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菜

馬齒菜

馬齒菜,又名馬齒莧、為馬齒莧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別名長命菜, 我國各地均有分布, 生於田間路邊, 可食用或藥用。馬齒莧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等作用, 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有“天然抗生素”之稱。馬齒莧還含有較多的生理活性物質和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 具有調節營養和治療疾病的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齒菜(陝西)
  • 拉丁學名:Portulaca oleracea L
  • 別稱:馬齒莧,馬莧,五行草,長命菜,五方草,豬肥菜,酸菜,馬齒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中央種子目
  • 亞目:馬齒莧亞目
  • 馬齒莧科
  • 馬齒莧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栽培技術,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化學成分,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全株無毛。莖平臥或斜倚,伏地鋪散,多分枝,圓柱形,長10-15厘米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馬齒狀,長1-3厘米,寬0.6-1.5厘米,頂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中脈微隆起;葉柄粗短。花無梗,直徑4-5毫米,常3-5朵簇生枝端,午時盛開;苞片2-6,葉狀,膜質,近輪生;萼片2,對生,綠色,盔形,左右壓扁,長約4毫米,頂端急尖,背部具龍骨狀凸起,基部合生;花瓣5,稀4,黃色,倒卵形,長3-5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合生;雄蕊通常8,或更多,長約12毫米,花葯黃色;子房無毛,花柱比雄蕊稍長,柱頭4-6裂,線形。蒴果卵球形,長約5毫米,蓋裂;種子細小,多數,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澤,直徑不及1毫米,具小疣狀凸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
植物-馬齒菜(圖1)植物-馬齒菜(圖1)

分布範圍

我國南北各地均產。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澇,生活力強,生於菜園、農田、路旁,為田間常見雜草。廣布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較強,能耐旱,在丘陵和平地一般土壤都可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季4月播種,在整好土地上,開1.3m的畦,按行林距各約25cm開穴,深約5cm,施人畜糞水,種子與火灰拌勻後,勻撒穴里。  
中藥-馬齒莧(圖2)中藥-馬齒莧(圖2)

田間管理

幼苗高5~6cm時勻苗、補苗,每窩留苗3~4 株,並除草,追肥1次;苗高15cm時,進行第2次。7月可再扯草。追肥1次,肥料都以人畜糞水為主。

病蟲害防治

主要有蝸牛為害,可在早晨撒鮮石灰防治。

化學成分

全草含大量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和多量鉀鹽(包括硝酸鉀、氯化鉀、硫酸鉀和其他鉀鹽)。還含多巴(dopa),多巴胺(dopamine),甜菜素(betanidin),異甜菜素(isobetanidin),甜菜甙(betanin),異甜菜甙(isobetanin),草酸(oxal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檸檬酸(citr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丙氨酸(alanine)以及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蔗糖(sucrose)等。

主要價值

馬齒莧營養價值很高, 含有蛋白質、粗纖維、胡蘿蔔素以及硫胺素、核黃素、抗壞血酸、維生素B1、維生素E、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分, 是備受市民青睞的一道野菜。每年夏秋季節在馬齒莧莖葉茂盛時采割, 以棵小、質嫩、葉多為好。用清水洗淨後放在開水中燙軟, 加入精鹽、米醋、生薑絲、蒜泥、芝麻油、味素等佐料作涼拌菜, 清潤可口;也可作餡, 味道鮮美, 別有風味;還可在初秋, 把其根和果實摘掉, 用開水燙或稍蒸一下, 切碎、曬乾, 留作冬季食用。
馬齒莧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的功能, 對腸炎、球菌、球蟲及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 它又是鄉下人常用的一味草藥。可把馬齒莧用水煎服或新鮮植物搗汁, 內服治療腸炎、菌痢、口腔炎;用馬齒莧熬水塗敷患處可治急性濕疹、過敏性皮炎、黃水瘡、腳氣等疾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