用人的關鍵在於用其長而不用其短。
指出遺棄人才往往會樹敵招禍,規勸孟嘗君勿逐舍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