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傳統音樂

馬頭琴傳統音樂

馬頭琴蒙語稱作“莫林胡爾”,是一種飾以馬頭的二弦琴。七個多世紀以來,這種樂器在蒙古遊牧民族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據文字記載,琴柄上裝飾著馬頭的弦樂器在13—14世紀的蒙古帝國時期就已經出現。馬頭琴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器樂功能,它是慶典儀式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頭琴傳統音樂
  • 性質:獨奏樂器
  • 用法器樂合奏和為說唱
  • 別稱:潮爾
特點,馬頭琴介紹,用料,設計,裝飾,歷史影響,

特點

馬頭琴為獨奏樂器,也可用於器樂合奏和為說唱、民歌舞蹈伴奏或參加民族樂隊演奏。由於流傳地區不同,馬頭琴的名稱、造型(有正梯形、倒梯形,、還有六方形或八方形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異。 馬頭琴的奇特設計與蒙古民族對馬的崇拜緊密相連。馬頭琴共鳴箱、琴桿、琴頭、弦軸、馬子、琴弦和弓子等部分組成,全長100厘米左右,不設千斤,琴箱框板用硬質木板製作,琴箱中空,琴箱兩面通常覆蓋著獸皮,琴箱上下兩板開有裝入琴桿的孔眼。左右側板上開有出音孔,琴箱蒙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還有少數的馬頭琴,兩面都蒙薄板,並且做成拱形。

馬頭琴介紹

用料

琴桿用色木、梨木或紅木等製作,在上部左右各有一個弦軸(又稱把子)。弦軸採用琴桿木料,上面刻有瓣紋,便於擰轉。馬頭的雕飾,有的在琴桿頂端直接雕出,有的則是雕後粘上去的。弓子用藤條作桿,馬尾做弓毛。兩條琴弦分別用幾十根長馬尾合成,兩端用絲弦結住,繫於琴上。用馬尾弓摩擦馬尾弦,發出的聲音甘美、渾厚,特別動聽,這在中外拉弦樂器中都是極為獨特的。從山口到馬子為琴弦的有效使用範圍,琴弦分別用40 根(裡弦)和60 根(外弦)左右馬尾合成,拉奏方法與其他拉弦樂器不同,弓子的馬尾是在兩弦外面擦弦,發音柔和渾厚,音色宏闊低沉,富有草原風味。
馬頭琴傳統音樂馬頭琴傳統音樂

設計

馬頭琴設計看似簡單,發出的聲音卻非常豐富,有著驚人的表現力,由琴弓滑動與兩根琴弦摩擦拉出馬頭琴特有的音響。通常的演奏技法是右手"推拉"琴弓,左手變換各種複雜指法,如揉弦、彈、撥、滑音等,滑音是借鑑中國民樂技巧而來。馬頭琴的演奏一般都是獨奏,但也能給舞蹈、長調、神話故事、慶典或與馬有關的日常活動伴奏。馬頭琴的曲目至今仍舊保留著一些古老的馴獸曲調,古人認為音樂具有神力。由於主調和泛音同時出現,馬頭琴音樂一直很難用正式的記譜法記譜。馬頭琴傳統音樂和演奏技法由師傅向徒弟口傳心授,世代相傳。

裝飾

馬頭琴的外表裝飾也很有特色,在原來的馬頭琴共鳴箱上,多用油漆彩繪民族形式的圖案,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中、大馬頭琴則在琴箱面板的邊緣,用黑白相間的細木條鑲嵌出各種圖案或線條,加之音孔的對稱開列,很富有蒙古族風采。馬頭琴多為是演奏者自製自用,演奏馬頭琴一般採用坐勢,將琴箱夾於兩腿中間,琴桿偏向左側。左手虎口稍張開,拇指微扶琴桿。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頂弦、無名指按弦、小指指尖頂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許多裝飾音都是由它奏出的;在高把位上,由於音位距離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右手持弓時,以虎口夾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桿上,無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運弓中,弓毛和琴弦要保持直角狀態。弓法有長弓、半弓、短弓、跳弓、連弓、連跳弓、頓弓、擊弓、碎弓和抖弓等。指法有顫指、滑音、雙音、撥弦、揉弦和泛音等技巧。

歷史影響

蒙古人民熱愛馬頭琴,對馬頭琴有特殊的感情。馬頭琴的琴聲優美動聽,有人形容"對於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一首歡樂悠揚的馬頭琴曲秦響時,常常引得人們歌聲陣陣,笑聲朗朗,那遼闊似錦的大草原,那彩雲般的牛馬羊群,即刻浮現在人們眼前,而一首憂傷的曲調,又可以使人潸然淚下,泣不成聲。元初義大利旅行家馬可o波羅(1254~1324)曾於1275年5月到達中國上都(今中國內蒙古多倫縣西北),仕元十七年他回國時,把馬頭琴帶到歐洲,對西洋拉弦樂器的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